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作者:怪羅科普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一旦家裡有人懷孕了,那麼寵物貓經常會成為第一個犧牲品而被抛棄,是以貓經常被戲稱為“有了孩子就不要我了”。

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害怕寵物貓身上可能攜帶的弓形蟲會傳染給未出生的孩子。

弓形蟲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普遍的寄生蟲之一,它們幾乎可以寄生所有溫血動物,對于鳥類而言,除了一種野鴨之外所有野生鳥類都有發現弓形蟲的感染案例,而哺乳動物也一樣,從海洋到陸地所有哺乳動物都有發現被感染的案例,對于人類而言,可能至少有20億人感染了弓形蟲(最多可能有50%的人被感染)。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弓形蟲©Dr_Microbe

同時,弓形蟲可能也是最神秘和最有趣的寄生蟲之一,因為它們被觀察到會影響宿主的行為,而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有限。

那麼弓形蟲到底是什麼樣的寄生蟲,為什麼它們可以這樣肆無忌憚地傳播,我們現在是否有應對方法呢?

弓形蟲如何傳播的?

其實,直到懷孕了才把貓抛棄無疑是自欺欺人,因為把弓形蟲傳染給胎兒的永遠不是貓,而是母親自己本身就是弓形蟲攜帶者——弓形蟲“人傳人”的唯一途徑就是胎盤。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我們人類,以及其它大部分溫血動物都隻是弓形蟲的中間宿主,它們的最終宿主是貓科動物——目前已經發現17種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的最終宿主,包括我們的寵物貓。

隻有在貓科動物體内,弓形蟲才會進行有性生殖,而在其它所有被認為中間宿主的溫血動物體内,弓形蟲隻會進行無性繁殖。

弓形蟲是一種原生動物,主要生存方式就是寄生。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它們寄生的主要閉環是:貓科動物吃下攜帶弓形蟲的中間宿主,然後它們在貓科體内完成有性生殖,并以卵囊的形式排出體外,再被中間宿主攝入并傳播給貓科動物,以此循環。

弓形蟲的卵囊是一層厚壁包裹着受精卵,生存能力比較頑強,在那些被貓科動物糞便污染的土壤、水、水果和蔬菜……等等媒介上,卵囊可以存活數月(連海水中都能存活6個月),直到有中間宿主或者其它貓科攝入。

弓形蟲的卵囊進入貓科和中間宿主最初經曆基本差不多,都是囊壁被胃和小腸中的蛋白水解酶溶解并釋放出子孢子,然後開始侵入附近的細胞。

但是,作為最終宿主的貓科動物,它們對弓形蟲卵囊明顯更加不敏感,會被更輕松地完成初步寄生。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在剛剛入侵新宿主細胞的時候,它們的活動會非常活躍,同時繁殖也非常快,是以這個階段被稱為速殖子。

弓形蟲感染被分為三個階段,速殖子是弓形蟲感染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弓形蟲會在宿主細胞膜産生的特化液泡——被稱為寄生液泡,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并在裡面快速複制自己,直到宿主細胞死亡并釋放速殖子,然後它們通過血液循環傳播到所有組織和器官,其中包括大腦。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圖:速殖子分裂

随着速殖子的擴散,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再也坐不住了,這時候免疫反應會變得非常強烈,有時候宿主(人類)會發高燒。

而這個時候的弓形蟲也有非常聰明的生存政策,它們并不會和我們的免疫系統剛正面,而是進入第二個階段——緩殖子。

在緩殖子階段,它們會在我們的組織細胞内結出一簇簇囊腫——被稱為包囊,同樣是用泡膜把自己包裹起來,有點像是加了隐身效果,可以避免被免疫系統清除。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圖:小鼠組織中的緩殖子

緩殖子的增殖速度非常緩慢,就這樣在宿主體内和宿主和平共處,這時候隻要免疫系統正常,宿主基本不太會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緩殖子可以在任何組織内寄生,但它們最喜歡的地方是大腦、眼睛和橫紋肌(包括心髒)——牢牢把握住宿主最重要的器官。

攝入包囊和卵囊都可能讓溫血動物感染弓形蟲,卵囊主要存在于水和土壤,同時污染一些素菜和草,而包囊存在于中間宿主,隻要吃了不熟的這些肉就可能感染。

如果是貓科動物攝入兩者的話,弓形蟲會在其體内進行有性發育,并産生弓形蟲的第三階段——卵囊,而其它所有中間宿主都不會。

多樣的傳播方式,以及“不傷害”宿主的寄生政策,可能就是弓形蟲成為寄生蟲界“一哥”的原因吧。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被弓形蟲控制行為的老鼠

我們前面提到過,弓形蟲最喜歡寄生的地方之一是宿主的大腦,是以弓形蟲從某種程度上确實有可能影響宿主的行為,同時操控宿主對于弓形蟲來說肯定也是有進化意義的。

由于貓科動物是弓形蟲唯一的最終宿主,是以它們最希望做的肯定是感染更多的貓科動物來完成有效的基因傳遞。

貓科都是最頂級的捕食者,而包囊又是弓形蟲的重要傳播方式,隻要弓形蟲稍微控制一下宿主,讓貓科動物更容易吃到攜帶包囊的宿主,它們其實就很容易獲得更大的成功。

現在許多研究發現的情況,基本也是符合這個推測——弓形蟲會讓中間宿主更容易被貓科動物吃掉。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圖源:Wendy Ingram/Adrienne Greene

在對大鼠的研究中,感染弓形蟲的大鼠對貓尿的厭惡程度有所降低,同時對貓的氣味産生了X興奮。

不過,在對小鼠的研究中,并沒有發現對貓有獨特的選擇,而是感染弓形蟲的小鼠降低了焦慮,增加了探索行為,同時對所有捕食者的厭惡感普遍喪失。

不管是對貓的單獨選擇,還是一種普遍選擇,感染弓形蟲會通過一些方式讓中間宿主更容易被吃掉,這點基本是确定的。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在人類的一些研究中也發現了弓形蟲對我們的可能影響,其中包括弓形蟲感染者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會比普通人高2.65倍,躁狂和抑郁症病史比普通人高2.4倍,選擇自主創業的情況比普通人高1.8倍。

其實,相關的研究有很多,總結起來差不多就是弓形蟲會降低宿主的服從性,同時增加暴躁和探索等行為,以及精神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顯著增加。

不過,弓形蟲對于人類的影響現在還都被認為是非主流和缺乏證據,是以大家看看就好,不必過于較真。

雖然,弓形蟲感染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真的存在的話)不一定完全是負面的,但是這東西在體内百分百是個雷。

寄生蟲界的“一哥”,所有溫血動物都不放過,超20億人已被感染

圖源:SamKakeru/果殼

對于免疫系統正常的人而言,弓形蟲以包囊形式長期存在不會有任何健康風險,但是一旦免疫系統出現問題,那麼對于感染者而言可能會是緻命的。

由于嬰兒的免疫系統相對較弱,是以弓形蟲對嬰兒的影響确實比較大,一些人懷孕之後不接觸貓是可以了解的。

那麼,有沒有辦法治好弓形蟲的感染呢?

就現在來看應該是沒有的,人類的藥物(抗生素等)可以輕松殺死弓形蟲,是以對急性感染是很好治療的,但是無法完全清除包囊,隻要弓形蟲在組織細胞内形成包囊,那将伴随宿主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