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所羅門群島的美拉尼西亞人 (原文配圖)

我們今天将給大家帶來一篇關于所羅門群島巴尼亞他村的食品系統和對于健康影響的研究介紹。原文标題為:From the ocean to the mountains: storytelling in the Pacific Islands,發表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的圖書Indigenous Peoples’ food systems Insights on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from the front line of climate change。原文表格見文章末尾。

原文作者:Melanesians of Baniata village in Rendova Island, Chris Vogliano, Jessica E. Raneri, and Shane Tutua

翻譯:鐘政宏

編輯校對:熙評

排版:溪子

翻譯項目負責人:熙評

編輯:小妍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巴尼亞他村的民居和花園 (原文配圖)

“我們是一個共同合作的友好的社群,我們為我們的爪哇橄榄而驕傲。”

——一個來自巴尼亞他村的女人。

簡言

這項研究描述了所羅門群島西部省份倫多瓦島(Rendova Island)的巴尼亞他村 (Baniata)的食物系統。

伊魯雷戈(Irurego)是巴尼亞他村最初擁有土地的部落,但現在有八個不同的部落生活在一起。這個社群是自給自足的,70%的食物生産來源于農林複合農業、漁業、狩獵和野生資源;然而,越來越多的食品生産(30%)來自進口或工業加工食品。

家庭食品是沒有使用農用化學品的,因為村民們熱衷于保持有機生産實踐的習慣。所有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産品銷售,包括園藝産品、椰子幹和納利果。在巴尼亞他村,人們每天都吃傳統食品。他們通常将傳統食物與進口的高度加工的食品混合在一起食用。

食品供給缺乏的源頭是家庭菜園食物的季節性供應、蟲害和疾病對作物的影響、氣候的變化、海洋的影響、肉類和牛奶等食品的高成本,以及口味偏好從傳統作物轉向加工食品等因素共同影響。在作物多樣性下降的同時,當地傳統品種提供了抵禦氣候和蟲害幹擾的能力,有助于促進營養飲食以及獲得多樣化的食物。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3:巴尼亞他村村在所羅門群島的位置 (原文配圖)

地理環境

所羅門群島屬于美拉尼西亞群島(Melanesian archipelago),擁有60多萬人口和900多個島嶼。大約有6.5萬人居住在瓜達康納爾島 (Guadalcanal)的首都霍尼亞拉(Honiara)。其餘的所羅門群島居民居住在分布在其他島嶼上大小不一的村莊裡。

這項研究是在倫多瓦島(Rendova Island)西部省的巴尼亞他村村(Baniata)進行的。巴尼亞他村人口約900人,從最近的城市和機場蒙達(Munda)乘坐汽船需要90分鐘。巴尼亞他村附近有兩個較小的村莊,步行即可到達,分别是人口約250人的哈維拉(Havila)和人口也約為250人的瑞塔沃(Retavo)。這三個村莊坐落在陡峭的山面和所羅門海之間。

所羅門群島的氣候是赤道氣候,以炎熱和潮濕為特征,有獨特的雨季和旱季。氣溫始終保持在29°C左右,有溫和的季節性波動,各島嶼之間的降雨量各不相同,西部省的降雨量最高,約為每年3 000毫米。村莊被濃密的多種多樣的灌木所包圍,是許多天然的本地物種的家園。

圖4:美拉尼西亞群島風光(譯者配圖)

當地人口和社會組織

村莊裡面通常有一個占統治地位的部落。在巴尼亞他村,最初擁有土地的部落是伊魯雷戈(Irurego)。然而,由于移民與通婚、獵頭和宗教習俗,8個不同的部落——約900名村民——生活在一起。巴尼亞他村主要由美拉尼西亞人組成,然而,少數波利尼西亞人也嫁入了村子。

在伊魯雷戈,幾代同堂的家庭通常組成一戶人家。他們通常一起吃飯和消磨閑暇時間。年輕人的數量超過成年人,國家資料預測,未來幾十年,所羅門群島的人口将翻倍。

所羅門群島存在着超過75種不同的語言。官方語言是英語,所有島嶼的通用語言是洋泾浜語(Pidgin),而巴尼亞他村的本土語言是托盧語(Touo)。大多數村民能夠說多種當地語言,包括倫多瓦島(Rendova)或西部省份的語言。盡管英語是官方語言,但隻有大約2%的人口說英語。在這裡法律不要求兒童上學。巴尼亞他村的大多數孩子以前都上過學,因為他們的父母通過出售農業食品籌集了足夠的錢來支付學費。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5:美拉尼西亞人(譯者配圖)

宗教是巴尼亞他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巴尼亞他村有兩個主要的宗教:基督教團契會(CFC)和基督複臨安息日會(SDA)。這兩個宗教社群在巴尼亞他村比鄰而居;然而,在中間有一個實體邊界——一條種植的樹籬——分隔了兩邊。

基督教團契教會在鄉村居民中占最大比例(大約70%)。基督複臨安息日會的信徒被禁止食用甲殼類動物、豬肉、負鼠、鳄魚、軟體動物和海龜。他們也被禁止喝酒、喝茶、喝咖啡、吸煙或食用槟榔(槟榔科)——這是所羅門群島一種常見的咀嚼鎮靜劑。結婚年齡不大相同,但在這裡,男性和女性到25-30歲左右他們就會結婚。男人為了表明他們已經做好結婚的準備,他們必須能夠蓋房子以及用一根棍子生火。女人為了表明她們已經做好結婚的準備,她們必須會用土竈(motu)做飯并且能夠編織籃子。

巴尼亞他村有一個由七種原始的本地使用的方法組成的多種多樣的馬賽克景觀。這些景觀包括村莊居民點、山脈、大海、河流、小溪、食物花園、農林複合林業爪哇橄榄(Canarium indicum L.)和椰子種植園。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6:美拉尼西亞人的教會(譯者配圖)

當地的糧食生産

巴尼亞他村擁有超過127種可供生産、飼養、采集并最終消費的食物種類。生産系統包括椰子種植園,菜園,農林業系統,少量家養的牲畜如散養的雞,打獵,漁業以及野生食物的收獲。因為村民們熱衷于保持有機生産實踐的習慣,本地生産的食品不需要農用化學品。然而,病蟲害的影響和嚴重程度正在增加。浪費的食物和動物的糞便通常不會被回收到食物生産系統中。幾個世紀以來,當地的生産加上野生食物的采集一直是膳食能量的主要來源。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7:所羅門群島的椰林種植(原文配圖)

常見作物

家庭菜園出産根、塊莖、香蕉、蔬菜和水果。經常采用作物輪作和間作技術。據報道,爪哇橄榄(Canarium indicum)是一種重要的營養來源和收入來源。自從人工種植爪哇橄榄以來,它們與伴生作物如箭葉蘭芋(Xanthosoma sagittifolium),山藥(yams),豆類(bean)和耐陰木薯(cassava)一起種植。總共有19種不同的作物與爪哇橄榄農林間作。

這些堅果也是鴿子 (ghausu)的主要食物來源,這些鴿子被飼養作為村民的食物來源。沿着村莊的海岸線種植椰子,用于農産品銷售,以及以椰奶和椰水的形式售賣給别人。其他比較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物包括水果類的紅毛丹(rambutan),木榄(Mangrove fruit),馬六甲蒲桃(Malay apple),水蓮霧(Watery rose apple),面包果(breadfruit);堅果和種子類的椰子(coconut),東印度橄榄(Canarium nut);豆類的菜豆(bean),蛇豆(snake bean),四棱豆(Wing bean);蔬菜類的黃瓜(cucumber),守宮木葉(Sweet leaf),豆瓣菜(Watercress)。詳細内容參見文末表格4.1。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8:加工後的爪哇橄榄 (原文配圖)

牲畜

巴尼亞他村的牲畜以前産量比較高,雞和豬都是在圍欄地區飼養的,但現在主要是放養的雞和一些家養的豬。2016年引進的無毛頸雞(featherless neck chicken)品種對高溫的有着更高更好的耐受性。人們抓幼小的野豬(wild pigs)并飼養它們,直到它們長得足夠大然後将它們送去宰殺,也是很常見的。

1975-1980年間,社群開始流行放牛。但現在,這個不再實行,因為牛會毀壞田園作物,并且人們缺乏飼養動物所需的專業技能。飼養雞是為了吃雞蛋和它們的肉。當地人食用非海産動物源食品很低,一般是每月食用一次或更少,并且人們會保留這類食物到生日、婚禮、聖誕節和新年等特殊場合。所有的動物都在社群内加工和食用。在當地沒有發現特别的肉類儲存技術。牲畜的主要飼料包括椰子葉和廢棄物,以及食物殘渣。不太常見的喂養方法是從灌木叢中采集的白蟻(hote)來喂雞,同時從家庭園林中采集的木薯葉(cassava leaves)也會被用來喂雞。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9:木薯葉做的菜品 (譯者配圖)

捕魚業

釣魚主要是男人的任務。然而,如果需要的話,女人也可以捕魚。公海是鮪魚的産地,珊瑚礁是衆多沿海魚類的産地。為了捕魚,繩索是用一種普西(pusi) 樹的内層樹皮制成的。這種樹的樹皮很有彈性,可以很容易地用一種的傳統鈎子(zuahango)綁在竹竿上。偶爾,村民們會用一種有毒的植物,比如圓齒水青岡(buna)或魚藤樹deris),作為殺魚的誘餌。這個社群有摩托艇可以讓漁民去更遠的海域捕魚,并且成員們會使用漁網和帶魚鈎的現代釣魚線。他們用傳統知識指導釣魚:滿月是捕捉梭魚(ghohi)和長耳豚鼠(mara)的最佳時機;新月,特别是從第一天到第四天的時候,還有在第七天的時候,一般是最好的釣魚時機;六月和七月是捕捉無鳔石首魚(Kingfish)的最佳季節。

當地人會捕撈超過51種不同的水生魚類,主要海鮮有鲣魚 (bonito)、海龜(turtles)、鲨魚(sharks)和鳗魚(eels)。村民們可以捕撈任何大小的魚。他們通常食用新鮮魚類,隻有少數村民會熏魚進行儲存。魚類以及鳗魚的數量正在減少,這是由于村莊人口的增加、資源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及不斷泛濫的潮水會将鳗魚沖到海裡。按照當地習俗,每當有村民去世,捕魚就會被限制一段時間。

作為食物的野生動物,魚類如鳗魚(eels),雙帶鲹 (rainbow runner),褐拟鱗鲀(Titan triggerfish),槍魚(marlin),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如八爪魚(octopus),椰子蟹(Coconut crab),拟烏賊 (reef suqid),爬行動物如海龜 (sea turtle),蛋類如小龍蝦蛋(crayfish)。詳見表4.4。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0:所羅門群島漁民捕獲的海産品 (原文配圖)

狩獵和誘捕

人們在村莊外的低地森林和山脈中獵殺野生動物。他們會使用長矛、弓和箭來進行狩獵。狩獵在這裡仍然很常見,盡管年輕人對此的興趣正在逐漸減少。主要是男人和男孩子們進行狩獵,不過,婦女們會陪同他們,幫助他們攜帶食物和長矛,并負責将獵物帶回村莊。長者帶領年輕人進行狩獵之旅,這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分享傳統知識的機會,包括當地植物的使用、狩獵和捕魚技術,還有當地的傳統歌曲。

人們獵殺野豬(wild boars)以作慶祝,有時還會将打獵來的野豬在市場上出售。如果野豬們胡亂破壞園林或者吃掉了森林地面上的爪哇橄榄(ngali),它們就會成為狩獵目标。捕獵野豬的技巧包括使用長矛、陷阱和馴養的狗(一次最多五隻)。在叢林中可以打獵到的其他野生物種還包括鹦鹉(parrots)、紅鼻鳥(bias)、飛狐(蝙蝠bats)和負鼠(possums)。用彈弓或弓箭通常就能捕捉到它們。淡水無脊椎動物(fresh water invertebrates)也會被收集來供以食用。

鳥類與哺乳類野生動物包括:鳥類與家禽類如紫色沼澤雞(purple swamphen),太平洋礁鹭(pacific reef heron),哺乳動物類如飛狐(flying fox),詳見表4.5。野生動物的蛋,如鴿子(dove)蛋,詳見表4.6。

圖11:紫色沼澤雞(譯者配圖)

野生的食物

采集野生植物是巴尼亞他村的一項傳統。可食用的植物和水果在以前是作為正常的食物來源,但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裡,野生食物的采收頻率和數量都在下降。然而,當村民們收割爪哇橄榄時,或者在村莊外露營時,或者在旅行時,對野生食物的依賴程度會更大。很少有人采集野生食物用來賺錢。

人們收集的澱粉類的野生食物包括野山藥(wild yam)、野芋頭(wild taro)和野面包果(wild breadfruit)。可以采集用來食用的野生食物包括蕨類植物(ferns)等綠葉蔬菜(green leafy vegetables)。野生水果包括未識别的voh、gima、sohvao以及野生芒果都可以被采集來食用。Voh是一種甜而多汁的黃色果肉水果,據說會引起瘙癢。它的生長季節與爪哇橄榄的收獲季節相吻合,人們通常在采集堅果時食用這種水果。其他野生的食物包括堅果類的大溪地栗子(Inocarpus fagifer,ivi)和一種郁金香堅果 (石菖蒲,gavu)。水果與果汁類的芒果(mango),面包果,大洋榄(Burckella),海草類的長莖葡萄蕨藻(Sea grapes),蔬菜與葉類比如木薯葉(Taro leaves),蕨類(fern)等。詳見表4.7。

圖12:長莖葡萄蕨藻(譯者配圖)

其他陸上生産活動

許多野生植物有非食物用途,包括衣服、建築、袋子、藥品、燃料和床上用品。野生木材用于房屋和其他結構施工。木柴通常是從野生牡荊(Vitex cofassus Reinw.ex Blume,Lamiaceae,deuru)和太平洋荔枝樹(Pometia pinnata,Pacific lychee)樹上采伐的。現在使用了電鋸,并提高了收集木材的效率。還沒有人試圖馴化樹種以擷取木材。部落禁地内或禁地周圍的樹木不得用于任何目的。來自地貌的原材料不直接銷售到市場;然而,籃子和床墊等手工制品是為家庭使用、銷售或貿易而制造的。

常用的服裝資源包括露兜葉纖維(pandanus)、vusai和abalolo樹;建築材料來自西米棕榈(sego palm),vasa、goliti、gema、vaho、loiacane和槟榔樹幹(betel nut trunks);袋子是用椰子葉(coconut fronds)、gava、露兜葉(pandanus)和糖樹(suger trees)做成的;藥物包括椰子(coconut)、榄仁樹(Terminalia catappa L.,Combretaceae)、capica和爪哇橄榄;能源和燃料包括任何木材、vasa樹、雷樹(rai tree)、椰子葉(coconut fronds)、椰子殼(coconut husk)和爪哇橄榄;床上用品(墊子)是用香蕉和椰子葉制成的。部分樹種為當地特有,無法确定譯名。

圖13:西米棕榈(譯者配圖)

本地月曆如何影響飲食?

村民們遵循12個月的公曆,依靠自然的周期來指導活動。例如,新月後七天最适合捕魚,因為據說魚——尤其是礁鲷魚(reef snapper)——含有更高的油。某些作物在滿月或新月期間種植。由于月球引力的影響,在漲潮季節種植的香蕉被認為收成最好。

巴尼亞他村村全年氣溫相對穩定,平均為29℃。然而,降水量有變化,溫度也有輕微變化。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季節是旱季和雨季。公曆年的前七個月,從1月到7月,是雨季;最後五個月,從8月到12月,是旱季。天氣模式的變化帶來了不同強度的風暴和海面的洶湧程度。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可能存在波濤洶湧的海洋,但往往集中在4月至9月之間。從10月到12月,海洋通常較為平靜,同時降雨量較少。1月至3月會有更強的風和氣旋。

作物種植因季節和降雨量而異。木薯(cassava)最好在1月至3月的多雨天氣種植,盡管它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種植和收獲。此期間也是豆瓣菜(watercress)和香蕉的收獲季節。4月,人們會種植黃瓜、卷心菜、香蕉和芋頭。在這個季節收獲和狩獵的食物包括西米棕榈(sago palm)、野豬、飛狐和負鼠。從8月到10月,村民們種植西瓜。從這個季節的開始,人們會收貨洋芋。卷心菜和黃瓜等作物可以全年種植和收獲,但例如番薯(yam)、山藥(pana)和甘薯(kumara)等作物的主要收獲時間是從10月份開始的,直到12月。這也是爪哇橄榄收獲的季節,然而,這個季節最近被延長到了2月。

以下是所羅門群島首府霍尼亞拉的年降雨量和溫度資料。盡管總體上遵循相同的模式,但降雨量分布可能與巴尼亞他村村的略有不同。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4:所羅門群島Honiara年均降雨量(毫米),溫度(攝氏),巴尼亞他村民的季節性活動 (原文配圖)

村民們可以通過在夜間觀察月亮周圍的一圈雲來預測氣旋的發生,這表明氣旋或惡劣天氣将在三到四天内襲來。此外,村民們還注意到落在地上的爪哇橄榄的數量可以确定風的強度。通常,壞天氣會持續四到八天。彩虹,尤其是鳥鳴預示着晴朗的天氣。

市場采購與貿易

蒙達是村民從村莊外擷取食物的主要城鎮。這是一個從巴尼亞他村出發,乘坐90分鐘的汽油動力船就能到達,有一個大型水貨市場和多家便利店的地方。蒙達水貨市場提供包括魚在内的多種當地食品。

蒙達市場附近有商店,提供一系列加工食品,包括糖、油和冷凍甜點。這些商店也出售家庭用品。巴尼亞他村有一個小食堂,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從蒙達采購的包裝食品。除了罐裝鮪魚、糖、大米、糖果、香煙和零食之外,這裡幾乎沒有其他商品出售。從市場和商店購買的食品還包括蕨類植物、海藻、貝殼,尤其是贻貝(mussels)、礁魚(reef fish)、香蕉、鹽、面條、面粉、餅幹、面包、巧克力粉和黃油。非食品物品包括肥皂、廚房用具、衣服、刀、杯子、盤子、鍋、地毯、尿布、菜園鋤頭、煤油、餐具、炊具、地毯、釘子、錘子、籃子、斧子、種子、槳、編織墊和當地報紙。

傳統上,村民會給鄰居和朋友送食物。現在這種情況通常隻在特殊場合作為禮物出現,比如生日或婚禮。被當作禮物的食物包括滑卷心菜(slippery cabbage)、蕃薯 (Kumara)、木薯(cassava)、椰子或準備好的菜肴,如masi masi或當地由澱粉西米棕榈(starchy sago palm)和新鮮的椰子(ingi rusa)混合而成的“布丁”。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5:當地特色小吃masi masi(譯者配圖)

易貨和交換很常見。物物交換通常發生在村民收入不足或面臨财務困難時。這些困難在4月至7月的貧瘠季節更為頻繁發生。交換在巴尼亞他村内部以及與鄰近村莊之間發生。常見的交換包括用蕃薯換魚;烤爪哇橄榄換廚房用具;蕃薯換贻貝(兩堆換兩堆);爪哇橄榄換傳統編織墊的(5公斤爪哇橄榄換三個墊子);西米棕榈澱粉換大米;爪哇橄榄換床墊;和用爪哇橄榄換餐具。

進入蒙達市場和在裡面銷售都存在困難。由于汽油價格的原因,運輸成本很高,而且由于缺乏冷藏或冷藏,食品往往在運輸和市場銷售過程中腐爛。洶湧的大海會限制村民進入市場的能力,給農産品銷售增加另一個障礙。有些女性很難進入市場,因為有些丈夫不允許妻子獨自前往蒙達。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6:所羅門群島的傳統房屋(譯者配圖)

村莊曆史與食物系統變遷

随着不同部落的多個小村莊聚集在一起,巴尼亞他村是在19世紀初建立起來的一個村莊。直到一個世紀前,巴尼亞他村幾乎完全自給自足,村民們主要依靠土生土長的野生食物,如山藥、香蕉、芋頭、野豬、負鼠和海鮮。1915年傳教士的到來導緻了新食品的引入,包括蕃薯和木薯,以及商業椰子種植園的建立。基督複臨安息日會(SDA)于1920年左右抵達,影響了食品生産和消費,包括對豬、負鼠、鳗魚和甲殼類動物的飲食排斥。

1941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引入了大米、罐頭肉、精制糖和面粉制品,這些都是美國軍事配給的一部分。戰争結束時,這些産品被分發給了村民。他們對這些高鹽、高脂肪、高糖的新食品産生了偏愛。大米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加工和準備的傳統塊莖類食物的一種快速美味的替代品。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7:所羅門群島的當地市場(譯者配圖)

1950年伊薩氣旋(cyclone Isa)造成的破壞是前所未有的,它摧毀了包括珊瑚礁在内的沿海地區,對水生動物的供應産生了負面影響。飓風還導緻了嚴重的洪水,摧毀了許多房屋和菜園,破壞了那個季節的收成,之後因為洪水的鹽度,使得土地難以耕種。這導緻許多家庭決定在遠離海岸的地方,在房子周邊,甚至在山上重建家園菜園,作為預防措施。20世紀70年代,政府鼓勵椰子種植園的補貼進一步影響了食物園的遷移,椰子種植園位于巴尼亞他村海灘附近。是以,照顧和收集食物的行走距離成了女性還有孩子們的負擔。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由于缺乏可用的合适土地,進一步的擴張已不再可行。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巴尼亞他村的面積要小得多,房屋較少,菜園就在每個村民家附近。由于巴尼亞他村的人口不斷增加,森林也被砍伐,以便為擴建遠離家園的菜園騰出空間。20世紀90年代,伐木摧毀了大山風景區内的大部分當地森林。自21世紀初以來,巴尼亞他村經曆了人口增長和産量下降,導緻當地可供消費和銷售的食物減少。面條和大米等廉價友善的進口食品正在取代根類蔬菜和香蕉等傳統食品。2007年的一場地震在巴尼亞他村引發海嘯,摧毀了家庭菜園、沿海房屋和去釣魚所需的獨木舟。這導緻了一段時間的糧食短缺,在此期間,村民們轉向外部生産和進口的主食,直到當地生産系統能夠恢複。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8:伊薩氣旋衛星圖(譯者配圖)

市場與收入來源

巴尼亞他村的所有村民都依賴農産品銷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門店包括當地市場,以及特定農産品的區域和全國銷售,如幹椰子和爪哇橄榄。根據季節、商品作物(尤其是椰子幹)的市場價格以及市場上的農産品銷售情況,每兩周的收入從低于100所羅門群島元到超過1 000所羅門群島元(1美元=8.045 SBD)不等。

蒙達市場提供居民50%的市場收入,其中包括當地食物還有熟食。村民們偶爾會在蒙達附近的頌巴拉(Sombara)市場出售,而很少在諾羅(Noro)市場出售。大約30%的收入來自地區銷售,包括椰子幹的銷售;20%的收入來自在霍尼亞拉(Honiara)銷售的爪哇橄榄和槟榔;2%的銷售面對國際市場,主要是向新喀裡多尼亞出售爪哇橄榄。

椰子幹是大多數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一年到頭都在出售椰子幹。在采摘地附近的草屋中,通過緩慢燃燒的火烘幹,椰子可以變成椰子幹。它通過船隻出口到蒙達和諾羅的區域分銷商,然後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當椰子幹的購買價格較高時,村民每100公斤可獲得5000所羅門群島元。當價格較低時,他們每100公斤隻能獲得1 000所羅門群島元。國内和國際市場決定價格。在當地和國際市場,尤其是在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爪哇橄榄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盡管它們也在家庭一級消費。

爪哇橄榄一般由女性剝皮、烘焙和幹燥,在當地市場以35所羅門群島元/公斤的價格出售。村民們還出售用滑卷心菜和爪哇橄榄制成的masi masi,每份售價10所羅門群島元。Masi Masi是由恩加利堅果在碗中磨碎,鋪在滑卷心菜(slippery cabbage)層之間,然後在石爐中烹饪。

這個村莊正在努力實作爪哇橄榄的有機認證。該村目前正在建設一個專門的加工設施,以確定産品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性通過食品安全認證的控制點(HACCP)。有機認證和HACCP認證完成後,這個村莊将能夠拓展其他國際市場,增加銷售額。

農業食品和蔬菜的銷售是第二常見的收入來源。在趕集的日子裡,不管在哪裡,村民每趟可獲得100至1000所羅門群島元不等。最常出售的食物是茄子、番茄、辣椒、斐濟瓦胡(一種甜香蕉,a variety of sweet banana)、煮食香蕉、木薯、滑卷心菜、豆瓣菜、大白菜、蕃薯、山藥和魚。槟榔雖然不是食物,但也經常在市場上交易。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19:褐拟鱗鲀(譯者配圖)

市場上的食物供應是季節性的。與許多其他食物不同,滑卷心菜和木薯幾乎全年都有。12月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一年的前六個月,從1月到6月,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最少。一堆蕃薯價值10所羅門群島元,大白菜價格全年保持一緻。一些村民表示,他們對收到的他們産品的價格普遍感到滿意,其他人則表示他們對價格不滿意,收入不足以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由于每售出一堆大白菜的價格是固定的,是以沒有辦法商定更好的利潤率。

除蒙達市場外,巴尼亞他村村還設有兩個門店。星期五,村民們在巴尼亞他村村裡銷售他們的産品。這個市場對菜園産品很重要,盡管它現在的特色是更多的烘焙和油炸食品,比如環形蛋糕。

從市場銷售中獲得的收入用于購買巴尼亞他村沒有的食品,以及從蒙達商店和市場購買除食品外的商品。據粗略估計,銷售結束後,一個人在蒙達市場一天内可以花掉的錢約為300所羅門群島元。如果家庭購買完後有剩餘的錢,他們會拿出一小部分錢來幫助支援村莊。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0:所羅門群島元(譯者配圖)

村民們覺得蒙達的食品價格合理,而且負擔得起——尤其是在商店裡。某些食物,如芋頭、山藥、魚和腌牛肉往往更貴。蒙達市場的食物通常都是新鮮的,因為農産品通常是在過去一天内采摘的,而魚類則直接來自海洋。諾羅市場是唯一的例外,那裡的魚被存放在冰箱裡,通常存放時間太長,然後賣給當地的所羅門群島居民。

如果說巴尼亞他村的市場以前是用來銷售新鮮農産品、雞蛋和鮮魚的,那麼現在它主要銷售缺乏營養的、經過高度加工的烘焙食品,如環形蛋糕、甜甜圈和甜面包。村民們也會更經常選擇這種食物,而不是野生采集的食物。因為這些深加工食物更容易擷取、烹饪和準備。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1:雙帶鲹(譯者配圖)

糧食短缺

在一年中的一些時候,村莊中的許多家庭都遇到過糧食短缺問題。問題包括擔心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食物,無法獲得健康食物,隻能吃少數幾種食物,以及沒有足夠的食物滿足整個家庭的需要。如果他們完全沒有食物,村民可能會詢問他們是否可以從親戚的菜園裡采摘食物。在食物缺乏的時候,大米是一種常見的消費食品,因為它容易獲得且負擔得起。

根據焦點小組讨論中的女性,家庭糧食短缺問題最常見的時期是4月至7月,即主要收獲季節後的缺口。男人們表示,在1月到3月之間,很難提供足夠的食物,主要是因為在12月和1月種植的甘薯品種不能提供與以前相同的産量。例如,甘薯植株看起來可能很健康,但塊莖的産量往往較低。男人們表示,這很可能是因為雨季持續時間延長。此外,雨季的海水往往更洶湧,這減少了漁獲量,因為人們出海的頻率較低。在這一時期,捕獲的食物和其他農産品很難進入市場,同樣是因為波濤洶湧的大海。

在糧食短缺時期,村民們增加了對煮食香蕉和不太喜歡的根和塊莖品種(如野生山藥和芋頭)的消費,以補充蕃薯供應不足的問題。這一時期食用的主要芋頭種類和品種有沃魯庫(voruku,Alocasia macrorrhizos,giant taro)、ozo(Alocasia macrorrhizos,giant taro)、沼澤芋頭(kakake, Cyrtosperma merkusii)和黃芋頭(中國芋頭,karuvera)。再加上口味偏好的變化,過去芋頭是主食,現在慢慢被蕃薯取代。

日常在巴尼亞他村食用的傳統食物,常和進口及高加工的食品如友善面、白米飯、餅幹、食糖和菜油混合食用。此外,區域捕獲的鮪魚(taiyo)罐頭,來自于附近的Noro鮪魚工廠的消也增加了。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2:所羅門群島的鮪魚罐頭(譯者配圖)

勞動力和燃油

巴尼亞他村的某些基本任務依賴于不可再生和外部來源的能源。汽油的主要用途是将村民及其貨物運輸到蒙達或諾羅的當地市場,這些市場隻能乘船前往。該村擁有幾台汽油發電機;然而,這些并不常見,且正在被太陽能電池闆取代。

大多數家庭都有由政府撥款提供的太陽能電池闆。煤油燈仍在使用,但由于太陽能照明和充電電筒的增加,煤油燈使用頻率降低。爪哇橄榄油制成的蠟燭,椰子油燈和一次性手電筒現在很少使用。從周圍的地區收集的木柴,用于烹饪和加工椰子幹和爪哇橄榄。婦女和兒童每周一起收集木柴。拾柴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木材豐富,從爪哇橄榄樹的老樹枝或落下的樹枝上采集。當地對木柴和其他燃料(如椰子殼和果殼)以及爪哇橄榄殼的需求有所增加,這是因為出口的爪哇橄榄和椰子幹的加工增加,再加上村莊人口的增加。

在村子裡,男人們負責清理森林,建造新的菜園,收集椰子做椰子幹,建造新家,并把這些技能傳授給年輕男孩。除了收集木柴外,女性還主要負責農業食品活動,包括種菜、采集野生食品,如恩加利堅果、烹饪和在市場上銷售商品。

孩子們幫助他們的父母在村子裡扮演不同性别的角色。男孩通常幫助種植木薯、鋤地、種植甘蔗、清理菜園和釣魚。女孩們協助除草,種植洋芋、玉米等作物,還要收集藤蔓(vines)。

巴尼亞他村食物系統是基于一種自給自足的農業體系,是以勞動力需求很高。整個家庭都在參與糧食生産,這通常足以滿足日常糧食需求,以及在不需要額外勞動力的情況下出售的剩餘糧食。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3:箭葉蘭芋(譯者配圖)

自然資源治理

村裡的長者管理着自然資源的使用。如果有人想利用自然資源,他們必須先咨詢長者。傳統上,長者幫助解決家庭之間的土地糾紛。所羅門群島政府不擁有巴尼塔的土地。村莊中的每個人都有習慣上或正式承認的土地權利,但長者是最了解土地權利的人。村莊的個體成員可以在任何未占用的土地上耕種和工作,隻要他們咨詢過并得到村裡長者的認可。當需要做出村莊決策時,Irugo長者占多數,但通常會從每個家庭收集資訊。随着老年人年齡的增長,他們将知識傳授給繼任者。

巴尼亞他村有母系土地使用權和管理制度。婦女是土地的主要管理者。如果一個女人有一個兒子,兒子将從母親那裡繼承土地使用權。然而,男性和女性擁有平等的土地使用權。土地已由長者傳給一個部落的家庭成員,包括他們的兒子和女兒。村莊外的某些行為者也可以在得到長老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土地,包括傳教士團體、教師、教會領袖、護士和牧師。某些村民也擁有其他村莊的土地使用權。

在一些傳統地區,生态系統受到非正式體系的保護。這些地區被稱為禁忌區,村民無法進入。據信,這些地區是他們的祖先使用的,現在被認為是神聖的地區。巴尼亞他村的一位長者負責監督。不能捕獵這個湖附近的飛狐、魚、鳄魚和蜥蜴等野生動物。男性認為地貌和海景生态系統的保護是充分和穩定的;女性認為保護是不夠的。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4:所羅門群島的農民(譯者配圖)

随時間推移自然資源治理的變化

過去,自然資源受到村莊族長和上司的悉心照料。當最後幾位族長去世時,沒有一位族長接替他們的位置,現在長老們已經掌權了。然而,長者并不像族長們曾經那樣有效地管理着自然資源。也沒有正式的機構來幫助管理自然資源的使用。

巴尼亞他村是大型瀕危棱皮龜(leatherback turtles)為數不多的築巢地之一。以前,村民們會吃龜蛋作為營養來源,每隻海龜在10天的産卵期内産卵300到700個高爾夫球大小的蛋。然而,現在,泰特帕雷島(Tetepare)後代協會通過提供獎勵措施來保護海龜蛋巢不被村民捕獲,進而幫助保護棱皮龜種群。然而,許多村民——尤其是年輕人——仍然在晚上收集這些蛋,并将其作為食物食用。

此外,以前塑膠在當地沒有被廣泛使用,但現在随着加工食品的增加,塑膠包裝紙和垃圾也在增加。村民們認為由于塑膠垃圾,環境條件正在惡化。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5:大型瀕危棱皮龜 (譯者配圖)

食物與健康

村民們認識到,遠離傳統食物的轉變正在導緻不健康的人群和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率增加和超重。該村沒有明确的當地食品分類或飲食指南。男性将當地食物分為四類:肉、水果、葉子和能量。女性将當地食物分為三類,這與所羅門群島的國家飲食指南更為一緻:能量食品、健身食品和保護性食品。男女之間的比較表明,女性比男性更了解國家飲食指南。

男性認為健康、營養良好的人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人,喜歡一直玩,随時準備工作,不容易生病,不胖,身材很好。一些健康的人确實有小肚子,因為他們吃得好。”女性認為健康的人是“強壯、肥胖、看起來漂亮、英俊、聰明、快樂、看起來非常年輕、聰明、願意工作、身體發育良好”的人。

圖26:所羅門群島的部落服飾(譯者配圖)

未來展望

男性和女性都同意,他們希望保留傳統的食物和食譜,并将其傳給後代。

然而,村民們擔心,如果不進行幹預,他們将看到對高度加工的不健康食物的持續依賴和對當地食物系統的依賴持續的減少。村民們表示,大米可能會繼續取代當地飲食中的傳統主食作物。這些變化正在通過減少食物供應的擷取、利用和穩定性削弱糧食主權和糧食安全,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并導緻心髒病和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增加。

減少土地休耕和氣候變化導緻農作物産量下降。為了提高産量,必須采用改進的作物輪作和堆肥技術,将養分傳回到土壤中。此外,食品儲存的做法并不普遍,當自然災害來襲時,這可能會使村民處于危險之中。未來,村民們預測,如果不進行幹預,當地農業生物多樣性将繼續減少。學校課程不包括關于當地食物的教育。在儲存當地品種的食物方面,男性比女性略為樂觀。與此同時,人們普遍認為,傳統知識的傳播正在減少,例如野生采集的食物、狩獵和捕魚技術,以及對當地植物物種和品種的利用。此外,大多數村民還感到傳統知識的文獻資料嚴重缺乏。

當與村民談論傳統食物時,他們對傳統的作物品種和食譜感到非常自豪。孩子們知道當地的食物,75%的孩子喜歡當地食物,25%的孩子喜歡工業食品。參與讨論的13名兒童中有12名表示,他們希望在未來接管自己的家庭農場,他們希望種植自己的食物,用椰子幹換錢,并確定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食物吃。有趣的是,有這些抱負的孩子沒有上過學。孩子們也對當地食物感興趣,盡管年長的成年人認為他們對當地食物不感興趣。利用這種熱情可能是在所羅門群島傳統村莊内保持這些食物和傳統的活力和活力的關鍵。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7:所羅門群島美景(譯者配圖)

結論

巴尼亞他村的農業食品生産體系多種多樣,包括小規模農業、農林業、野生動植物食品采集和漁業。食物主要是在自家菜園種植的和野外采集(的70%),并越來越多地通過購買進口和加工食品(30%)。由于村民偏好的變化、對進口食品的依賴和氣候變化,巴尼亞他村村種植的作物種類發生了變化。

在過去,通過休耕來重建家庭菜園的做法得到了更多的實踐,但由于土地限制和人口增長,休耕正在減少。所有村民都出售椰子幹等農産品,以及制作masi masi等食品商品來獲得收入,并且他們中的大多數把銷售産品作為創收的主要途徑。收入用于市場上的食品、家庭用品和兒童的學費。主要的市場是蒙達,距離這裡隻有90分鐘的汽油動力船路程。隻有兩艘主船,可容納8至12人左右。這些船隻是進入市場銷售農産品的主要手段,是以村民輪流輪換,以便所有家庭都有機會獲得收入。此外,村裡的一個市場主要出售烘焙食品。

總的來說,食品系統對傳統食品的依賴正在減少,對進口和加工食品的依賴也在增加。村民們為他們的村莊和農産品生産感到自豪。然而,由于内部和外部壓力,它們的食物系統正在迅速變化,導緻糧食短缺和營養不良問題日益嚴重。憑借當地的海洋和村莊周圍的地貌,巴尼亞他村村過去完全自給自足。

然而,在過去50年裡,社群慢慢融入更廣泛的市場,這産生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與巴尼亞他村當地直接食物系統之外的食物系統連接配接,增加了獲得新食物的機會。加工食品可以在糧食短缺的季節儲存和使用。然而,加工食品也在将飲食轉向品質較低、營養不良的食品,這會導緻更差的健康結果,并降低當地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對适應力來說,氣候變化是另一大風險,村莊可能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村民需要更好地擷取和分享抗惡劣天氣的種子、種植材料和其他适應政策。改善糧食儲存也有助于防止糧食供應不足時的糧食短缺。確定巴尼亞他村的可持續糧食系統對于防止營養不良和當地糧食系統退化的持續增加至關重要。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圖28:所羅門群島可以燒烤食用的香蕉(原文配圖)

其他原文出現的特色食物圖檔: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馬六甲蒲濤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木榄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水蓮霧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面包果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蛇豆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四棱豆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守宮木葉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豆瓣菜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無毛頸雞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長耳豚鼠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無鳔石首魚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鲣魚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槍魚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椰子蟹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拟烏賊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太平洋礁鹭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飛狐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大洋榄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露兜樹

原文表格: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從海洋到高山,萬字長文深度展示所羅門群島土著的食物系統

翻譯項目負責人寄語:各民族部落的食物系統包含着來自當地生态系統中長期進化的文化和生活模式的知識寶庫。了解各民族部落的食物在自然和文化次元都有助于傳統民間知識和文化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促進食品多樣性的發展,促進個人和社會的整體健康狀況。然而,這些與複雜的社會和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的食品系統正日益受到全球化和現代性的侵蝕下,正在逐漸消失。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地大物博,各民族都具有大量具有特色的傳統食材和醫學體系。然而目前,對于傳統食材的研究在國内十分匮乏,能夠将傳統食材,傳統醫學,生态系統和人類健康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更是極其少有。是以,為了促進人們對于這方面的了解,我們在做“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食材收集”活動的時候,決定翻譯一些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其他國際相關機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通過趣味性和獵奇性的介紹幫助國内讀者了解世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食品系統;另一方面也可以喚醒大家對于食物系統和食物多樣性的認識,改變我們的膳食模式,增加食物多樣性,擁抱更加健康的生活。

版權聲明

凡注明“良食作者”或“原創”來源之作品

(文字、圖檔、音頻、視訊)

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已經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