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浩鼎:香港不能隻剩金融業,該“再工業化”了

作者:觀察者網

引言: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經濟經常被批評為"不合時宜"。事實上,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以呼喊"香港再工業化"的目标。為什麼一個享譽世界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一個GDP超過90%且絕對占據主導地位的自由經濟體,在很久以前就"去工業化"了?多年來一直處于休眠狀态的香港制造業真的有未來嗎?香港立法會議員周何定一直緻力推動"香港工業4.0"的工作,該工作早些時候在立法會代表DAB通過,該動議得到了跨黨派成員的鼓勵和贊賞。在接受《觀察家報》獨家采訪時,周先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香港經濟的新出路。

觀察網:香港特區政府倡導的「再工業化」,是利用香港在科研、設計及知識産權保護方面的鞏固地位,透過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工業4.0」智能生産流程等創新技術,簡化流程,發展本地高增值産業及産業鍊。香港目前的工業形勢如何,您能告訴我們背景嗎?(行業分布、産值、就業等)

周浩定:根據特區政府政府統計處的資料,2019年制造業總收入(包括銷售額及其他收入)為2,261億元,較2018年下跌2.6%。

在制造業中,2019年行業增加值最大的四大行業是(1)食品,飲料和煙草制品;它們合計占制造業增加值的86.3%。

香港的經濟結構相對單一,服務業占GDP的90%以上。我們确實偏愛金融财産,根據政府目前的統計數字,制造業僅占我國國内生産總值的1%。如果你比較一些工業區的成功例子,如以色列,奧地利和新加坡,它們的人口與香港相似,它們都徘徊在8900萬左右,但制造業占其GDP的20%以上。

周浩鼎:香港不能隻剩金融業,該“再工業化”了

香港制造業急速下滑(見水印)

觀察網:作為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輕工業中心,其「香港製造」產品,如手錶、玩具和電子產品,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工業產力達到GDP的30%以上,近一半的受僱人口從事製造業;為什麼曾經是熱門地方的香港制造業近年來走下坡路?

周浩定:其實香港從來都不缺少人才。問題在于,我們的主流文化過于注重投機。過去,由于各種房地産金融投機,很多人可以快速緻富,最終導緻投資者坐擁資本,也願意參與金融房地産投機,進而快速實作回報。工業4.0可能對投資者根本沒有吸引力,漸漸地,即使是有抱負的年輕人也想從事金融房地産。工業工作似乎沒有被注意到。正如你所看到的,香港的大學課程往往是财經系,非常受歡迎和競争。

觀察者網:這是你提出工業4.0再工業化的主要原因嗎?您能告訴我們這項動議的初衷嗎?在全球經濟金融化的背景下,我們為什麼要走另一條路?

周浩定:實體經濟非常重要,其實在今天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時候,更凸顯了工業對世界的重要性。我們看到服務過度集中,在已經放棄工業的國家,如英國,當疫情來襲時,經濟根本不可持續。相反,由于我國一貫重視産業發展,作為世界工業強國,由于有充分的産業支援,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讓工業盡快恢複生産和經濟。由此可見,我國祖國在世界經濟複蘇的道路上可謂是獨樹一幟,更顯現工業對一個地區的經濟重要性。

此外,過去過于強調金融地産,過于傾斜。年輕人正在尋找經濟出路,就業選擇很少。要真正使年輕人做到最好,有機會向上移動,就應該擴大管道,實作經濟多元化,讓年輕人有出路。我們看看德國的職業教育,這是一個以工業為重點的成功國家,在職業教育體系中非常成功,培養了非常敬業和高技能的工業技術人員,他們在社會上受到尊重。香港在這方面似乎仍然表現不佳。這或多或少與香港的教育體系有關,它不走德國職業教育路線,相反,大學學位課程不會以供給為驅動為主,相反,一切按照市場發展,政府不想主導行業,沒有投資,一切都符合市場需求, 培育産業發展更加困難。

其次,我在英國完成學業後,回到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内地有工廠的機構工作,當時我見過不同規模的工廠,組織嚴密,行業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出來,非常專注,有序,員工都專注于做好自己的工作, 盡職盡責,做工業态度,不同于投機氣息的快成,其實在整體社會文化上也有所幫助。

觀察者:在您看來,香港再工業化的未來方向在哪裡?這是否意味着你想離開?

周浩定:我認為,未來香港工業4.0的再工業化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分别具有短期和長期效果:即在短期和中期促進傳統産業的智能化,以及長期促進高科技産品的開發和生産。

就傳統的工業智慧而言,香港應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的全動智能輕工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低增值產品,是以永遠不要回到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高科技發展方面,香港應努力實作海納百川,積極争取内地高素質人才從海外到香港工作和生活。同時,加強科技成果的商業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分工。

觀察網:香港傳統強勢産業在金融地産行業"再工業化"如何處理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關系?

周浩定:如果說在工業上取得成功的企業,也應該被允許獲得融資。我相信,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将能夠支援成功的再工業企業進行各種金融融資上市。

相反,我了解,問題出在一些初創企業身上,其中在港從事科研的企業很難找到投資配套,内地在這方面做得更好,特區政府急需迎頭趕上,加強配套,讓有能力的企業盡快找到合适的資金支援。值得一提的是,内地政府本身在支援孵化企業方面的投入比香港越來越積極。

周浩鼎:香港不能隻剩金融業,該“再工業化”了

香港金融區(照片:路透社)

觀察網:據您看來,在中短期内,如何通過提升傳統産業的智能化來推動香港的"再工業化"?有哪些建議和具體措施?

周先生:首先,我建議政府為本地制造業設定一個GDP的名額百分比,以便有效地評估政策表現并刺激政府;改變市民對工業的印象,吸引青年才俊加入工業4.0科技界,第五,加大力度開拓内地及東盟市場,推廣香港産品。

這些領域的具體措施可以這樣進行:

一是樹立制造業發展的标杆,使制造業占經濟總值的比例

我建議政府為本地制造業占本地生産總值的比重設定目标,以有效衡量政策表現及刺激政府。由此可見,相關資源将有效增加,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措施,提高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目前制造業僅占GDP的1%左右。有了目标百分比,就很容易衡量政策的有效性,并有助于推動進步,這将增強公衆對香港推動再工業化努力的信心。

當我們比較不同地區的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時,我們發現較成功的製造業地區包括以色列、奧地利和新加坡,這些地區的人口與香港的人口相當,而整體製造業佔本地總產總值的20%以上(以色列為26.5%,奧地利為28.4%,新加坡為24.8%)。 根據2017年的資料)。由于這方面的數字不到1%,可以看出香港在這方面仍有立即趕上的空間。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發展,最近香港工業總會釋出了關于香港再工業化的新一輪建議。這包括一個新的流程概念,将制造業與使用經濟資料量化經濟成果聯系起來。

随着産品的設計和測試到營銷,所涉及的過程也導緻了許多就業和經濟影響。然而,這并沒有反映在目前的經濟資料中。并檢視以下簡易爆炸裝置報告中的引文:

「香港工業的生産活動已擴充至海外,并已建立跨地域的大型及具高度競争力的生産基地,而香港制造企業總部亦已轉為與制造業相關的生産性服務活動,例如高增值研發、設計、市場開拓及産業鍊物流鍊的一般控制, 在當地經濟資料中沒有明确區分,也沒有被歸類為與工業相關的産值。

工信部主要提出,"生産性服務業"與服務業資料分離,列入制造業統計後統計。我認為這是非常可取的,至少可以量化香港對再工業化程序不同方面的經濟影響,也是與時俱進的一次練習。

二是增加産業用地,形成産業叢集

政府需要增加工業用地,但預計于2022年落成的先進制造業中心除外,其他可能的地點包括新界的屯屯督或新界北發展區。根據最建立議,發展局已将新界北新界新田57公頃的土地确定為商業、創新及科技用途,為高端制造及附屬設施提供土地,與位于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科技園有協同效應, 以及将傳統産業更新轉變為智能化生産工廠。至于位于河邊的屯亭,公共用地超過60塊,使用率一直較低,可以加以探索,以充分利用新的工業用地。

是以,建議行政當局積極考慮在該地區建立新的工業區。此外,文金渡物流走廊等地點也是可行的地點。相關用地應配備專用水系統、排污設施、冷凍倉庫、倉儲、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措施,對工業區用地進行,使相關品類廠家達到叢集效應,提高生産效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食品加工業具有一定的潛在前景,香港的食品加工業在改善大灣區食品安全和進入内地市場方面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根據貿發局的資料,2019年食品加工業占香港貿易總額的538億元,其中47%出口到内地,說明内地對香港的食品安全有信心。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工業4.0智能生産線更新和提高産品品質,我們将能夠進一步滿足大灣區的需求,滿足"十四五"規劃的要求,重點改善粵港澳大灣區的食品安全, 這可能形成雙重風險情況。

三、與CTO合作進行宣傳

香港的工業印象普遍停留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對勞動密集型産業有偏見,對勞工待遇差,對工業4.0的新型智能生産缺乏正确的認識。應與職業訓練局等機構合作,開展新的宣傳推廣活動,使家長能夠改變對子女參與制造業的固有負面看法,鼓勵家長在再工業化新時代從事制造業,培養人才。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奧地利、德國等國的經驗,對工技術人員的待遇和得到社會的認可是好的,這也将有助于鞏固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四、協助香港産品開拓内地及東盟市場

鑒於美國對中國的打擊持續,包括香港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預期對香港貿易出口的持續影響,我認為特區政府必須加強推動其他市場,特別是協助香港的再製造業公司擴大大灣區和東盟在內地的市場。随着各國與東盟經貿交流的日益增多,近期中國與東盟國家以及部分地區國家形成的RCEP就是一個例子,在祖國的支援下,未來的東盟必定是一個可拓展的潛在市場。

周浩鼎:香港不能隻剩金融業,該“再工業化”了

來自15個國家的上司人和貿易部長線上遠端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照片:越南通訊社)

五、全球外聯活動

鑒於沒有足夠的管道宣傳香港發展智能化生産線和自動化以及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政府當局應加強一些成功的產品/企業,以促進香港工業的再工業化。例如,一家來自意大利的公司選擇來香港,在元朗建立智能生産線工廠,生産安防産品。這些例子可以加強,以改變公衆對香港過度依賴金融和房地産行業的看法,并為年輕人帶來新的向上流動機會。

《觀察家》:那麼,從長遠來看,政府如何通過發展高科技技術來推動香港的"再工業化"呢?有哪些建議和具體措施?

周浩定:特區政府既然在河套區設立了港深科技園,就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一區域。其中一點是,香港要想在創意産業上取得成功,就必須有海納百川。確定内地及海外一流專業人士落戶香港。

在新加坡早年,李光耀采取政策吸引海外西方機構在新加坡設立總部,帶動當地經濟,李光耀首先從新加坡環境開始,希望吸引國際機構的各種行業專業人士,以及居住在新加坡的家庭。事實上,這是員工和專業人士自下而上的舉措,旨在使國際組織能夠在新加坡的亞洲開展業務。人才的彙集和機構安頓下來的意願導緻了經濟的終結,并鞏固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

同樣在香港,今天我們要提供良好的環境,特别是為即将來港進行科技研發的專業人士,享受在香港的生活,其中一個建議是為他們提供新界科技人才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并為子女的學業提供适當的支援。至少,他們和家人必須感到在香港生活舒适,這樣他們才願意在香港工作,繼續做好這個項目,進而為香港的經濟做出巨大貢獻。

香港實際上處于進行創新和技術基礎研究的有利位置,但許多專家表示,香港往往缺乏科技成果商業化的後續行動,有些甚至最終搬到了大灣區的其他城市。為了彌補這一不足,香港可以加強科學術分部成果的商品化。

觀察者網:你參與過很多研究,根據研究情況,哪些具體案例可以分享?

周浩定:關于傳統産業的智能化,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除了健全多彩的軍事和高科技産業,以色列其實也支援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更新,也有相當成功的例子。立法會對以色列再工業化的一項研究顯示,2015年以色列有10,754家機構從事傳統制造業,都是低技術和低技術的傳統制造業。

據立法人士透露,截至2016年,以色列政府已向相關資助計劃投資10億元(21億港元),并已向560多家機構撥款,支援超過1,380個研發項目,主要用于改善傳統制造業的制造程式。

周浩鼎:香港不能隻剩金融業,該“再工業化”了

以色列制造業的工資水準(圖檔:TRADING ECONOMICS)

由此可見,旨在提高高科技生産線産能的傳統工業智能依然存在,關鍵是該地區決策機關的決心。

在科研成果的商業化方面,我們還可以參考馮國京博士上司的2022基金會的建議,其中特别提到了東京灣區的經驗:東京本身可以成為新技術産品的試驗場,并作為小規模定制化工廠的所謂"母廠",可以不斷測試新産品并适應市場反應。所謂的大規模生産的"子工廠"是在東京灣區以外的東京都生産,例如群馬縣。上述模式能否在香港使用,值得深入探讨——即香港已經擔當了産品檢測、商業化成果、大灣區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量産的角色。這樣,我們就可以有完美的分工。香港也可以在業界發揮明确的作用。

總的說來,要推動香港工業4.0的再工業化,我們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它,這樣我們才能共同努力。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