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圖檔 山東商報 快豹新聞網 記者 鄭彥南 王源
這是村莊的中午。
"嘶嘶",吳景麗不小心吸了一口氣,停下了車。"我要下樓拿兩個。"他歉意地笑了笑,把相機從後座包裡拿出來。
他把相機對準湖中的船。在他看來,這艘船非常突然。"為什麼池塘裡有一艘藍色的船,為什麼不是一艘破破爛爛的鐵皮船?""他有點像這艘藍色塑膠船,周圍是綠草,在池塘裡,一艘船旁邊有很多碎片,"他說。
這就是湛莊攝影師吳景麗的問題。
吳景麗是農曆除夕歲月,從2012年到現在,他将鏡頭對詹莊,拍攝了《莊莊外》《中國式網絡生活》《狗》等一系列作品,反映了城市變化中那些人每天不重視的。不過,吳景麗也承認,雖然他的拍攝題材是壯族,但與湛莊無關,就像很多小城市一樣,"攝影其實是反映了自己的問題,自己内心的掙紮和沖突。"

2016年冬天,網吧的節日之一,"中國式網絡生活"。吳晶麗
網吧老闆
作為一名攝影師,他首先帶了山東商報、subaoxw.com 新聞網(subaoxw.com)的記者去看他的網吧。這是一項有點"糟糕的工作",正如他第一次拿起相機拍照時有人對他說的那樣。
我們在邵莊市中心區的一家大型超市見面。我們見面的時候并不冷。臨近中午時分,一個穿着長袖上衣和短褲的年輕人走了過來,就是他。他中等身材,頭上戴着一頂圓形的黑色漁夫帽。蓋子的屋檐很窄,不會遮擋光線。他圓圓的,嘴角翹了起來。當他看到山東商業日報,subaoxw.com 新聞網的記者時,他笑了。
"來吧,我們先去網吧吧。"也許為了一天的緣故,網吧裡沒有人,空無一人。一排排的電腦和沙發完全對齊。自從網吧轉移以來,他第一次回到這裡。他看得出來,他有點興奮。在視線之外,一個30多歲的男人從電腦後面出現,笑着打招呼。這是一個以前的熟人。
2015年,吳景麗等人共同開辦網吧,2019年調出。接手的人無意改變網吧的一切,這與兩年前沒有什麼不同。吳景麗在網吧炫耀,就像小孩子炫耀自己心愛的玩具一樣。一艘潛艇從瓦斯罐改裝而成,挂在收銀機上。螺旋槳和鍊條、電機組成機械風格和複古色調的裝飾,鋼絲懸挂誇張的工具。一架帶有前螺旋槳的小型鐵飛機,挂在一排。
"裝修受到北野武的影響。他曾經去上海看展覽,剛看到北野武做一個展覽,很喜歡。一想就打開網吧,學北諾。在二樓,牆上挂着一幅三米長的格爾尼卡。這是畢加索的傑作。這幅超現實主義的立體主義畫作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轟炸畢加索家鄉的後果。觀看畢加索完成這幅畫的攝影師多拉·馬爾(Dora Marr)說:"整幅畫是一幅巨大的畫面。
在這張"照片"中,網吧老闆吳景麗将把自己網吧的鏡頭。吳晶麗開玩笑說,他也是網吧的"進階受害者"。20世紀90年代末,吳晶利開始玩網絡遊戲。此後,随着網絡遊戲的普及,他也成為網吧的常客。"網絡遊戲,我基本上玩過它們。這不是關于成為一名偉大的球員,這隻是一個簡單的癡迷。"
在吳景麗拍攝的照片中,網吧成為小鎮年輕人的據點。這些照片為這些人的青春定下了基調。
在外面,在雷鳴般的雨夜,燈光閃閃發光。八十九歲,二十歲,他們在這裡。他們有時尚的發型,理發師用刮胡刀在顔色之間畫一條線。遊戲顯然是這裡的主題。煙霧缭繞,一雙眼睛盯着螢幕上的比賽,而牆上的達芬奇的肖像看着他們。他們在這裡墜入愛河,打電話給外賣,刷牙和洗漱,他們在這裡打盹,在沙發上睡着了。他們的眼睛是紅色的,他們對着鏡頭做了奇怪的手勢。
吳景利說,對網吧來說,很多人都是被邊緣化的人,都是逃亡什麼,網吧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臨時停留的環境。在遊戲創造的虛拟世界中,他們獲得了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的信心和滿足感。
這是湛莊的網吧,也是中國的網吧。每天,這樣的場面都在全國各地的網吧上演。有網友在看過吳晶利的作品後,給出了類似的評價:極其真實。
2017年1月,該市的一條鐵路線"莊莊外"。吳晶麗
煤礦之子
"1922年,我的祖父(我母親的祖父)在紫莊開了一家照相館。
說起自己攝影的原因,吳晶麗總是講述着家庭的故事。這個家庭與煤礦有關。
這就是陸莊,一座以煤為生,以煤為生的城市。紹莊市境内原為陸縣、滕縣管轄。1958年,縣政府遷至魯莊鎮。1960年,陸縣改為縣級市魯莊市。次年升格為市級市。據其城市介紹,早在唐宋時期,湛莊就有煤炭開采活動。1908年,成立了"商業山東宜賢中興煤礦有限公司",簡稱"中興公司",直到抗日戰争爆發,這裡是全國最大的中資煤礦。1912年,中興通訊的《公司章程》生效,其中規定:"公司在北莊縣城的礦山總量。至此,翟莊逐漸成名。
煤炭發達,外國人口湧入,當地企業發展。20世紀初,吳景麗的父母來到了占莊。"這一切都與生活有關。吳景利說,他的祖父出生在河南,年輕時到山東省泰安,後來又到闵莊礦,從此紮根。"我爺爺那邊,先是在濟南開了一家外資銀行,然後又到張莊開了一家印刷廠。
1922年,吳景麗的祖父在紫莊開了一家照相館,名叫瑞泰。
1938年,湛莊的煤礦被日軍占領。1937年,日本憲兵隊的一位日本攝影師記錄了南京,日本攝影師發現了一張吳景麗祖父的放大照片,他看到同胞的死亡感到非常難過,以至于他偷偷放大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日本攝影師,另一張是他自己。出乎意料的是,日本攝影師懷疑是外國泰人公開擁有放大的照片,派憲兵去抓他。"店子被封了,砸碎了,外面太公關進去了。通過疏浚,20個海洋被捕獲并獲救。"
吳晶麗的爺爺關閉了照相館。攝影裝置和保留的照片在随後的漫長歲月中丢失了。
新中國成立後,湛莊的煤炭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公開資料顯示,在整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共從湛莊調出4億噸原煤,20世紀80年代,翟莊供應煤炭的50%以上在蘇、浙滬地區,煤炭相關主導産業一度占經濟結構的80%以上,紫莊又稱"煤城"。
在當地人眼中,陸D車牌是紫莊光輝的明證。
吳景麗的家族也随着城市的發展開了分店和離家門。20世紀90年代,随着長期高強度、大規模的開采,邵莊市的煤炭資源逐漸失效。1999年,邵莊市主要煤炭資源瀕臨枯竭,探明煤炭儲量逐年減少,支柱産業開始萎縮。2009年,湛莊被确定為東部地區唯一的資源枯竭城市。2013年,它被國務院列入中國老工業城市重點城市更新清單。
在邵莊市中心區的一個文化廣場上,展出了運煤的礦車和井架。一位老人坐在礦車旁邊,沐浴在陽光下。一列火車沿着鐵路呼嘯而過。直到今天,湛莊市還有鐵路,将城市"分割"開來。吳景麗說:"一天要跑很多趟,早晚高峰時段,還在車道上設定了一個站點。"
看到記者和吳靜麗在讨論礦車,陽光下的老人張開了嘴。"它在礦井道上奔跑。像今天的火車一樣,也有架空線路。小巷由皮帶運輸。"這位80多歲的老人曾經是一名煤礦勞工,"地下很辛苦,潮濕多水。
老人說:"我們以前站在礦井的腳下,現在已經不見了。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作為普通市民,吳景麗曾經有過一種孤獨感:"年輕人走了,留下的都是老人。"
"為什麼會這樣?"2011年,考慮到這一點,大學畢業時20歲的吳景麗萌生了記錄這座城市變化的沖動。是以,有一部攝影作品《莊莊外》。
莊莊郊外
這是一幅布列松式的圖檔。
2013年夏天,在邵莊市的一個城村,消防閥門突然爆裂,水噴湧而出。一個女孩曾經玩過水。一輛面包車走了過來,打算"借光"洗車,女孩急忙躲開了。
這時,吳晶利按下快門,記錄下這個小小的"決定性時刻"。正如法國攝影師布列松(Bresson)的名言所說:"當你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是攝影師創造了它,哦......是的,就是那一刻!"
"布列松式的照片正在預先判斷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什麼樣的照片,攝影師正在等待那一刻。吳靜麗說,他的攝影之路始于模仿一位攝影大師。
2011年,在家人的支援下,他買了一台相機,去上海一家商店買了攝影大師的照片,一口氣買了50本書,然後用杠杆盒拖回紫莊。把專輯放在地上,一遍又一遍地看,弄清楚,然後拍攝。
除了看圖畫書,那時候在湛莊市,到處都是一個拿着相機的年輕人,一個發現了新世界的年輕人。他喜歡拍攝照片,"特别舒适,輕松和愉快。他記得最多走了28公裡。每天出去拍攝。這種心态持續了兩三年。
最後,他有了他的第一張"完成的照片"。主題是雕塑,步伐,老人。廣場上的雕塑是一群奔跑的人,在他們的腿上行進,一個晨練老人慢慢地走過。吳景麗記錄了這個步伐。他解釋說,按照時代的步伐,我們似乎有點放慢了腳步。整幅畫的結構也是對大師作品的參考,即借助雕塑的腿來建構一個架構。
"誰會想到從這個角度看它?"吳晶麗還記得拍照時的場景。然後,更多這樣的時刻。他的鏡頭是湛莊普通人的時刻。老人,少年,時尚,簡單,城市青年,進入城市的農民......他還在一個老人抓住的梳妝鏡中看到自己。
在他的鏡頭下,一個看起來很悲傷的中年男子蹲在路邊,他的頭發被風吹走了;夜行機車留下了陰影;戴着帽子的老人在後牆上有一個淩亂的廣告;在小巷裡小便的男人;脫下鞋子,把腳踩在車窗裡的乘客身上;坐在瓦礫中的人;老闆在廢舊站的破沙發上打盹;騎自行車戴太陽鏡的男人;在路上跳傘的婦女;陽光下的人,陰影中的人;人們躺着,人們坐着,人們站着...
最終,88張照片被送出莊莊。這組照片釋出後,業界贊不絕口,也讓吳晶麗成為2013年"色影無忌憚的十大年度新攝影師"。
不過,詹莊的照片并不"好看",而是有些"破""不好看"。這讓許多曾經或曾經在紫莊生活過的人感到困惑,甚至讓他周圍的人都感到困惑。在網上,關于他的聲音也有很多問題。
"特别是長期生活在田野裡的壯族人,不想看到别人說壯族不好。同時,他們都去國外工作和生活,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退休後也跟着去了。
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吳景麗說,這些人無法了解當時住在湛莊的人的感受。家很好,生活很舒适,甚至有些田園詩般的,但這些也是有代價的。"當然,當時他隻是想拍照,并沒有想太多。
那是将近10年前的事了。大學畢業後,除了拍照,他還做過各種工作,面包師,裝卸工,攤位,店員等。"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面包,第一個月的工資是250元。他拿起那250元的塑膠薄膜,挂在牆上。
當時吳景麗和很多小城鎮的年輕人一樣,被小城市的生活打亂了,"總是想出去跳出去",但留下來的原因有很多。
"我的思緒也在掙紮,我打了狗鬥,這種照片反映了我内心的某些東西。他說。
在拍攝《狗人》之前,吳晶麗并不知道自己會再次看到這個場景。小時候,大約七八歲,他見過一場混戰,就像他照片中的旁觀者一樣。他記得自己被鬥狗的血腥場面吓壞了。
2014年,他偶然在某個地方看到了一場混戰。"人與人之間,不是總是充滿争吵嗎?"吳靜麗又看到狗在打架,帶着開槍的沖動。"成為一隻狗,在球場上,或者赢得比賽,或者被另一隻狗咬傷,"他說。
在一個下雨的冬日,寒冷的樹林包圍着一塊空地,那是一個敞開的門的鐵籠子。一切都是灰色的。一場鬥狗剛剛結束,所有的鬥狗者都在地上,隻失去了鬥狗和狗。吳靜麗說,這是他《狗人》中最重要的照片。"在生活中總能找到平衡,"他說。
藍色船
從《莊莊外》《狗狗》《網吧》到他現在拍攝的《走了》,近10年的拍攝時間,他畢業、工作、結婚、生兒育女。随着城市的發展,城市也在變化。
在吳晶麗眼中,翟莊是在做實驗。"首先,台爾莊古城,旅遊轉型文化轉型。現在是"工業城市,工業強城"。"當然,作為一名公民,他希望他的城市變得更好。幾年前,雪城建了一部萬達,然後可以開心,終于有了一個像樣的電影院,之前想看一部IMAX電影就跑到徐州,到濟南去。他說,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城市一起長大,為家鄉做點什麼,讓它變得更好。
每次回到大城市,吳景麗都會倒下。"為什麼街上的人這麼少?""我身邊的朋友,從小到大的朋友,以及那些來這裡找工作的朋友,在這裡長大然後離開,工作了兩年然後離開了,為什麼他們不留下來?""他現在正在創作一套名為《Gone》的作品,這是這部作品的主題之一。
他帶記者參觀了朋友開的酒吧、飯店等地方,"我們年輕人北上廣州深,感受那裡的生活,也可以被雕刻回城市。"
"酒吧自開業以來已經翻新了三次。吳景利說,小城鎮的年輕人也在追求卓越,"做點什麼到極緻",隻有靠前進,生活品質才會越來越好,才能更好地服務城市,随着城市的發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當他說出這些話時,他就像一個敏銳的地方官員。
一方面,期待城市的發展;
在占莊,很難找到一個在拍照上有共同話題的群體。"不說話的人,沒有共同話題的人。吳景麗說,雖然小鎮上,到處都是熟人,但我們卻沒有一個圈子。相反,這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圈,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相關的事情。
吳景麗的攝影題材無疑是詹莊。他不打算離開。他出生在Zyuz這個小鎮,給了他最大的靈感。"我的主題是壯族,但它與湛莊市無關,就像湛莊市一樣。拍照其實是反映我自己的問題,我自己内心的掙紮和沖突。他說他正在用相機來表達他的内心生活。
中午,他正在村裡開車和漫遊。他指着一個湖泊說,這也是一個坍塌的地區,後來成為一個垃圾場,兩年前被改建為濕地公園。說起城市的變化,他還是很開心。像導遊一樣,介紹。
嘶嘶聲,他說,不小心吸了一口氣,停下了車。"我要去拍照,我看到一艘船仍然很有趣。
"這是光與影的好時機。他說他喜歡兩種光,一種是陰天,另一種是在中午,當時太陽在中間。
記者跟着他下了車。道路的一側是池塘,草地,船隻,遠處的山脈,但沒有什麼特别的。
他把相機對準湖中的船。在他看來,這艘船非常突然。"為什麼池塘裡有一艘藍色的船,為什麼不是一艘破破爛爛的鐵皮船?"船的藍色與整個環境格格不入,有一種沖突感。他說他有點像這艘藍色的塑膠船,周圍是綠草,在池塘裡,這樣的船,旁邊有很多碎片,我們怎麼能出去呢?他似乎也在尋找那個把船撐出來的人,或者内在的力量。
當被問及吳晶麗最滿意的照片時,他說這是"下一張"。就像貝利,球王一樣。
張磊 旭曉陽,山東商報編輯,快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