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交戰雙方主要是美國和日本。但作為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的人類災難,英國自然而然地成為戰争的重要參與者。特别是作為昔日的海上霸主和日落帝國,英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仍然擁有軍事力量,是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與英國海軍進行了幾次戰争。

即使是強大的英國海軍在日本手中也遭受了很多痛苦,包括英國船隻威爾士親王号的沉沒,因為早期的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的強勢表現。戰鬥于1941年12月10日爆發,威爾士親王号和反擊艦被日本飛機用幾枚魚雷送往海底。
威爾士親王号是第二艘皇家海軍國王喬治五世戰列艦,長227.1米,寬31.3米,滿排水量40,580噸。威爾士親王号的建造始于1937年1月2日,于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完工。在艦載武器方面,該艦配備了10門356毫米主炮,16門133毫米子炮,此外還有50門40毫米和20毫米高射炮。
在德國戰列艦俾斯麥号擊沉皇家海軍的胡德号後,威爾士親王号與其他戰艦一起參加了包圍俾斯麥号戰列艦的戰鬥,俾斯麥号随後護送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前往美國與美國總統會談,美國總統在船上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到1941年下半年,為了應對日本在東南亞日益咄咄逼人的攻勢,英國根據《大西洋憲章》的規定,派遣了包括威爾士親王在内的一些艦隊,包括戰列艦、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Z艦隊,前往東南亞,基地設在新加坡。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計劃在東南亞登陸,駐紮在新加坡的英國Z艦隊奉命攔截日本的東南亞作戰計劃。12月9日,奉命攔截日軍艦隊的Z艦隊被一架日軍艦載飛機發現,日軍飛機立即開始攻擊機隊,雙方展開激烈交火。
整個海戰過程并不長,而威爾士親王由于防空火力薄弱,很快被日本飛機用魚雷擊中,在短時間内被六枚魚雷擊中,威爾士親王在短時間内失去了獲救的可能。除了威爾士親王号,反擊巡洋艦也在戰鬥中被擊沉。交火還造成包括一名海軍上将在内的800名英國人死亡,并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戰争的另一方損失要少得多,隻有三架日本飛機被擊落。
在這場海戰之後,盟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在東南亞日本形成威脅和遏制。這也促使日本加快了對東南亞的入侵,最終導緻東南亞戰場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