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特教練》

卡特教練

《卡特教練》

We are all meant to shine, as children do. It is not just in some of us; it is in everyone.

每個人都可以發光發彩。

——from movie

《卡特教練》根據高中籃球隊教練肯·卡特(KenCarter)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卡特教練》

規則

《卡特教練》

目标

1 / Screenshot from movie

《卡特教練》

覺悟

2 / Screenshot from movie

Reality • illusion

裡士滿高中籃球隊,隊員們技術爛、不團結、自暴自棄,但卡特教練一步步帶領隊員們走向13連勝,走向成功,離不開他對隊員們的激勵,讓隊員們有動機去努力奮鬥。

《卡特教練》

激勵

一開始隊員們隻是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來一開始不願簽協定而離隊的克魯茲看到隊員們開始赢球,也想要回到籃球隊和大家一起戰鬥,追求自己的愛好以及一種歸屬感。卡特教練按照協定拒絕了他,但是最終仍然網開一面,答應如果他在規定時間内完成2500個俯卧撐,1000次“自殺”就同意他歸隊。展現了規則要嚴格遵守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調整。克魯茲沒有完成,就在他即将被趕出去的時候,萊爾主動站出來幫他做俯卧撐,後來其他隊員也來幫他,我們第一次從這群散漫的學員口中聽到:“We are a team.”從那一刻起,學員們實作了對歸屬、接納以及友誼的社會需求。

《卡特教練》

卡特教練剛接手籃球隊時,沃姆和克魯茲就稱教練是個“鄉下來的蠢黑鬼”,“Negro”這個詞也是隊員們平時對自己的稱呼,并不覺得丢臉。而在上層階級,在卡特教練眼裡,“Negro”是一個既具有侮辱性的詞語,他不允許隊員們說自己是“Negro”,并稱呼他們為“sir”,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respect”的重要性。後來,卡特教練帶領籃球隊打赢一場又一場比賽,從不被大家看好、默默無名的籃球隊到獲得錦标賽參賽資格,隊員們發現原來自己可以獲得成功,獲得榮譽,得到外界的肯定與贊美,他們也不再說自己是“Negro”。這時,他們實作了社會需求,包括外部的對地位、認可或被關注的需要,以及内部對于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的需要。

《卡特教練》

此時的裡士滿隊一步步走向勝利,大家也開始放縱,在比賽時羞辱其他隊,半夜溜出去轟趴。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其他追求了,隻想着把籃球打好。毫無疑問,他們的成績很難上大學,以後隻會是底層黑人中的一員,沒錢沒有尊嚴,說不定哪天就悄無聲息的死在街頭。卡特教練強制他們學業成績必須在2.3以上,他們沒達到就停訓,因為他知道如果他們不上大學,可能這幾場籃球賽就是他們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了,他們還那麼年輕!卡特教練受到全社群的人的質疑依舊不改初衷,打算離職時,最後走進籃球場發現孩子們端正地坐在球場學習。那一刻,真的讓人熱淚盈眶。因為,我們知道那群學員擁有了自我實作的需求,想要通過努力離開這個混亂貧窮的地方,并用行動影響周圍的人,告訴他們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卡特教練》

影片最後,肯尼由原來的不知所措到明白了人生的方向,要帶女友一起離開,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卡特教練說他們由男孩成長為了男人。我們很慶幸,最終籃球隊裡5人獲得獎學金,6人上大學,獲得學位。是卡特教練給了他們自我實作的需求:對自我發展、自我價值實作和自我理想實作的需求,這是個人追求能力極限的動力。

Past • Future

《卡特教練》

影片末尾有一句話,讓我感受頗深:“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It is our light, 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用我們中國人的老話就是說:窮不倒志,富不癫狂。當我們處于不利環境中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放棄、自甘堕落,往往讓我們陷入更加不利、更加絕望的處境。就像我們人生的每一步,高中三年的努力拼搏,為了一個好的大學,實作自己吹過的牛逼,但是上了大學以後有些同學忘卻了三年的理想,剩下的隻有熬夜打遊戲、逃課、挂科。畢業之時,剩下的隻是迷茫與焦慮。他們最害怕的不是自己一開始就堕落懶惰,而是明明前途無量,明明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卻親手被自己毀掉的悔恨與痛苦。

人生沒有起跑線,從來不是短跑,是一場與自己的馬拉松。堅持自己的計劃,改變從每一件事情開始,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支撐起自己的世界。

下周預告

下周為大家送上《傳奇的誕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