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時,我隻有19歲。因為之前在市作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由鳳南中文組組長丁祖懷老師推薦,我進入玄莊鎮政府成為記者。
在我幾年的采訪中,我經曆了各種大事,這些大事要麼是新鮮有趣的,要麼是感人的,但這是我唯一見過的采訪。
1988年深秋,我和鎮上的同志們一起去曹莊子村監督秋糧的購買。中午在家鄉家吃餡餅,聽說村裡有一位102歲的老太太,身體堅韌、耳聾,眼睛不花錢,每天做針線活,飲食和生活不等,這讓我很好奇。中午休息時,請帶我去村長那裡接受采訪。要說的就是采訪,其實是我第一次,就連新聞的門都沒有碰到,就算"五行"也沒什麼。隻是覺得這個線索很新鮮,願意親眼看看。

我朋友的老太太是106歲的馮翠蘭,前幾天他為我縫制了老虎(照片中的老生命明星和文章中的老生活明星不是同一個人)
當我們到達時,老太太剛剛吃完飯,正坐在鞋墊上繡着的腿上。老人的鶴發稚嫩的面孔,心地善良,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來了,一個有力的拍邊讓我們坐下,也沒忘了吩咐大兒子給客人泡茶。她的大兒子,姓馬,也80多歲了,幽默健談。雖然我的身份隻是臨時工,可以聽村長介紹,他認定我是鎮上的人,還倒茶讓煙,彬彬有禮,這讓我有些"恩寵"。
我尴尬地從《鳳南周刊》拉出來來到小小的采訪書上,帶着"學生腔"隻是問了一些如老太太的姓名、出生年份、生活習慣、子女撫養費等基本情況,一會兒又不知道還能說什麼才能深入"挖掘"這個消息,這個消息有點冷淡。但這位馬師傅的箱子張開了,嘴巴不能閑着,有用的沒用,唠叨說了很多,我悶悶不樂隻記得,還"釣"了很多有價值的素材。回到城裡,我立刻寫了一篇"叙事":"玄莊走出一顆老生活明星。在鎮宣傳委員王錫峰同志核實後,在鎮的廣播電台通過我自己的廣播,一瞬間在農村引起了更大的反響。小鎮抓住"尊重老孝"的主題,讓文化台拉動投影儀,專程到老生活明星家放了一聲"月灣歡聲笑語"。左鄰和右都熱鬧起來,馬大忙前忙,他把功勞放在我的頭上,一口"小董同志",連頻道都感謝你。後來,我把這份手稿寄給了《唐山勞動日報》。幾天後,縣委宣傳部的同志打來電話,說該報準備出版,需要分發一張舊生活之星的照片。那一年,農村的相機很少見,别看我們家窮了,但是有一台135寸的"海鷗"相機,那是我爸爸用辛苦的錢搬磚頭和泥巴,特意為我買的。高中二年級時,學校組織了一個地域興趣小組到遵華長瑞山戶外學習,當時我對攝影文學充滿興趣,為了讓我有面子,也為了推廣我的好學習,父親剛從工頭手裡拿到90元,然後跑到百貨公司,心狠手辣地拿出80元買了這台相機。父親的善意,讓我還是有感覺的!
106歲的老生命明星為我縫制小老虎
陪我騎車去老太太家補新聞圖檔,還有縣委宣傳部劉占宇老師。别人真好看,是"老新聞",大手。一路走來,劉先生教會了我新聞的技巧和寫作經驗,這使我越來越受益。雖然我是新來的,但劉老師對我的鼓勵補充了一下,他說:"我從事宣傳這麼多年了,和你們一般的大孩子一樣,懂文字,會攝影,實在是不是很多,做得好,隻要願意努力,一定能謀生!""當時,我還沒有走出聯考的陰影,劉老師的話讓我内心的自卑感在恐懼的同時,也燃起了希望。我暗中發誓,一定要朝着這個目标努力,努力,一定不能辜負劉老師對我的信任!
那一年,是1989年,我二十歲。劉占宇先生絕對沒有想到,他可能是無意中鼓勵的,潛移默化地支援和攪動了這麼多年的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