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影評人巴贊曾提出過經典的長鏡頭理論。在他的理論中,導演不應該為觀衆選擇(對應于蒙太奇),而應該隻展示所有真實的東西(對應于長鏡頭)。1958年,巴贊去世,後悔沒能看到弟子特雷弗的新一波開山之作《四百罷工》。在影片中,特雷弗将巴贊的長鏡頭理論發揮到了極緻。

影片以近一分鐘的長鏡頭開始。在這個長鏡頭中,第一個場景顯示一個男孩躺在桌子上寫字,突然男人瞥了一眼講台上的老師,然後打開桌子,從中拿出一本印有漂亮女人的圖畫書。鏡頭跟着專輯的轉移移動,直到專輯傳給主角安托萬的手,這時鏡頭聚焦在安托萬身上,安托萬畫在相冊上,準備把它傳給前排的學生,結果被老師發現,鏡頭也晃了晃給老師, 并固定下來。在老師的指令下,安托萬走進畫中,把圖畫書交給老師,被老師懲罰到街角的處罰站。錄影機跟着安托萬走到黑闆的角落,安托萬向學生做了個手勢,錄影機晃回老師身邊,老師起身宣布考試還有一分鐘,然後走了下來。在這一點上,長鏡頭已經結束。
與電影史上其他長鏡頭相比,這種長鏡頭不是特别長,但它涉及很多鏡頭運動變化,并且包含了豐富的資訊。當鏡頭随着學生移動以通過相冊時,安托萬鏡頭停留的時間最長,指出了電影的主要任務。此外,隻需一分鐘就講述了一個關于安托萬在學校的小故事。隻是傳遞了這張專輯,安托萬就受到了老師的懲罰。這種情況可能不止一次發生,這解釋了觀衆關于安托萬在學校的狀況,并為安托萬被送入管子的後續情節奠定了基礎。
影片結尾的長鏡頭比開頭的長鏡頭更經典。影片的結尾主要由三個長鏡頭組成,每個鏡頭長約一分鐘,主要内容是安托萬奔跑。在第一個長鏡頭中,安托萬始終是畫面的拍攝對象,隻有安托萬的奔跑聲伴随着畫面。安托萬穿過标志、樹林和農場,但似乎沒有盡頭。第二次射門讓安托萬跑進了一球。在鏡頭開始時,安托萬跑下山坡,然後鏡頭搖晃到海灘和大海,水準而緩慢地移動,最終到達安托萬。最後一個鏡頭是安托萬跑向大海。在鏡頭的最後,不知道該跑到哪裡的安托萬把頭轉向相機,然後相機快速移動,将其固定在安托萬的臉上特寫,電影結束了。
影片結尾的經典長鏡頭組合,瞬間釋放出影片與英雄所積累的情感。然而,向往自由并奔向大海的安托萬卻沒有這樣做,讓觀衆眼花缭亂,無助。通過長鏡頭,特雷弗成功地積累了安托萬對自由的渴望,對自由的希望,最終以安托萬的困惑而告終。這種對比最大化了安托萬的困惑,為觀衆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作為新浪潮的開始,《四百出擊》大量使用長鏡頭,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與蒙太奇相比,長鏡頭手法并沒有處理影片中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客觀地呈現在觀衆面前,讓觀衆感受到影片與生活的親密感。特雷弗在《四百出擊》中的做法,不僅讓電影本身成為經典,也深刻地影響了之後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