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同心同德"
作者:宋寶珍(中國美術學院戲劇研究院院長)
田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創作者,也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創始者。天漢的一生,不斷追求光明,不斷努力創造,不斷探索,勇往直前。在他身後,他留下了60多部歌劇,20多部歌劇,2000多首詩。

田漢(1898-1968),原名湖南長沙市守昌。《易詠君宋》的作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創始人之一。資訊圖檔
年輕的詩意之心是最真實的
1898年,田漢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個小山村,父親給他取名壽昌。他的家庭很冷,不到十歲,父親因病去世,勤勞的母親紡紗,切菜,送他去讀私立學校,後來又送他去長沙讀書新學校。少年田漢的性格發展,深受母親的感動,他的生活樂觀開朗,吃苦耐勞,有理想,有責任心,有一種執着的"湖南牛"精神。
在革命的浪潮中,田漢開始接受新思想。他寫了迷你劇《新女神》,希望能說服母親支援他革命。他還想加入學生軍,參加戰争。他和另外三個男孩改了名字,用"英雄外漢"的字樣,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以表達他拯救國家的願望。田守昌是最年輕的,散布出一個"漢"字,從此改名為天漢。
田漢自小聰明,知識淵博,赢得了易美辰叔叔的喜愛。在日本留學期間,易美辰加入了孫中山上司的聯盟,有革命傾向和新思想,将自己的唯一女兒易淑玉配給田涵,并資助他們一起去日本學習。易美辰後來被湖南軍閥殺死,這無疑激發了田漢抵抗黑暗,尋找光明。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渴望吸收各種新知識,政治、軍事、哲學、文化、藝術,他發現的所有書籍,他都渴望閱讀。他想研究中日戰争,探索戰争失敗的原因,這場戰争讓中華民族承受了恥辱,他從不缺乏浪漫的激情和溫暖的視野,但也想成為一名藝術評論家,畫家和詩人。當然,最癡迷的是戲劇,他決心做中國的易蔔生,其原因,正如魯迅在《摩洛世利說》中所說,易蔔生"憤怒的世俗昏迷,悲傷的真相隐藏",敢于"為守真而死,為拒絕平庸和愚蠢而死"。他向往當時的"新浪漫主義"藝術,認為"新浪漫主義直接誕生于舊浪漫主義的母親,他的'求真'重點不是天上,而是大地;
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田涵積極參與了"青年華人社團"的籌備群組織,希望以"青春詩心"的熱情和勇氣治愈社會。正是在這種遠大抱負的基礎上,田晗在日本寫了多篇論文,如《平民詩人惠特曼百年紀念》(1919年)、《詩人與勞動問題》(1920年)、《新羅馬主義及其他》(1920年)。
1922年,田漢和妻子易淑玉回國。1924年,他們在上海創辦了半月刊雜志《華南》,其目的非常明确,即"在沉悶的中國文學新世界裡,營造一股清新而濃郁的藝術氣息"。雜志是夫妻的唯一責任,"自己印鈔,自己校對,自己折,自己分發"。雖然由于缺乏财力,《華南》以倉促收場,但田漢多次敗北,從不氣餒,他成立了華南電影院團,接管了上海藝術大學,舉辦了"藝術魚龍社",探索小戲劇,以野性、勤勞、貧乏的戲劇精神, 高舉自己的藝術旗幟。
田漢創立了南國社藝術團體,"不求學曆,隻拿天才",聚集了一批"隻有無産階級,不具有階級覺悟"的人,跌倒不怕,罵不怕,窮不怕,以波希米亞藝術精神,追求浪漫的審美理想。老師有徐曉紅、沈洪、歐陽玉軒、徐志摩、唐玉秋、高100歲...學生組成員包括鄭俊麗、吳作人、趙明軒、陳白塵、闫山...從1928年到1929年,田霖帶領南國社在上海、南京、廣州、無錫等地舉辦戲劇等藝術活動,創作了大量的戲劇,影響全國。許志摩寫道:"南方的心情就是詩的心情,南方的心情就是詩的基調。"
從1924年1月創辦半月刊《華南》到1930年9月國民黨奪取華南協會,田漢上司南華戲劇活動6年多。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田漢對中國現代戲劇的影響無與倫比。人們說,中國有新的戲,當"華南"開始的時候。曹德旺說,田漢是"一部中國戲劇發展史"。
隻有向日葵傾瀉在陽光下
1929年冬天,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上海文藝界開始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應蔣光慈的邀請,田涵成為"左聯盟"的發起人之一。1930年2月,田漢與魯迅、魯雯、于大福等人發起"中國自由運動聯盟",田漢當選為執行委員。随後,田晗出席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并作了即興演講,并與魯迅、夏燕、馮乃超、錢愛玉、鄭桦、洪淩飛一起當選為"左聯盟"常委。
1930年4月,田漢出版了著名的《我們自己的批判》,宣告了他在社會思想和藝術思想乃至人生目标上的"轉變"。田晗認為,"轉"就是"轉向新方向",轉向共産黨上司的左翼文學戰線。他想清算"過去的南方之地""熱情多于知識,浪漫傾向強于理性"傾向,摒棄"小資産階級底層情感頹廢"的"迷霧太深"。
1931年1月,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立,田晗當選為執行委員,有效地主持了左翼戲劇聯盟。1932年春,堅持入黨田漢,經黨組織檢查,被準許加入中國共産黨。入黨後,田晗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負責在黨的上司下開展左翼戲劇運動。天瀚按照黨的精神,積極組建和引導專業、業餘的戲劇團體,大道劇社、藍衣劇社、五月花劇社和春秋劇團的演藝活動,都在凝聚天涵的努力和汗水。在他的短劇《一緻》中,他開始"帶着一定的自覺目的從事藝術創作和傳播",表現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世界正在翻身!暴君即将倒下!大家起來吧!被壓迫人民,團結起來,打敗我們的敵人,建立新的理想,新的光明,來自地面的光明!"他的'輪到'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并得到了左翼藝術家的肯定。
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革命戲劇和無産階級戲劇迅速興起,引起國民黨政府的恐慌,國民黨特工開始壓制左翼戲劇,殺害進步的文藝工作者。1930年9月的一天,南州機構被查封,特工查獲了"卡門"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刀和槍,部分演員被捕入獄。在《卡門》中飾演鬥牛士的演員宗偉,被華南通訊社封殺後被特工引誘,1930年10月19日,16歲的他在南京雨花台遇害。
1935年,田漢也被逮捕入獄。殘酷的打擊,血雨淋淋,卻讓天漢更義,投入革命。
向民族靈魂緻敬
1931 年 9 月 18 日事件後,種族危機愈演愈烈。此後,田晗先後寫過《梅雨》(1931年)、《鐘表》(1932年)、《風暴中的七個女人》(1932年)、《揚子江風暴》(1934年)、《風雲之子》(1934年)、《春之歌》(1935年)等劇作,題曲在民族意識和抵抗力上明顯增強。
在獨幕劇《美雨》中,田涵展示了勞工在廠主殘酷壓迫下在痛苦中逐漸覺醒的過程。另一部獨幕劇《亂鐘》,講述了一群東北大學生在鞭策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投降的同時,急忙敲響鐘、寫筆的英勇行為。
《春之歌》描寫了一位愛國青年在南海的高偉涵,雖然在南陽卻是中國的心髒。9月18日事件後,他告别了心愛的女兒梅夫人,回到中國參加抗戰。在戰鬥中,他英勇受傷,發誓要與敵人作戰,一旦失憶,在情人梅的悉心照顧下,他清醒過來,發現人下的蹄子偷走了生命,高維涵憤怒地喊道:"不能讓中國士兵的鮮血流淌!"反敵救贖一直是田漢的生存意志。
1934年,田漢在上海的碼頭上看到日本的貨物,他特别生氣的是,他知道裡面有殺害中國人的工具。為此,他創作了歌劇《揚子江風暴》,其中他寫了《路歌》、《碼頭勞工之歌》、《賣報歌》等多首歌曲,并在劇中飾演碼頭勞工。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是中國人脖子上還挂着巨大鎖鍊的時候;這是長江上還滿是帝國主義強盜的時代","我們不做死奴,我們要當中國的主人!讓我們形成一堵鐵牆,把劫匪趕走!讓我們組成一道鐵長城,走向自由之路,前行!"其思想内涵和鮮明形象,與《易庸軍歌》相似。同年,田晗為電影《桃李劫案》寫了主題曲《畢業歌》歌詞:"同學們,我們起來,承擔起世界的興衰!聽我說!耳朵裡滿是群衆的瘀傷。我看看!年複一年,土地的淪陷...我們要成為在戰場上殊死搏鬥的主人......"
1934年底,田涵開始寫劇本《風雲之子》。劇中,愛國詩人辛柏華和他的好朋友梁品質福從東北秋區來到上海,在亭子裡遇到了鄰居阿楓母女,他們經曆了一些人生漂泊和情感糾葛,阿楓成了歌手,梁品質福死在了戰場上。曾經想寫長詩《中國長城》的詩人辛柏華終于擺脫了愛情的束縛,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戰場。田寒将在長城的背景下創作主題曲。田漢後來被捕,劇本留在夏的手中。之前和田涵有過多次合作尋找夏燕,要求創作主題曲《風雲之子》《易永君之歌》。夏衍看清了耳朵的姿态,然後把田晗的詩給了他。一首偉大的歌曲誕生了,這是田晗與玉樂的最後一次合作。
1938年12月,天漢為湘劇反敵宣傳隊題詞:"4億演員,1萬裡在前線。吸引全球觀衆,觀看我的大型曆史劇。"無敵的勇氣、樂觀的自豪感、超強的鬥志,不僅是天漢生命力的展現,也是中華民族無限、無所不包的宏偉的展現。
1948年,田漢受黨組織委托,偷偷溜回北平做文化保育工作,他曾經對朋友說:"天亮了,'我們'要回來了。"
1949年9月,在中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上,《彜軍歌》被指定為國歌。從此,民族奮鬥的旋律在我國土地上萦繞了很長一段時間。
光明日報 (2021年5月11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