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作者:點塵看史

上世紀初年,大陸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轟然倒塌。殘破不堪的社會第一次赤裸裸的展現在了群眾的眼前。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一些思想先進且為國為民的學者們,率先打出了革命的旗号。而大多數的百姓,卻早在這些年的動蕩昏暗中變得麻木,甚至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這也讓諸多想要振興中華的學者們意識到,如要振興,必須強其精神。故而很多學者開始通過手中的筆杆子,創作出擁有辛辣文筆的作品,用來刺痛,叫醒世間一顆顆麻木的心。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譬如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他放棄醫學,選擇創作,喚醒沉睡中的人們。今天要提到的這位,也和魯迅先生一樣,選擇放棄了醫學,走上了創作的道路,他就是陸士谔。

醫學名家之後陸士谔

陸士谔出生在上海,是當地有名的醫學世家傳人。老陸家不僅醫學手藝精湛,并且出了不少舉人,備受周遭鄰裡敬佩。陸士谔便是在這樣文墨環境的熏陶下,茁壯成長起來的。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成年後的陸士谔并未有過創作的想法,就這樣守着祖上留下來的手藝,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平靜的度過自己的一生也并非不是一種很好的活法。

但随着陸士谔精湛的醫術逐漸廣為人知,慕名而來問診的人也越來越多。在一次又一次治病救人的過程中,陸士谔逐漸發現民族無法振興的原因,并不在肉體是否強悍,而在精神世界是否充實。

無數的國人早已對未來不抱有任何的期待,隻願得過且過,渾渾噩噩的過完一生。這讓陸士谔大感無力,他醫得了人們身上頑疾,卻也無法通過藥方,來改善人們精神的匮乏。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于是陸士谔萌生了轉行的念頭,本就是書香門第出身的他,除了精湛的醫術,也有着不錯的文筆。

或許棄醫從文,通過筆杆子來救國救民才是最正确的途徑,他要通過自己的文筆,讓麻木的百姓重燃對未來的向往。

于是陸士谔放棄了穩定的收入,潛心創作。最終在1910年,陸士谔的一本名為《新中國》的小說出版,引起了文壇轟動。

魯迅先生與陸士谔的文壇舌戰

陸士谔在《新中國》一書中,暢所欲言,以主人公的一個夢為創作主線,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四十年後的上海,向國人描繪出了一個欣欣向榮,熱鬧繁華的烏托邦。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那時的中國強盛無比,再也不用擔心受到列強的欺辱,相反還有很多國家需要在中國的庇護之下才能安穩發展。

國内的百姓也是安居樂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甚至于在年老以後,國家也會對其進行贍養。

每個孩童到了适齡年齡,都會被送去學校讀書,家長也不用擔心學費問題,這一切都會由國家負擔。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不僅如此,陸士谔通過主人公的視角,也看到了無數氣勢恢宏的建築,高樓大廈鱗次栉比,俨然一副繁華景象。人們出行友善,甚至為了節約土地資源,出行所使用的列車,都被修建在了地下。

此書一經出版,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無數讀者看着書中所描繪的世界,不免覺得天馬行空,些許荒誕。

但同時也感覺到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畢竟身處滿目瘡痍的社會,有這樣一本書去讀,也不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陸士谔本人卻是堅定都相信如此盛世定會到來,也希望當下百姓可以不要拘泥于苟且,大膽的為了詩和遠方努力拼搏。

然而,陸士谔的《新中國》一書,卻遭到了魯迅先生的抨擊。同樣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深知當時的華夏與西方國家的鴻溝。

他認為此書荒誕可笑,簡直是胡說八道。平心而論,魯迅先生自然希望如此盛世可以降臨在華夏大地,但在國人還未完全覺醒之時,如此讀物隻會讓很多人再一次喪失鬥志,甘心躺平。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魯迅先生認為,若想要實作美好未來,就必須腳踏實地的奮鬥。靠勤勞的雙手,自己去創造美好未來,否則想象多麼美好的未來也是空中樓閣。

陸士谔與魯迅先生觀點相悖,他認為總要為奮鬥加上個盼頭,當下的百姓日子太苦,根本看不到希望,沒有希望,又能奮鬥出什麼名堂呢?

一時間兩人各抒己見,在文壇吵得不可開交。一時間也無人可以辯駁出二人孰對孰錯。

百年來一一應驗

然而再百年之後,我們再一次閱讀陸士谔的《新中國》一書,卻發現書中的場景,與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高度吻合。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現在的中國,毋庸置疑是世界上的強國,被列強欺辱的事情也斷然不會再發生。同樣老有所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也俨然成為了社會常态。

至于鱗次栉比的高樓廣廈,疾馳如風的飛車地鐵也同樣的照進了現實生活中。成了人們日常出行辦公的必要工具。

至于劇院,博物館着一系列文娛方面的設施,也早已發展成熟,至于制造業更是不用說,俨然已是世界的翹楚。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斥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陸士谔堅信的那個充滿浪漫色彩的烏托邦,耶在百年之後完全得以實作,這也展現出了陸士谔的偉大之處。

畢竟如今的生活與當時有着天壤之别,而陸士谔卻可以通過一己之力,完美的構想出百年以後,不得不稱贊其頗具前瞻性的目光。

結語

陸士谔與魯迅先生之間的争辯,在今日看來早已沒有了火藥味,反而充滿着感動與親切。我們敬佩陸士谔具有前瞻性的目光,也敬重魯迅先生呼籲人民努力拼搏,腳踏實地。

他們二人或許對于救國的觀點有些許的出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陸士谔和魯迅先生,都希望民族複興,天下大同。

如果沒有魯迅先生,可能人們并不會快速覺醒,正是其辛辣的文筆,才讓一個個麻木之心重新變得鮮活跳動。如果沒有陸士谔,大家也不會對美好生活有向往。

回顧往昔的峥嵘歲月,像魯迅先生和陸士谔這樣的人才是民族覺醒的脊梁。為國家為人民,他們願意放棄穩定的生活,如此偉人,又怎麼能不讓人敬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