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90歲的美國導演伊斯特伍德對電影制作仍然充滿熱情,他的導演《騾子》和《理查德·喬威爾的哀歌》(以下簡稱《哀悼之歌》)也在中國銀幕上首次亮相。《哀悼之歌》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中保安理查德·朱厄爾(以下簡稱朱厄爾)的故事,從發現炸彈到将一名男子從英雄手中拯救出來,再到被媒體、聯邦調查局懷疑是罪犯,最後在律師朋友的幫助下為他開脫罪責。

理查德·喬威爾的哀悼之歌海報
事實上,任何對真實事件作品的改編都可以被認為是再創作。在影片中,導演利用素材的針對性部分來選擇呈現方式和不同的叙事政策,恰恰展現了導演對事件的态度,并進一步傳遞給觀衆。借助這一真實事件,《哀悼之歌》表面上攻擊了美國的媒體和政府,其實是利用平民個體繼續書寫美國主流意識形态的現代社會史詩,從制度關系的虛構表達方面表達了這一隐秘的概念, 程式正義和實質性正義的統一,以及個人主義"美國夢"的實作。
機構關系的富有想象力的表現
自十八世紀民主法治開始以來,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了"政府不值得信賴"的基本認識,啟蒙思想家大衛·休谟甚至提到"将政府中的每個人都視為惡棍是合理的政治公理,盡管這種假設實際上可能是錯誤的。"是以,受這種文化觀念的影響,西方影視作品往往表達對體制的不信任甚至對抗,比如《三塊廣告牌》,災難往往依賴于平民甚至非人性化的英雄,比如《漫威》系列的英雄,而制度的"污名化"往往變得符合美國觀衆的心理期望, 在《哀悼之歌》中,尤其在媒體和FBI作為代表的機構關系中富有想象力的表現。
照片 理查德·朱厄爾的哀悼之歌
朱厄爾在真實的曆史中确實被聯邦調查局懷疑,但電影在細節展示時并沒有被制作成黑白的。在電影《哀悼之歌》中,《亞特蘭大公報》女記者凱西是朱厄爾從英雄到犯罪轉變的直接推動,她通過與聯邦調查局特工的色情交易,朱維爾進入了深淵,但實際上,如此隐秘卻電影叙事起着主導作用,細節無法通過曆史直接獲得, 隻能依靠導演的藝術塑造。對于作為系統代表的媒體和政府來說,這無異于一種"污名化",而"污名化"背後極其滿足觀衆的想象。不僅如此,影片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細節,比如大量媒體記者擠在朱厄爾家門口,讓尤文一家無法進出,凱西偷偷溜進朱厄爾的律師車裡,擷取有價值的資訊,而聯邦特工在調查過程中繼續引誘朱厄爾制造犯罪證據, 等等。
在不改變基本事實的情況下,《哀悼之歌》給觀衆一種錯覺,即政府和媒體通過安排代議制特定人物的行為細節,這恰恰符合現實中的美國主流意識形态,因為他們下意識地認為"政府不值得信賴"。
程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
程式正義,也被稱為"可見正義",是一個價值目标,它通過法律程式本身存在,而不是通過它要産生的結果而存在;換言之,要獲得實質性司法,必須首先體驗程式正義。程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是美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主流意識形态的具體展現。
《哀悼之歌》看似是制度與個體朱厄爾之間的沖突狀态,但實際上兩者都始終遵循自己的程式正義。就該機構的代表而言,媒體記者凱西懷疑朱厄爾是罪犯,并掩蓋了它,不是捏造的,而是來自聯邦特工,他們甚至在收到資訊後也通過媒體釋出過程擷取資訊;在朱厄爾的案件中,他聘請了自己的律師,并在一輪又一輪的誘惑中捍衛了自己的合法權利,甚至為他作為保安人員的經曆開脫了聯邦特工的罪責。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程式正義。
程式正義決定了實質正義,朱厄爾是爆炸案的英雄而不是罪犯,"嫌疑人永不"的邏輯最終讓它完全無罪,當然,這離不開FBI的确認,而媒體對這一結果的認可,将實質性正義帶給更多的人,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看到,程式正義的三方(也是對立面)與實質正義的結果完成了統一,也進一步增強了美國觀衆對美國法律的高度認同,也增強了其意識形态認同感。
個人主義的"美國夢"得以實作
"美國人認為個人主義不是一種弱點,而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性格,代表着創造力、開拓性、侵略性和不屈服于權威的自豪感。是以,個人主義經常給美國人一種自豪感,認為它是美國文明最獨特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托克維爾的《論美國民主》)對個人主義的崇拜是美國主流意識形态中最常見的存在,這種了解滲透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電影。
主人公朱厄爾是一個肥胖、受歡迎、從事低端工作的白人男性:曾做過服務員、道路安全、學校保安、奧運場館保安等,但他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全職警察,這也是他有很多安全經驗的原因。這個夢經常讓他在工作過程中越界(不算執法),比如強行扣留路上别人的車輛,闖入學校的學生宿舍調查酗酒,在奧運場館發現不明包裹時,表現出對"反恐"的普遍态度,等等。評論家們原以為朱厄爾隻是一個普通公民,更加警惕,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但其背後的邏輯是,朱厄爾有一個成為全職警察的夢想,這個夢想經常導緻他要求自己作為警察的意識形态行動,而救贖的英雄是個人主義推廣的幕後推手。
狹義的"美國夢"指的是"隻要個人願意奮鬥,就成功",這與個人主義是互相排斥的,而"美國夢"的實作恰恰是對個人主義的回報。影片結尾,朱厄爾的律師華生走近他,打開大門的鏡頭是,晉升為警的喬威爾完成了自己的"美國夢",這是對以個人主義為代表的美國主流意識形态的緻敬,這并不比這更簡單,沒有美國觀衆會滿意。
無論是制度的"醜陋",法律上程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統一,還是個人主義完成的所謂"美國夢",這些都是美國主流意識形态的外在表現。《哀悼之歌》通過塑造平民英雄,以一種隐蔽的方式完成這種意識形态的投入,然後通過螢幕觀看的方式呈現給觀衆。事實上,大多數好萊塢電影都遵循這種邏輯。(張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