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在瑞士《營養素》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首次探讨了「主食偏好」與「肥胖風險」之間的聯系。

受訪專家
中國注冊營養師 張海英
愛吃米的人,長胖風險低
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大陸西北地區十萬餘人的資料,并根據飲食特征,将研究對象分為水稻愛好者(偏好米飯)和小麥愛好者(偏好面食)。
結果顯示,與偏好面食的人相比,偏好米飯的人體脂率超标及患中心性肥胖的風險更低,這種差異在體重指數BMI正常的人群中更顯著。
如果用大米替代面食,頻率達到每周5次,男性正常體重肥胖風險能降低36.5%,女性中心性肥胖風險能降低20.5%。
肥胖,包括體重指數超标、腰圍超标、體脂率超标等多種類型。
其中,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超過24為超重,超過28為肥胖;
正常男性腰圍<85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
體脂率是體内脂肪重量(皮下脂肪+内髒脂肪)占總體重的比率。男性體脂率高于25%,女性高于30%,即為肥胖。
吃米不易胖原因有3個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比起愛吃面的人,愛吃米的人往往體脂更低,肚子也更小。研究人員認為,可能與以下3種因素有關:
營養成分
米、面都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
動物實驗表明,小麥谷蛋白可能會通過減少産熱和能量消耗,促進體重增加;水稻蛋白則可能通過影響脂肪分解和生成的環境,起到抗肥胖和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烹饪方法
生大米與生白面的熱量差不多,基本都是345千卡/100克。但一旦生米煮熟、面粉制成了面條和饅頭,差別就增大了。
面粉在烹制過程中吸收的水分,低于大米所需的水分,這可能導緻饅頭等小麥制品的能量密度高于米飯。
根據第6版《中國食品成分表》,每100克米飯、面條、饅頭的熱量分别為116千卡、107千卡和223千卡。也就是說,相同重量下,面條和米飯的熱量差不多,但饅頭的熱量約是米飯的2倍。
飲食習慣
中美等國的研究表明,主食偏好米飯的人,常搭配更多的蔬菜、豆類、瘦肉等食物,飲食結構更為均衡,有利于控制體重。
偏愛面食的人,往往無法在一餐中攝入足量的蔬菜和肉類,有些面食在制作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油,如陝西的油潑面,可能會導緻營養失衡及能量攝入超标,引發肥胖。
怎麼吃米面不容易發胖?
除了主食種類,肥胖還受性别差異、基因表達等影響。即使是大米類主食,每頓也不宜多吃。不管吃米還是吃面,簡單3個改變就有助控制體重。
适當增加大米的食用
日常以面食為主的人群,尤其應該注意。大米替代面食的方法有很多,如将早餐的面條改為米粥,或将一份饅頭主食改為一碗米飯等。
搭配更豐富的食材
無論吃米還是吃面,都要注意搭配蔬菜、豆類、肉類等,既能增加飽腹感,控制能量攝入,又能讓營養更加均衡,有利于控制體重。
比如,早餐除了主食,可以再搭配清爽少油的涼拌小菜和一個白煮蛋。
選擇健康的烹饪方式
米面看起來清淡,但如果油鹽糖加得多,就容易增加肥胖風險。油潑面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的味道香辣誘人,但制作時油的用量較多。
如果改為清湯米線,就能避免重油重鹽及一些有害物質的産生,有利于控制體重。
吃主食還應遵循3個原則
食物不分好壞,産生什麼效果關鍵在于如何吃。從合理攝入角度來看,人們每天攝入的主食應占攝入總能量的50%~65%,此外還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少點細精,多些粗雜
米面加工過細會損失大量營養,特别是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但由于口感更好,目前多數人的主食仍局限在精白米面。
大陸居民膳食指南推薦,一般人群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
也就是說,粗雜糧應占主食的1/3左右。
2、多換換花樣
人們在選擇主食時,要多想想它是用什麼做的,而不是“早上吃饅頭,中午吃面條,晚上吃餃子”,其實都沒有跳出面食的圈子。
很多家庭喜歡将饅頭、米飯和炒洋芋絲搭配一起吃,這其實屬于“主食配主食”。洋芋富含澱粉,也是一種主食,比起等量的米飯,洋芋熱量更低,礦物質更豐富,飽腹感也很強。
吃洋芋的時候,要記得少吃點米飯。同算主食的還有芋頭、燕麥。
3、小口吃飯,大口吃菜
過去資源匮乏,為了保證能量攝入,人們往往就着幾根鹹菜就能吃下一大碗飯,逐漸養成了大口吃飯、小口吃菜的習慣,這是十分不合理的。
不妨将菜做得清淡一些,一大口菜配着一小口飯吃,營養搭配才更合理。▲
本期編輯:鄭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