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1、如何提升全社會物質供應能力?--用機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

本文節選自——文貝刀著《物質自由》

人力是物質供給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一般而言,要提高物質供給能力,要素的投入就會越多。如要生産更多的物質,就需要耗費更多的自然資源能量,就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在一定的科技管理水準下,需要的物質供給越來越多,就需要投入越來越多的人力。但我們要不斷提升物質供給能力并實作物質自由,恰恰不能無盡的投入人力,一方面是因為物質自由本身意味着人需要擺脫物質生産的束縛而逐漸退出物質生産,如果為了提高物質供給能力就必須要增加人力投入的話,也就會與物質自由的内涵背道而馳了;另一方面,人力的投入本身是受限的,也就會從另一個角度制約着物質供給能力的提高。

前文分析過,物質自由不僅僅意味着物質供給的産出量會很大,還意味着産出區間非常寬廣,并且能夠使得物質供給曲線的理論上限和實際上限超過了物質需求上限,物質供給下限幾乎為0。科技越發達,産出區間的上限就可以越高,下限也會越低,産出區間也就越寬;産出區間越寬,意味着在同樣的時間内,同樣的人力投入下,社會的物質産出量的範圍就越廣,物質供應能力就越強。而要擴大産出區間,就是要擴大盈虧平衡點到産能上限之間的距離。從全社會看,産能上限主要受制于目前的科技和管理水準,盈虧平衡點或實際下限主要受制于人力工資支出、耗材等中期性固定經營成本。如果有一天,機器替代了人力,當所有物質均為機器生産時,人力固定經營成本将全部轉化為經濟機關的沉沒成本。這時盈虧平衡點将無限左移,産能下限至上限的距離将是最寬的,産出區間也最廣。

是以,如果能實作機器對人力的代替就能實作産出區間的最大化,也就可能實作物質自由。當然,除了人力投入外,在實務中還會存在裝置運維最低所需要的電力、耗材等固定經營成本作為其他中期投入要素M',由于此類維護類支出是永遠存在的,讨論它意義不大,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降低這類成本,減少資源在這方面的消耗。需要特别說明的是:如前文所述,科技和管理投入要素的投入有時也是通過人力投入作為載體來展現的,如在研發設計環節,人力會作為科技的重要投入載體。這時,在研發環節上,作為科技投入的載體的人力投入要素永遠不會被機器替代。而在其他供應環節,即使目前是通過人力為載體投入科技要素,也可以通過機器對人力的替代而維持科技投入水準。

而人力作為管理要素投入時也會随着物質自由的實作逐漸減少。一方面在實作物質自由的過程中,由于兼并整合而導緻全社會的企業數量急劇減少,全社會作為企業管理者的雇主自然就會減少;另一方面在實作物質自由的過程中,大系統能實作對處于研發設計環節以外雇主及各個管理層管理職能的替代,而在研發設計環節,由于仍然必須要人力投入,自然人對人的管理也就必不可少。簡而言之,在實作物質自由的過程中,除了研發設計環節以外供應環節的人力投入都要力争實作通過機器或人工智能大系統予以替代。

要實作物質自由所需要的強大工業化物質供應能力,我們首先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對人力的替代。即便人類的重複性工作必将由機器取代,但過程可能是曲折和複雜的。如前文分析,人工智能完全取代重複性的工作,人類的科學技術水準首先需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和高度,如果科技水準達不到,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取代人力工作,是以,科技水準的實作是必要條件。但并不意味着這種技術水準一旦到達,全社會就天然的實作人工智能對人類重複性工作的替代。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下,即使技術水準已經可以達到,如果沒有人為的主動幹預,人工智能甚至不會完全取代人類的重複性工作。這是因為人并不總是在做理性、正确的決定。如雖然人工智能比人力更可靠更低成本,可能一些企業仍會選擇人力,進而滋生了虛假就業。此外,人工智能對人力的替代,如果未能及時比對以有效的社會福利政策,短期内可能會帶來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率高企,部分群眾生活困頓的問題,進而甚至會倒逼企業放棄人工智能,重新雇傭人工,開曆史倒車,走回頭路。這就意味着即使從純技術角度看,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替代人力,但僅依靠市場的力量,可能也很難在全社會高效實作這一目标。

是以,隻有當全社會在推動人工智能替代人力方面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才能破除萬難逐漸推動人工智能對人力的替代。總體而言,要實作全社會的物質自由,就需要實作服務物資化,物資工業化,工業智能化。即将一切原來需要人力提供的服務改為由裝置、機器等提供服務;而對于所有未實作工業化生産的物資要推動實作工業化生産;而已經實作工業化生産的物資,要進一步推動實作基于精準滿足定制化需求的人工智能生産。

在此需特别強調一下,在未來,如果人工智能能實作對人力的替代,一定會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有人可能會說,不會的,屆時人類會像以前若幹次的技術進步那樣自己創造新需求、新工作,不會産生過多的失業問題。人類社會曆史上發生過若幹次技術進步,每次的技術進步不僅沒有帶來失業問題,反而又通過技術進步創造了新需求和新工作,但人工智能代替人力的這次技術進步是截然不同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将使得人類所有重複性的工作都可以快速被機器所取代。這就意味着,即使人類為提高人類生活品質再次有了新發明,新的服務模式,但隻要這些發明或新模式是批量生産的,那就是重複性的工作,隻要是重複性工作就能很快被人工智能所掌握,這些新的生産和服務模式也就不會容納很多的就業。

在未來,可能仍有一些職業無法被替代,如設計師,藝術家,演員,思想家等等。這些職業從事者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才能保持活力,是以,他們的工作将難以被替代。但問題是社會對這些工作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社會中也隻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以創造性工作作為謀生手段的成功藝術家、哲學家。那麼除了這些少數設計師、藝術家、科學家,剩下的大部分人怎麼辦?隻有失業。是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實作對人力的替代,一定會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人類的就業空間就會非常窄。這也就要求社會能夠提供财政福利政策予以配套和支援,使得人無需工作也能衣食無憂,而這也恰恰是人類發展需要實作的目标。

本文節選自——文貝刀著《物質自由》「連結」

https://kdocs.cn/l/cpm7iEGmHB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