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寸丹心图报国——田汉的精神求索

"每个人,同心同德"

作者:宋宝珍(中国美术学院戏剧研究院院长)

田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者,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天汉的一生,不断追求光明,不断努力创造,不断探索,勇往直前。在他身后,他留下了60多部歌剧,20多部歌剧,2000多首诗。

一寸丹心图报国——田汉的精神求索

田汉(1898-1968),原名湖南长沙市守昌。《易咏君宋》的作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信息图片

年轻的诗意之心是最真实的

1898年,田汉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寿昌。他的家庭很冷,不到十岁,父亲因病去世,勤劳的母亲纺纱,切菜,送他去读私立学校,后来又送他去长沙读书新学校。少年田汉的性格发展,深受母亲的感动,他的生活乐观开朗,吃苦耐劳,有理想,有责任心,有一种执着的"湖南牛"精神。

在革命的浪潮中,田汉开始接受新思想。他写了迷你剧《新女神》,希望能说服母亲支持他革命。他还想加入学生军,参加战争。他和另外三个男孩改了名字,用"英雄外汉"的字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以表达他拯救国家的愿望。田守昌是最年轻的,散布出一个"汉"字,从此改名为天汉。

田汉自小聪明,知识渊博,赢得了易美辰叔叔的喜爱。在日本留学期间,易美辰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联盟,有革命倾向和新思想,将自己的唯一女儿易淑玉配给田涵,并资助他们一起去日本学习。易美辰后来被湖南军阀杀死,这无疑激发了田汉抵抗黑暗,寻找光明。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渴望吸收各种新知识,政治、军事、哲学、文化、艺术,他发现的所有书籍,他都渴望阅读。他想研究中日战争,探索战争失败的原因,这场战争让中华民族承受了耻辱,他从不缺乏浪漫的激情和温暖的视野,但也想成为一名艺术评论家,画家和诗人。当然,最痴迷的是戏剧,他决心做中国的易卜生,其原因,正如鲁迅在《摩洛世利说》中所说,易卜生"愤怒的世俗昏迷,悲伤的真相隐藏",敢于"为守真而死,为拒绝平庸和愚蠢而死"。他向往当时的"新浪漫主义"艺术,认为"新浪漫主义直接诞生于旧浪漫主义的母亲,他的'求真'重点不是天上,而是大地;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田涵积极参与了"青年华人社团"的筹备和组织,希望以"青春诗心"的热情和勇气治愈社会。正是在这种远大抱负的基础上,田晗在日本写了多篇论文,如《平民诗人惠特曼百年纪念》(1919年)、《诗人与劳动问题》(1920年)、《新罗马主义及其他》(1920年)。

1922年,田汉和妻子易淑玉回国。1924年,他们在上海创办了半月刊杂志《华南》,其目的非常明确,即"在沉闷的中国文学新世界里,营造一股清新而浓郁的艺术气息"。杂志是夫妻的唯一责任,"自己印钞,自己校对,自己折,自己分发"。虽然由于缺乏财力,《华南》以仓促收场,但田汉多次败北,从不气馁,他成立了华南电影院团,接管了上海艺术大学,举办了"艺术鱼龙社",探索小戏剧,以野性、勤劳、贫乏的戏剧精神, 高举自己的艺术旗帜。

田汉创立了南国社艺术团体,"不求学历,只拿天才",聚集了一批"只有无产阶级,不具有阶级觉悟"的人,跌倒不怕,骂不怕,穷不怕,以波希米亚艺术精神,追求浪漫的审美理想。老师有徐晓红、沈洪、欧阳玉轩、徐志摩、唐玉秋、高100岁...学生组成员包括郑俊丽、吴作人、赵明轩、陈白尘、闫山...从1928年到1929年,田霖带领南国社在上海、南京、广州、无锡等地举办戏剧等艺术活动,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影响全国。许志摩写道:"南方的心情就是诗的心情,南方的心情就是诗的基调。"

从1924年1月创办半月刊《华南》到1930年9月国民党夺取华南协会,田汉领导南华戏剧活动6年多。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田汉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无与伦比。人们说,中国有新的戏,当"华南"开始的时候。曹德旺说,田汉是"一部中国戏剧发展史"。

只有向日葵倾泻在阳光下

1929年冬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文艺界开始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应蒋光慈的邀请,田涵成为"左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30年2月,田汉与鲁迅、鲁雯、于大福等人发起"中国自由运动联盟",田汉当选为执行委员。随后,田晗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作了即兴演讲,并与鲁迅、夏燕、冯乃超、钱爱玉、郑桦、洪凌飞一起当选为"左联盟"常委。

1930年4月,田汉出版了著名的《我们自己的批判》,宣告了他在社会思想和艺术思想乃至人生目标上的"转变"。田晗认为,"转"就是"转向新方向",转向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战线。他想清算"过去的南方之地""热情多于知识,浪漫倾向强于理性"倾向,摒弃"小资产阶级底层情感颓废"的"迷雾太深"。

1931年1月,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田晗当选为执行委员,有效地主持了左翼戏剧联盟。1932年春,坚持入党田汉,经党组织检查,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田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左翼戏剧运动。天瀚按照党的精神,积极组建和引导专业、业余的戏剧团体,大道剧社、蓝衣剧社、五月花剧社和春秋剧团的演艺活动,都在凝聚天涵的努力和汗水。在他的短剧《一致》中,他开始"带着一定的自觉目的从事艺术创作和传播",表现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世界正在翻身!暴君即将倒下!大家起来吧!被压迫人民,团结起来,打败我们的敌人,建立新的理想,新的光明,来自地面的光明!"他的'轮到'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并得到了左翼艺术家的肯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戏剧和无产阶级戏剧迅速兴起,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恐慌,国民党特工开始压制左翼戏剧,杀害进步的文艺工作者。1930年9月的一天,南州机构被查封,特工查获了"卡门"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刀和枪,部分演员被捕入狱。在《卡门》中饰演斗牛士的演员宗伟,被华南通讯社封杀后被特工引诱,1930年10月19日,16岁的他在南京雨花台遇害。

1935年,田汉也被逮捕入狱。残酷的打击,血雨淋淋,却让天汉更义,投入革命。

向民族灵魂致敬

1931 年 9 月 18 日事件后,种族危机愈演愈烈。此后,田晗先后写过《梅雨》(1931年)、《钟表》(1932年)、《风暴中的七个女人》(1932年)、《扬子江风暴》(1934年)、《风云之子》(1934年)、《春之歌》(1935年)等剧作,题曲在民族意识和抵抗力上明显增强。

在独幕剧《美雨》中,田涵展示了工人在厂主残酷压迫下在痛苦中逐渐觉醒的过程。另一部独幕剧《乱钟》,讲述了一群东北大学生在鞭策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投降的同时,急忙敲响钟、写笔的英勇行为。

《春之歌》描写了一位爱国青年在南海的高伟涵,虽然在南阳却是中国的心脏。9月18日事件后,他告别了心爱的女儿梅夫人,回到中国参加抗战。在战斗中,他英勇受伤,发誓要与敌人作战,一旦失忆,在情人梅的悉心照顾下,他清醒过来,发现人下的蹄子偷走了生命,高维涵愤怒地喊道:"不能让中国士兵的鲜血流淌!"反敌救赎一直是田汉的生存意志。

1934年,田汉在上海的码头上看到日本的货物,他特别生气的是,他知道里面有杀害中国人的工具。为此,他创作了歌剧《扬子江风暴》,其中他写了《路歌》、《码头工人之歌》、《卖报歌》等多首歌曲,并在剧中饰演码头工人。剧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人脖子上还挂着巨大锁链的时候;这是长江上还满是帝国主义强盗的时代","我们不做死奴,我们要当中国的主人!让我们形成一堵铁墙,把劫匪赶走!让我们组成一道铁长城,走向自由之路,前行!"其思想内涵和鲜明形象,与《易庸军歌》相似。同年,田晗为电影《桃李劫案》写了主题曲《毕业歌》歌词:"同学们,我们起来,承担起世界的兴衰!听我说!耳朵里满是群众的瘀伤。我看看!年复一年,土地的沦陷...我们要成为在战场上殊死搏斗的主人......"

1934年底,田涵开始写剧本《风云之子》。剧中,爱国诗人辛柏华和他的好朋友梁品质福从东北秋区来到上海,在亭子里遇到了邻居阿枫母女,他们经历了一些人生漂泊和情感纠葛,阿枫成了歌手,梁品质福死在了战场上。曾经想写长诗《中国长城》的诗人辛柏华终于摆脱了爱情的束缚,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战场。田寒将在长城的背景下创作主题曲。田汉后来被捕,剧本留在夏的手中。之前和田涵有过多次合作寻找夏燕,要求创作主题曲《风云之子》《易永君之歌》。夏衍看清了耳朵的姿态,然后把田晗的诗给了他。一首伟大的歌曲诞生了,这是田晗与玉乐的最后一次合作。

1938年12月,天汉为湘剧反敌宣传队题词:"4亿演员,1万里在前线。吸引全球观众,观看我的大型历史剧。"无敌的勇气、乐观的自豪感、超强的斗志,不仅是天汉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无限、无所不包的宏伟的体现。

1948年,田汉受党组织委托,偷偷溜回北平做文化保育工作,他曾经对朋友说:"天亮了,'我们'要回来了。"

1949年9月,在中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彝军歌》被指定为国歌。从此,民族奋斗的旋律在我国土地上萦绕了很长一段时间。

光明日报 (2021年5月11日)

来源:Guangming.com-光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