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衆所周知,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後,中國迎來了第一個統一的王朝。雖然秦朝的統治隻有短短的十五年,但是權力的高度集中,讓後世看到了皇權的尊容與威嚴。

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所有統治者都在重複着秦始皇的事業,可以說秦朝拉開了大陸中央集權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曾記錄着這樣一句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那麼,楚國為何對秦國有着如此深的仇恨?這句話中所說的“三戶”指的又是哪三戶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楚國的建立

在電視劇《芈月傳》中,芈月雖然是楚國的公主,但是在楚國貴族之中卻受盡排擠。

成為秦惠文王的媵妾之後,芈月在秦國同樣如履薄冰,然而卻憑借堅毅的性格最終成為了宣太後,成為了對秦國影響極其深遠的女強人。

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後。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這部電視劇情節跌宕起伏,加上演員們精湛的演技,使人們對于那段激蕩的曆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不過,一個問題也随之而來既然秦國和楚國聯姻,為何楚國對秦國始終都有着極深的怨恨呢?

要解釋清楚這一問題,還要從兩國的發展曆史說起。

周朝建立之後,周武王對天下實行分封制,将土地劃分給各個諸侯。随即諸侯便紛紛開始建國,這些人當中大部分都是周朝的王室成員,是以他們所建立的國家被稱為姬姓國。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隻有少數諸侯是以開國功臣或前朝貴胄擷取的身份,對于這些諸侯國周天子自然格外提防,此類諸侯自然也就無法獲得進入到權力核心當中的資格。

随着時代的變遷,周天子對于諸侯的限制力越來越薄弱,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弱肉強食便成為了新的社會秩序。

于是,不論是姬姓國、還是其他姓氏的諸侯,都開始發展壯大自身的實力,以求能夠在諸侯競賽中脫穎而出。

王者之迹熄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武王伐纣的過程中,楚國的始祖審時度勢地站到了周朝一方,在戰争中給予了周武王極大的支援,是以建立周朝之後,楚國便被視為與中原諸侯國同等地位的封國。

然而,由于地處偏僻楚國并未接受中原禮教的教化,諸多事情上仍保留着原有的風俗和習慣。這種巨大的代溝,使得楚國與中原諸侯國很難和睦相處,中原諸侯國也對楚國存在諸多排擠。

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春秋戰國時期,憑借遼闊的國土面積和強大的國力,公然脫離了周天子設立的等級制度、自立為王。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也就是說,在其他諸侯國被稱為“公”的時候,楚國的國君便以“王”的名号自居,可見在楚國的眼裡,中原的各諸侯國根本無法與自己相提并論。

秦國的崛起和滅亡

與楚國相比,秦國的建立則顯得低調了許多。周朝建立之初秦人并沒有分封秦國,到了周孝王時期,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賜予了一塊土地,這塊土地便是秦國夢開始的地方。

不過,這片土地隻是周孝王賜給秦非子的封地,稱其為國還言之尚早。很快一次意外的變故,讓事情的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秦國就是在這一次變故中得到了立國的機會。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公元前771年,經曆了300多年的變遷,周朝也開始出現了衰敗的迹象。而當時在位的周幽王更是一位荒唐的天子,在他的治理之下,周朝不出意外地遭到了緻命的打擊。

幽王以襃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

為了博得褒姒的笑容,周幽王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狼來了”的故事,結果當申侯夥同犬戎族攻打鎬京時,沒有一位諸侯前來救援,周幽王最終在骊山之下被殺,西周就此滅亡。

平定了外族入侵之後,周平王為了将來不再發生同樣的事件,決定将都城東遷至洛邑,東周就此開始,與東周同時開始登上曆史舞台的還有秦國。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成功遷都之後,周平王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全部都賜給了秦襄公,并将其正式劃歸到諸侯的行列當中,秦國正式建立。

實際上,周平王的這一做法,無非是為自己樹立一面阻擋犬戎入侵的盾牌,而秦襄公正是這面盾牌。

不僅如此,雖然秦國名義上得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但是這些土地基本都在犬戎族的勢力範圍之内,要想實際獲得這片土地,還需要秦國自行從犬戎族的手中搶奪回來。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盡管任務艱巨但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秦國不斷地與犬戎族戰鬥,曆盡磨難終于獲得了土地的所有權,同時還積累了寶貴的作戰經驗,一時之間秦國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國家。

後期,秦國經曆商鞅變法更是睥睨天下,就在秦國不斷發展壯大的時,秦國與楚國之間也不可避免地産生了沖突。

作為一個敢公開稱王的國家,楚國對自己的文化與制度充滿了自信,在楚人眼中任何一個諸侯都無法跟自己抗衡。

楚懷王時期,楚國在他的帶領下擊敗魏國、奪取八座城池,這樣的戰績再度激發了楚國人的自信。然而,垂沙之戰中楚國卻被以秦國為首的聯軍擊敗,導緻楚國遭到了巨大的沖擊。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在武關會盟,在此之前大臣們都對這次會盟持懷疑态度,但楚懷王依然決定前往,結果遭到了秦國的扣押。

秦楚會盟,懷王被騙,武關遺悔,後世當鑒。

秦昭襄王脅迫楚懷王割讓城池,楚懷王拒絕後被秦國囚禁至死。在楚人看來,自己的國君并沒有什麼過犯,秦昭襄王的所作所為是每個楚國人都無法接受的。

這一事件的發生,也讓秦國和楚國之間結下了不解之仇,自此楚國與秦國就成為了世仇。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将王翦帥60萬大軍南下,在楚國的邊境安營紮寨。

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經過一年多的修整,秦軍對楚地的水土已經逐漸适應,在時機成熟之後王翦率領秦軍一舉攻陷楚軍的防線,斬殺楚将項燕、楚國就此滅亡。

就在被殺死之前項燕喊出了,楚南公曾經對秦國發出的詛咒:“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這位楚國大将至死也無法接受楚國被秦國滅亡的命運。

“三戶”的含義

這句話的應驗比所有人想象得都要快,不到20年的時間裡,無比強大的秦朝便被起義者推翻了,而推翻秦朝統治的也恰恰是三位楚國人。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就此揭開了推翻秦朝統治的序幕。三年之後,項燕的孫子完成了對秦朝的緻命一擊,親手實作了爺爺曾經對秦國發出的詛咒,還造下了殺孽。

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後期在楚漢相争的過程中,項羽最終沒能戰勝劉邦,劉邦建立的漢朝也将中原文明帶入了一個更為輝煌的階段,從此秦國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推翻秦朝的過程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三個人分别是陳勝、項羽和劉邦,這三個人都是楚國人,可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秦朝果然葬送在了這三戶楚人的手裡。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不過,雖然這樣的解釋與現實相符,但也未免有些過于巧合。雖然這三個人都是楚國人,但是還有更多的楚國人和千千萬萬其他國家的人,為推翻秦朝統治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與生命。

如果沒有這些人,僅僅依靠這三個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推翻強大的秦朝。是以,從結果上來看秦朝确實是亡于三戶楚人之手,但楚南公和項燕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不可能提前知曉這一結局。

他們口中的“三戶”指的也一定不是他們三人,事實上,按照當時楚國人心目當中的認知,這句話中所說的三戶指的是屈氏、景氏和昭氏這三大家族。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想要了解這件事情還需回到當時的背景下,《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由此觀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出現并非是因為楚國滅亡,而是因為楚懷王被秦國設計陷害一事。

當時,屈氏、景氏和昭氏剛好是楚國當中,始終是三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且這三家在楚國也是大有來頭。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作為端午節紀念的主要對象,屈原的諸多事迹被人們所熟知,屈氏也是這三大家族當中人們最不陌生的家族。

楚武王時期,其次子熊瑕被分封到屈邑,由于當時楚國無論是國君還是大臣全部姓芈,為了對各個家族加以區分,除了姓之外還産生了氏這一概念,這也是姓氏的由來。

比如,秦、趙本是一家,這一家的意思就是同姓,但分支卻不同,而分支的意思就是氏。由于被封在了屈邑,是以熊瑕的後代便以屈為氏,從此楚國便有了屈氏家族。

是以屈原雖然姓屈,但他卻是真真正正的皇族,是楚懷王的堂兄弟,所作所為也讓整個家族在楚國獲得了極高的聲望。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景氏的由來則與另一位楚國著名的國君楚平王有關,早期楚平王聽信讒言将伍子胥一族滿門抄斬,隻有伍子胥在朋友的幫助下得以逃到吳國,伍子胥對楚平王可謂是恨之入骨。

借助吳國的力量伍子胥大仇得報,而楚國也是以幾乎亡國,後來楚平王的庶子子申光複楚國,并且迎回了自己的弟弟,擁立他為楚昭王,楚國才得以再次穩定下來。

為了感謝自己的哥哥,楚昭王給子申劃撥了封地,子申則以父親楚平王的谥号“景”作為自己的氏,是以楚國便有了景氏一族。

楚昭王的庶子子良也得到了分封,他也用父親的谥号“昭”作為了自己的氏,以上便是屈氏、景氏和昭氏的由來,它們的根源都是楚國皇族芈氏。

從發展過程來看,屈、景、昭三大家族都是楚國王室的後代,其影響力自然不容小觑,是以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思就是,秦國殺了楚懷王熊槐(也稱芈槐),芈氏一族人定然會為其報仇。

總的來說,屈氏、景氏和昭氏這三個家族在楚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三戶”也指的是他們,這樣的情況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常見。

魯有三桓,鄭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晉有八姓......楚之三戶,亦其例也。

但從楚國脫離周王朝統治的做法來看,項燕嘴裡的“三戶”應該代表的是楚國人最初的抗争精神,正如楚國建國時先祖“筚路藍縷”一樣,反抗與不屈才是這句話傳遞出來的精神核心。

項燕臨死前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哪三戶?

隻要心中依舊存在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即便真的隻剩三戶人家,楚國人也仍然不會放棄對秦朝的抗争,事實也的确如此,滅亡秦朝的是楚國人。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