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度聖人“甘地”,百姓對他又愛又恨,他到底做了什麼?

作者:姬元钛
印度聖人“甘地”,百姓對他又愛又恨,他到底做了什麼?

甘地是印度的聖人,也是印度的父親。諸如聖雄之類的頭銜。他上司了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的鬥争,是無數印第安人的精神領袖。然而,這樣一個世界名人,現在的争議越來越多。在《聖雄:赤裸裸的野心》(Mahatma: Naked Ambition)一書中,甘地在晚年進行了一項心靈淨化禁欲實驗,允許一些年輕女孩,包括她13歲的侄女,赤身裸體地和她一起睡覺。在這種情況下,事業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

1940年,中國國民政府派考試院院長戴紀濤通路印度,在與甘地會面後,他向甘地解釋了正在進行的中國抗日戰争,甘地推行了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論。中國對日抗戰不是非暴力的。不久之後,甘地會見了世界基督教領袖,并再次談到了中國的抗日戰争。這一次,他說了一句震驚了所有中國人的話。甘地對中國的抵抗是正确的,但暴力總是錯的。如果中國人有像我這樣的非暴力信仰,你可以告訴日本人帶着你的毀滅手段來。

我們給你2億人,但剩下的2億人,我們不會屈服。如果中國人這樣做了,日本人肯定會成為中國人的奴隸,這是甘地關于中國不抵抗侵略的非暴力思想。然而,曆史告訴我們,弱者隻會被屠宰為棋盤上的魚,隻有強者才會有人和你講道理,你可以談論愛與和平,以生命為代價,期望敵人仁慈,放下屠刀,站起來當佛。這個把戲肯定對日本人行不通。那麼,非暴力對印度有效嗎?印度的獨立性與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直接相關。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印度是英國人的世界,他們在印度修建鐵路和經營銀行來經營種植園,擠壓印度的财富。在種姓制度民甚至連最基本的尊嚴都沒有。賤民所走的道路必須清理幹淨,高種姓願意走。由此可見,印度人民生活在什麼樣的畸形社會中,所謂亂象英雄,屬于那個時代,印度的英雄被西甘地吹上了天堂。

甘地于 1869 年 10 月 2 日出生于英國殖民的印度。18歲時,他因為工作原因去倫敦學習法律,然後去了南非。在那裡,他看到許多印度僑民被白人欺負,他感到憤怒,決心扛起反民族騎士的旗幟。

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決心尋求印度的獨立之路。當時,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宗教沖突每天都在發生,逐漸形成了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代表的兩大宗教。在英國的要求下,兩種宗教之間的沖突加劇了,但在甘地的組織下,兩種宗教的追随者走到一起,與英國人進行了多次戰鬥。

由于人們手無寸鐵,無法抵抗,甘地認為,戰鬥的唯一途徑是通過非暴力和非合作運動。1919 年 1 月 19 日,英國殖民當局頒布了《羅拉特法案》,鎮壓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禁止一切反政府活動。該法還規定,警察可以自由逮捕不遵守這項法律的嫌疑人。

在孟買生病的甘地聽說了這項法律,并起草了一份反對該法律的聲明,呼籲在4月6日舉行總罷工和為期一天的絕食抗議。在甘地的号召下,人們長期受苦受難的意識慢慢覺醒。4月6日,全國有3億人追随甘地的腳步,絕食抗議。4月10日,在旁遮普省的Amli,由于群衆的憤怒,他們燒毀了銀行,摧毀了市政建築。

三天後,英國軍隊向舉行集會的公民開火,造成379名無辜者死亡,1,100人受傷。悲劇發生後,甘地決定在經濟上和英國召集董事會。他認為,隻要我們離開英國沒有錢,殖民當局就必須放松殖民統治,給予印度自治權。

當時,英國以非常低的價格購買了棉紡織品,并以原價的100倍的價格賣給了印度人。為了打破英國對紡織業的壟斷,甘地決定用傳統的印度手搖紡織機來對抗英國的産業用紡織機。甘地拿着一台紡織機出現在印度人面前,搖晃着它并發表演講。

如果印度人靠自己編織,我們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被外國人奴役了數千年的印度人認為甘地是有道理的,是以越來越多的人搖晃他們的紡織機,勞工罷工,商店關閉,人們走上街頭進行大規模遊行。

甘地作為組織者被英國政府逮捕,并被判處六年徒刑,但英國擔心甘地在獄中的死會引發憤怒。1924年,他提前出獄,時年55歲。在圖布運動取得一些成功後,甘地發起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打破英國的鹽壟斷。

印度的鹽法規定,印度無權生産自己的鹽,他們隻能購買英國提供的鹽。1930 年 3 月 12 日,60 多歲的甘地帶領數千名來自印度北部的信徒一路向南。經過24天的徒步到丹迪海岸,為期三周,他們打開海水煮海鹽,轉移它并過濾沉積物。

印度各大報紙廣泛報道甘地的鹽場遊行,沿海地區也對自制的鹽場做出了回應,而鹽業遊行也伴随着反對英國殖民者的全國性鬥争。甘地計劃帶領一群志願者以非暴力的方式入侵政府的Dara沙拉鹽場,并在人們示威以分散英國殖民當局的注意力時向居民分發鹽。

不幸的是,1930年5月5日,甘地本人再次被監禁,但甘地被捕并沒有阻止分鹽計劃,2000名手無寸鐵的志願者于5月21日抵達目的地,進行了一場激動人心的近戰延伸運動。讓警察毆打他們的身體,志願者們再也不會還手了,即使血流,也咬牙堅持。

非暴力的概念在目前是否有效?英國人停下來是因為印第安人反擊了嗎?當然不是。他們逮捕了所有國大黨上司人,大約67萬甘地的追随者也被判入獄。英國人似乎很高興看到這樣一位心甘情願的精神領袖帶領印度人,是以他們決定采取政治行動,為甘地安排一個圓桌會議,但結果并不令人滿意。甘地終于揮了揮手,裹着抹布轉身離開了。

1942年,他上司了一場更大的不合作運動,口号是讓英國離開印度。幾個小時後,國大黨領袖再次被捕入獄。甘地入獄後,印度抵抗運動變得暴力,襲擊警察局,破壞交通設施,搶劫印度的英國企業,最近幾周,警察開槍打死了1000多人,逮捕了10萬多人。

隻有這樣,甘地對印度獨立的渴望才能實作?它恰好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軍隊的削弱以及世界各地解放的呼籲相吻合,這迫使英國考慮從印度撤軍。印度内部沖突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從未團結過。

穆斯林領袖真納執意要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巴基斯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執意要擺脫真納,成為印度的最高統治者。甘地無法分裂印度和巴基斯坦,隻是在1947年8月15日,即印度獨立之日,進行了24小時的無聲絕食抗議。8月1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劃定了分界線,人們發現自己在對方的領土上。

為了避免迫害,數千萬人在途中搬家,互相屠殺對方的宗教信仰,甘地看到了悲劇,再次絕食,并告訴所有人,隻有當沖突停止時,他才會吃東西。1948 年 1 月 12 日,經過六個月的屠殺,至少 50 萬人死亡。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在和解後的第18天達成了書面解決方案。

1月30日,下午5點10分.m,在印度新德裡比拉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草坪上,甘地在夜間祈禱時被一名印度教徒射中胸部。幹巴巴的哥哥捂着胸口,倒在血泊中,口口大口,請原諒這個可憐的人。一生宣揚非暴力的人死于暴力。

印度教徒後來向警方自首,稱殺害甘地的原因是他沒有履行父親的責任,他對印度的分裂負有責任。甘地死後,印度為他舉行了國葬,将他的骨灰撒在恒河上。他的非暴力精神受到西方國家的擁護,甘地的生日于10月2日被聯合國指定為國際非暴力日。

不可否認,甘地的非暴力和不合作運動喚醒了印度的民族意識。正是這一點,甘地在印度曆史上具有"國父"的地位。但印度的獨立與非暴力運動沒有直接關系,而是二戰後英國戰略收縮的必然結果,正是因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出現的一系列暴力,使英國感到受到威脅。

就印度而言,剝奪了英國人對印度軍隊控制權的印度軍官和士兵才是真正的貢獻者。聖雄甘地和他的非暴力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公衆輿論創造的聖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