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作為高品質發展排頭兵的長三角地區,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把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這幅“工筆畫”越描越精細、越繪越精彩?近日,在由安徽大學、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峰論壇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研讨會上,與會專家學者給出答案——
全方位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品質和水準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在《率先推進長三角地區市場設施的高标準聯通》報告中,基于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時代背景,闡述了市場設施高标準聯通的内涵标準及其願景。在他看來,目前市場設施高标準聯通存在推進機制不完善、制度建設相對滞後、平台載體樞紐性不強等問題。對此,他建議,要加強國家層面專項機制設計,進一步發揮地方協同立法作用等對策建議。
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在《盡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系》報告中,分析了新發展格局與長三角一體化的邏輯關系,就如何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他提出制度創新+具體項目,以企業為主體,鼓勵區域内企業并購、建設全球産業鍊叢集等對策建議。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曾凡銀以《生态為基,優勢互補,促進長三角共同富裕》為題,運用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補償等成功案例,深入解讀功能區優勢互補生态實踐,并提出生态産業化和産業生态化、加快生态産品價值轉化實作等對策建議。
上海财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以《長三角一體化新發展與高品質區域關聯》為題,從自身發展、國家需要和國際比較等角度,高度評價長三角一體化的新進展和新成效。他指出,長三角應促進新發展文化創新;堅持共建共享,探索城鄉區域平衡協調發展新路徑;堅持内外關聯,建構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協同新格局。
浙江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葉建亮在《區域一體化:從統一大市場到共同富裕》報告中,提出基于地區間的分工協作,形成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均衡增長,縮小地區間差距,最終實作共同富裕的區域一體化路徑,以及統一大市場和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
推動共同富裕上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以《以“協調性均衡”合力譜寫共同富裕的長三角新篇章》為題,從各城市協調性均衡發展指數的變異系數出發,認為長三角41個城市的協調均衡狀态整體情況相對較好,但指數的區域差異較大,梯度分布較為明顯,總體呈現出“上海保持領先、浙江整體靠前、江蘇穩态分布、安徽相對滞後”的空間格局。為更好促進長三角率先實作共同富裕,他從交通、創新、生态、産業、服務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産業鍊安全事關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以《長三角産業鍊安全面臨困境與出路之管見》為題,認為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産品服務,而且要提供高水準科技供給,肩負國家科技重任。他提出,應推進海外技術合作夥伴的多樣化、加大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力度、實作新基建、城市群、産業體系三者之間關聯、開啟長三角産業園區合作新模式、創新長三角公共管理一體化體制機制等。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石敏俊以《城市發展網絡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題,認為目前中國城市群空間結構呈現出多中心化趨勢,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産業鍊空間網絡呈現出不同的模式。在他看來,空間融合深化是城市發展網絡化的核心要義,為此應當處理好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在集聚中走向協調。
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莊德林以《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對城際技術轉移的影響研究》報告中分析了長三角地區内部技術轉移和對外技術轉移的發展現狀,病從提升城際轉移深度、發揮企業在産業鍊中主體作用、因地制宜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發揮安徽在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中的更大作用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韋偉以《新發展格局與安徽應有更大作為》為題,深入解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意義,提出安徽在新發展格局中戰略區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認為,安徽應在建構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比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建設支撐國内經濟大循環的現代産業體系。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以《長三角一體化與合肥都市圈規劃》為題,指出區域發展要靠城市群來帶動,促進都市圈耦合最根本的途徑是減少城市群内行政分割。在合肥都市圈規劃方面,要把周邊的城市帶動起來,廣泛開展區域合作,以輻射更廣闊的區域,走融合發展之路。
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淩宏彬以《打造八大平台,推動安徽在兩大國家戰略互動中實作更好發展》為題,分析了安徽在兩個國家戰略互動中的現實基礎。為促進安徽在兩個國家戰略互動中更好發展,他指出應當明确目标、把握基本政策,以打造平台為突破口,包括産業鍊協作平台、協同創新平台、資本市場平台、國際商協會平台、高能級展會平台、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貿易中心平台和智力支撐平台。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具有知識創造整合、技術現實應用、産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四個主要功能。”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劉志迎在《四象限雙循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路徑研究》報告中如是說。他通過分析科學研究象限模型的發展曆程及特征,提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路徑,包括科學發展和應用原理發現、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應用原理和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等。
安徽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胡豔以《推進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思考》為題,認為目前省際毗鄰地區合作受制約主要是由于行政壁壘問題導緻項目統籌推進難度大、要素配置不夠均衡、地區公共服務差距較大等因素。根據長三角毗鄰地區發展現狀,她認為可從發展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為抓手,進行合作機制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業體系分工、科技創新共建共享、生态環境共治共保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配置,打造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帶。(王玉燕、李彥、單航)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