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綠色是生命的底色。幾十年來中國堅持不懈為神州大地披裝綠色,全國森林覆寫率已由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20年的23.04%,中國森林淨增長量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中國gdp占世界經濟比重,也從40年前的3%,增長到現如今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與綠色增長相得益彰。

元陽梯田分水木刻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在雲南,“木刻分水制”被祖祖輩輩流傳了下來,一根橫木,幾段凹槽,讓山間的流水,從主幹渠配置設定到支渠,再有效配置設定到每一塊梯田。保證了高低不同的每戶田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這是哈尼族人的智慧。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農曆八月初,稻谷豐收的日子,哈尼族迎來了傳統的新米節。采摘、宰牲、嘗新,家家戶戶祭拜天地,祈求日月永照人間。

全世界人均耕地4.8畝,而這裡17萬畝梯田,卻養育近34萬人口,半畝地養活一個人,這個人與自然巧妙結合取得的優異成績,被載入世界遺産名錄。

貴州稻田魚鴨

一方稻田一汪水,水中養魚蝦,田間養雞鴨,肥水滋養稻谷。一個個生機盎然的小生态系統在樸素的勞作中自然形成,苗鄉人家的“稻田魚鴨”傳統生産方式,已沿襲了上千年,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中華民族向來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着豐富的生态文化和自然平衡哲學。

紅樹林與海岸保護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紮根在海水中的紅樹林,屬海洋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洋生物洄遊、繁殖、栖息的重要場所,具有造陸、護岸、淨化海水的功能,被譽為 “海岸衛士”。

如今,豐茂的海草床已經成為巨大的海洋生物基因庫,生存物種比海草匮乏時增加了5倍,原始物種鲎也重歸遨遊。

黃草嶺的蛻變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雲南黃草嶺,這裡有被學術屆譽為“人類望向自然的眼睛”的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綜合體。

“黃草嶺高又高,水冷箐深收成少,山茅野菜渡秋荒,半年洋芋半年荞。”這句民間傳唱的諺語,是黃草嶺村曾經貧窮的寫照。

十年前,黃草嶺村民意識到順勢而為的道理,放棄挖山平地種田的傳統耕作,采用接近天然林木的生長方式,混種櫻桃樹、蘋果樹、梨樹、核桃樹,适宜的環境,讓黃草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

西北植樹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毛烏素,蒙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山西右玉地處毛烏素沙漠東部,貧瘠曾是這片土地的标簽。十萬右玉人,一代又一代接力,讓一億多棵樹在這裡落地生根。綠色版圖從山西右玉向西推進了300公裡。

甯夏靈武地處毛烏素沙漠西部。30多年來,這裡的人們治沙造林60多萬畝,控制流沙面積100多萬畝,将綠色向東推進了幾十公裡。

毛烏素沙漠南端的延安,也曾是中國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之一,近八成面積水土流失。短短20年間,延安退耕還林上千萬畝。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裡。

右玉向西、靈武向東、延安向北,毛烏素沙漠一萬多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80%水土不再流失,茫茫荒漠變成一片綠洲。

中國青少年的環境提案

荒漠變綠洲,超一萬平方公裡流沙止步生綠!中國,又獲一個世界第一

2020年7月,一份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邀約,向全世界充滿想象力的青少年傳遞着這樣的資訊:如果你針對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自己的想法,請提出解決方案,你将有機會得到聯合國合作夥伴的孵化支援。

來自中國的6690份提案,背後是億萬個15到24歲中國青少年對地球命運的關切。這一群體的聲音看似微薄,但卻是傳遞給人類未來的中國聲音。

生态就是經濟,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這是中國為全人類貢獻的智慧。可持續、可複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正在被世界分享。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是人類對未來的美好寄語。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命共同的、唯一的家園。攜手出發,同心協力,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

來源:央視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