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讀|友鄰

品讀|友鄰

*本文為《品讀》2023年第1期内容

我曾在一個小區租住了4年,每天早上出門上班,晚上回家,偶爾出去散個步,也很少碰到能打招呼的人。我想這是都市人的常态吧,大家都不願被别人打擾,也不會貿然去打擾别人,哪怕是住了好幾年的鄰居,見了面也不一定認識。

後來我買了房子,搬離時望着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有點傷感,想和人好好告個别,卻又找不到誰,隻好在散步時常經過的那棵桂花樹下坐了一會,在心裡悄悄說了聲“再見”。

品讀|友鄰

搬到新居不久,我和在老家的父親發視訊,讓他看看我住的地方。舉着手機轉了一圈後,父親讓我打開門,說想看看對面的鄰居家。我告訴他:“和隔壁不熟,城裡人也不喜歡串門。”

我知道老家的白天都是不關家門的,左鄰右舍随時可來串門聊天。“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我在鄉下時也是有過切身體會的。小時候,果園裡收了新果子,過冬前家裡燙了粉皮,親友送來了地方特産……父母都會打包一份,讓我給鄰居家送過去。如果哪家有事需要幫忙,隻要在院子裡喊一聲,左鄰右舍都會來相助。幹完活,也沒有太多客套,喝杯茶就走了。

可就在那天,我跟父親剛通完電話,就聽到了敲門聲。從貓眼望出去,是位不認識的阿姨。大概剛和父親打完的電話的緣故,我心動了一下:莫不是鄰居家有事想找人幫忙?

我打開門,阿姨果然是對門的鄰居。她的兒子和媳婦在菜市場守着一個攤位,孩子就放在家裡由老人看管。這會兒老師給孩子發來一個作業,但老人看不懂,想請我幫忙給看看。

不過舉手之勞,我立馬答應着到了鄰居家,跟孩子一五一十講清了作業要求。離開時我跟阿姨說:“如果孩子作業上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時來問我。”

傍晚的時候,阿姨又來敲門了。不過她這次是來答謝的,送過來一盒玫瑰花餅。我剛上幼稚園的女兒接過餅,邊吃邊高興地說:“這餅真好吃呀,謝謝奶奶!”就這樣,我們一家和新鄰居認識了。而後面的緣分,更讓我體會到了鄰裡間守望相助的意義。

品讀|友鄰

那天我下班後剛進家門,夫妻就焦急地說“咱們的女兒不見了” !她說去菜市場買菜之前,還特意交待過女兒,讓她自己在家玩一會兒。結果買完菜很快回來,卻發現女兒不見了。我夫妻在小區裡裡外外找了好幾圈,急得滿頭大汗,也沒找到人。想到曾看過那些拐賣小孩的新聞,她幾乎哭出來,連聲說要“馬上報警”。

我想,女兒會不會是跑去菜市場找媽媽了?畢竟那地方她和媽媽已經去過很多次。

于是我敲開了鄰居家的門,想讓老人家在菜市場擺攤的兒子和媳婦幫忙找找。鄰居阿姨聽說我家娃丢了,跟我們一樣着急,馬上打電話給兒子,讓他們在菜市場幫着找人。結果還不到半小時,娃就被鄰居領了回來,我們心裡的石頭“咚”一下落了地。我夫妻看到女兒沒心沒肺地吃着鄰居買的蛋糕,氣得要打她,被鄰居阿姨一把拉住,說:“小囡也是想媽媽了,才自己跑出去找。以後你們出門,就把小囡送到我這兒,讓她跟小姐姐玩一會兒。” 有了鄰居家的姐姐陪玩兒,女兒自然開心得很。

那還是住在一個城市許久之後,我第一次領悟到“家園”這個詞的含義。它并非一個單純的實體空間,而是飽含着足夠的溫度和情感——熟悉的街坊鄰居、有安全感的共同生活、一群人對生活屬地的集體認同和互相依賴。

2020年6月,我買了一盆文殊蘭:一米多高的枝葉,繁盛的花開,都那麼惹人喜愛。因為我夫妻聞到那花的香味感到胸悶,我便把它暫移到樓道裡。

孩子幼稚園暑假時,我們一家人回了趟老家,未成想突發的疫情把我們滞留那裡一個多月。等回到了家裡,看到幾乎所有的花都奄奄一息了。收拾完殘枝敗葉,我出門去丢垃圾,卻猛然發現被擱置在樓道裡的那盆文殊蘭竟越發茁壯,枝頭綴滿的花朵似乎在熱切地迎接我們的歸來!不用問,是鄰居照料了這開在家園的花,才使得它保持了如此神奇的美麗。

我很慶幸那次打開了家門,認識了我的鄰居。善良仁厚的鄰居、守望相助的街坊——他們是我的孩子童年成長中最好的禮物。

作者:依江甯 

責編:張子晴 / 校對:郭豔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