布迪厄的文化和社會再生産理論認為學校教育作為中介性的社會再生産過程,對那些成功地被選中的孩子們(成為國家的精英和棟梁)來說,是他們将處于支配階級的“文化專斷”内化為自身“慣習”的過程,由于學校(教育機構)表面上披着中立性的外衣,是以成功者無法意識到精英階層施加到他們身上的符号暴力,反而以再生産的方式接受了它;而那些被淘汰者則因為文化低下而受到支配階級的排擠,被迫承認主文化才是合法的文化,并以此作為自我的行動标準。
英國學者威利斯通過引入相對獨立的文化(反學校文化)和階級(勞工階級)解釋了社會再生産的過程。
布迪厄及威利斯的再生産理論為考察第一代大學生的教育獲得以及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最核心的理論支援,揭示了第一代大學生面臨的劣勢和挑戰。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第一代大學生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相比盡管面臨着家庭文化資本的劣勢,但仍然成功地在文憑社會下的教育機會競争中脫穎而出,側面上既豐富也沖擊了已有的關于再生産理論及學校中文化與沖突的研究,因為他們并沒有陷入階層複制的泥潭,而且一定程度上通過高等教育實作了社會流動。
(本文内容來源于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