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文贝刀著《物质自由》
人力是物质供给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一般而言,要提高物质供给能力,要素的投入就会越多。如要生产更多的物质,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自然资源能量,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一定的科技管理水平下,需要的物质供给越来越多,就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但我们要不断提升物质供给能力并实现物质自由,恰恰不能无尽的投入人力,一方面是因为物质自由本身意味着人需要摆脱物质生产的束缚而逐渐退出物质生产,如果为了提高物质供给能力就必须要增加人力投入的话,也就会与物质自由的内涵背道而驰了;另一方面,人力的投入本身是受限的,也就会从另一个角度制约着物质供给能力的提高。
前文分析过,物质自由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供给的产出量会很大,还意味着产出区间非常宽广,并且能够使得物质供给曲线的理论上限和实际上限超过了物质需求上限,物质供给下限几乎为0。科技越发达,产出区间的上限就可以越高,下限也会越低,产出区间也就越宽;产出区间越宽,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的人力投入下,社会的物质产出量的范围就越广,物质供应能力就越强。而要扩大产出区间,就是要扩大盈亏平衡点到产能上限之间的距离。从全社会看,产能上限主要受制于当前的科技和管理水平,盈亏平衡点或实际下限主要受制于人力工资支出、耗材等中期性固定经营成本。如果有一天,机器替代了人力,当所有物质均为机器生产时,人力固定经营成本将全部转化为经济单位的沉没成本。这时盈亏平衡点将无限左移,产能下限至上限的距离将是最宽的,产出区间也最广。
因此,如果能实现机器对人力的代替就能实现产出区间的最大化,也就可能实现物质自由。当然,除了人力投入外,在实务中还会存在设备运维最低所需要的电力、耗材等固定经营成本作为其他中期投入要素M',由于此类维护类支出是永远存在的,讨论它意义不大,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降低这类成本,减少资源在这方面的消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前文所述,科技和管理投入要素的投入有时也是通过人力投入作为载体来体现的,如在研发设计环节,人力会作为科技的重要投入载体。这时,在研发环节上,作为科技投入的载体的人力投入要素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而在其他供应环节,即使目前是通过人力为载体投入科技要素,也可以通过机器对人力的替代而维持科技投入水平。
而人力作为管理要素投入时也会随着物质自由的实现逐渐减少。一方面在实现物质自由的过程中,由于兼并整合而导致全社会的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全社会作为企业管理者的雇主自然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在实现物质自由的过程中,大系统能实现对处于研发设计环节以外雇主及各个管理层管理职能的替代,而在研发设计环节,由于仍然必须要人力投入,自然人对人的管理也就必不可少。简而言之,在实现物质自由的过程中,除了研发设计环节以外供应环节的人力投入都要力争实现通过机器或人工智能大系统予以替代。
要实现物质自由所需要的强大工业化物质供应能力,我们首先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即便人类的重复性工作必将由机器取代,但过程可能是曲折和复杂的。如前文分析,人工智能完全取代重复性的工作,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首先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如果科技水平达不到,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取代人力工作,因此,科技水平的实现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技术水平一旦到达,全社会就天然的实现人工智能对人类重复性工作的替代。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下,即使技术水平已经可以达到,如果没有人为的主动干预,人工智能甚至不会完全取代人类的重复性工作。这是因为人并不总是在做理性、正确的决定。如虽然人工智能比人力更可靠更低成本,可能一些企业仍会选择人力,进而滋生了虚假就业。此外,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如果未能及时匹配以有效的社会福利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率高企,部分民众生活困顿的问题,进而甚至会倒逼企业放弃人工智能,重新雇佣人工,开历史倒车,走回头路。这就意味着即使从纯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替代人力,但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可能也很难在全社会高效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只有当全社会在推动人工智能替代人力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破除万难逐步推动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总体而言,要实现全社会的物质自由,就需要实现服务物资化,物资工业化,工业智能化。即将一切原来需要人力提供的服务改为由设备、机器等提供服务;而对于所有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物资要推动实现工业化生产;而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物资,要进一步推动实现基于精准满足定制化需求的人工智能生产。
在此需特别强调一下,在未来,如果人工智能能实现对人力的替代,一定会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有人可能会说,不会的,届时人类会像以前若干次的技术进步那样自己创造新需求、新工作,不会产生过多的失业问题。人类社会历史上发生过若干次技术进步,每次的技术进步不仅没有带来失业问题,反而又通过技术进步创造了新需求和新工作,但人工智能代替人力的这次技术进步是截然不同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得人类所有重复性的工作都可以快速被机器所取代。这就意味着,即使人类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再次有了新发明,新的服务模式,但只要这些发明或新模式是批量生产的,那就是重复性的工作,只要是重复性工作就能很快被人工智能所掌握,这些新的生产和服务模式也就不会容纳很多的就业。
在未来,可能仍有一些职业无法被替代,如设计师,艺术家,演员,思想家等等。这些职业从事者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因此,他们的工作将难以被替代。但问题是社会对这些工作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社会中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以创造性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成功艺术家、哲学家。那么除了这些少数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剩下的大部分人怎么办?只有失业。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实现对人力的替代,一定会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人类的就业空间就会非常窄。这也就要求社会能够提供财政福利政策予以配套和支持,使得人无需工作也能衣食无忧,而这也恰恰是人类发展需要实现的目标。
本文节选自——文贝刀著《物质自由》「链接」
https://kdocs.cn/l/cpm7iEGmHB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