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堅定文化自信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綜述

作者:新華網

新華社深圳6月9日電 題:堅定文化自信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綜述

新華社記者

6月7日至8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本屆峰會主題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與會人士圍繞繁榮文藝創作、保護曆史文化遺産、加強國際傳播創新等話題廣泛開展讨論、積極建言獻策。

智慧的觀點在這裡交鋒,思想的火花在這裡碰撞,凝聚成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廣泛共識,激蕩堅定的文化自信自覺。

堅定文化自信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遺産是凝聚民族認同、厚植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要以高度的曆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同時還要挖掘古老遺産的時代價值,讓中華文化遺産保護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内容廣泛涉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治國理政、道德建設等方面,吸收其中的精髓将有益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

“峰會的舉辦為文化強國建設、繁榮文藝創作引領了方向、凝聚了共識。”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陳湧泉表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民族藝術集大成者,戲曲工作者要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從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源泉,讓中國戲曲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屹立于世界戲劇之林。

福建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南帆表示,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念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已成為中國人感覺世界的基本方式。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意味着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是有連續性的,而強大的創新力,又保證了中華民族能夠在文明延續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堅持守正創新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深厚的文化積澱,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文化創新創造不斷取得更大成果,能夠更有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文化+科技”“文化+影視”“文化+旅遊”“文化+非遺”……目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堅守本源的基礎上,不斷融合各類創新元素,激發出新的活力和動能。

深圳大學教授、資深翻譯家何道寬強調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資訊傳播、傳統文化帶來的深刻影響和推動。“從良渚申遺成功、到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敦煌等文化遺産大放異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特别關注悠久的中華文明,借助數字化技術,讓中華文明傳播得更為深遠。”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唯有堅持中國特色,創新電影語彙,方能不斷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讓中國的電影不僅是中國電影,同時成為世界電影。

“參加本屆峰會,讓我更加堅定了投身文化強國建設偉大事業的信心和決心。”華僑城集團總經理劉鳳喜表示,将繼續聚焦文化傳承與創新,将“文化+”理念融彙于産業發展中,積極探索文旅融合,不斷拓展服務群眾的文旅新業态、新場景。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林繼富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關鍵是要活态傳承、活化實踐。“例如傳統民間遊戲中傳遞的規則意識、公平意識、秩序意識可以跟青少年教育相結合,在下一代更好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他說。

對于出版行業而言,古籍是一個“小領域”,但又是一個“大事業”。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副院長朱本軍認為,古籍融合出版需要叢集化思維,把“古籍活化利用”這個文化産業鍊條中有形的實體包括電子文獻、資料、技術、标準、平台,以及無形的社會效益、創新效益、學術效益等綜合考慮。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傳播中國文化、中國聲音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紫荊文化集團總經理文宏武認為,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緊緊圍繞中華文化的根和魂,把中國精神表達出去、傳播出去。同時善于吸收,貼近海外閱聽人,真正能夠讓這些閱聽人容易接受這些文化産品,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介紹,新時代中國網絡文學的表現愈發引人關注,不僅成為文化内容産業的新引擎,同時也開辟了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路徑。網絡文學作品中涉及的中醫、國術、中餐、刺繡等元素,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顯著辨別。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介紹,中國外文局聚焦中國主題推出了短視訊、紀錄片等新媒體産品,并且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和國際合作管道播出,取得了良好效果。“時間表明隻有引領文化的創新潮流才能赢得國際市場。”杜占元建議增強語言服務和話語體系的支援,圍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打造國際傳播的品牌,推動中國文化産品進入世界知識體系。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最深沉的力量,文化的影響力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傳播與文明交流互鑒需要“潤物細無聲”的長期工作,高度認識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和“一國兩制”政策對建構人文灣區的重要性,發揮好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優勢,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記者餘俊傑、王思北、王豐、趙瑞希、鄧瑞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