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作者:書香交大

戰地天使|接近護理人員

醫生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在戰争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場景,一個美國士兵倒在地上受傷,第一次撕裂他的心髒和肺部時,他既不喊"媽媽"(母親)也不喊"上帝"(上帝),而是醫生(醫護人員)!"衛生保健工作者扮演什麼角色?"主要任務是什麼?醫生是士兵嗎?戰場上的醫護人員也會殺敵嗎?2016年,著名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了電影《血戰:鋸嶺》,講述了一位傳奇的醫護士兵戴斯蒙德·道斯的故事。今天,讓我們按照電影情節,一起接近戰場上的天使 - 醫務人員。

相關書籍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點選封面直接購買

《通過電影看醫學》

作者:萬輝 彭軍

書号:978-7-313-25063-6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關于它:

本書基于醫學的三大要素,選取20部經典醫學主題電影,從疾病、患者和醫生三個方面介紹電影背後的醫學知識,分析電影所傳遞的醫學人文情懷。

這本書可供電影愛好者用來學習和交流,也可以作為疾病醫學知識的指南。從電影中學習醫學知識,從醫學中感受電影的藝術是有益的。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鑽石道斯)

道斯是一個來自弗吉尼亞州小鎮的年輕人。由于宗教信仰和家庭教育,道斯從小就發誓要"不拿槍,不殺人"。太平洋戰争爆發後,道斯報名參軍,成為一名醫護人員。由于他的特殊信仰,道斯在訓練場上拒絕拿起槍,并被指控"拒絕服兵役"并被送往軍事法庭。幸運的是,道斯得到了前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父親的幫助,在他被無罪釋放後,他被派往沖繩,與數千名戰友一起參加最危險的鋸斷山脊戰役。當戰友們暫時從鋸斷山脊撤退時,道斯獨自一人,趁着黑夜獨自救出了75名受傷的戰友,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護送他們到電鋸山脊下的安全地帶。曾經被羞辱的"懦夫"瞬間成為軍營裡最鼓舞士氣的英雄。最終,美軍發動了第八次攻勢,鼓舞士氣的官兵接管了鋸斷。在信守諾言的同時,道斯幫助部隊赢得了這場至關重要的戰鬥,并成為二戰曆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士兵之一。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杜魯門親自向道斯頒發了一枚勳章)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01 什麼是護理人員?

護理人員,也稱為救護員和衛生工作者,翻譯醫務人員,屍體,醫生,戰鬥醫務人員,受過醫學訓練的士兵,主要負責戰場急救,創傷護理和受傷護送。在和平時期,醫務警衛主要為軍人、軍人家屬和一些平民提供醫療服務,有時在診所和醫院提供急救教育訓練,而在戰争年代,醫務警衛按照30:1的配置(約30名官兵配備醫護人員)與部隊一起旅行。 確定機組的急救護航工作。那麼,醫務人員是我們經常談論的軍醫嗎?就美國軍隊衛生系統而言,醫務警衛不等于軍醫,醫護兵是"士兵",是士兵,軍醫是"軍官",是軍官,兩種不同的身份類别。在電影中,道斯被稱為"士兵多斯",他作為士兵的身份被揭示出來。在電影中,道斯在入伍前是一家國防工廠的正式勞工,他對醫學感興趣,但從未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除了自學的解剖學手冊)。入伍後,道斯先是通過各種軍事訓練,然後因為太平洋戰争的緊急情況,經過簡單的醫療訓練後直接走向戰場。結果,道斯的訓練經驗證明,他是一名通用的醫務警衛,而不是受過大學教育的軍醫,他的主要任務是戰場急救和受傷的護送人員。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圖檔:道斯,入伍前接受過訓練)

02 醫護人員是什麼樣的?

對許多人來說,醫護人員的形象有點陌生。如果我們以卡通的形式描繪一個醫護人員的肖像,我們通常需要以下三個元素:

一個是"N"字雙蛇杖标志。雙蛇杖源自希臘赫爾墨斯神話,是一種金色手杖,頂部有雙蛇纏繞,頂部有一對翅膀。雙蛇杖,又稱"商務手杖",原本是财富的象征。1912年,美國陸軍醫學部率先将其作為自己的标志,此後雙蛇杖逐漸成為許多醫療機構的标志。為了區分不同類型的部隊,美軍在雙蛇杖上加了不同的字母,以代表不同類型的軍事人員。例如,"D"代表牙醫,"S"代表專科醫生,"V"代表獸醫,如果士兵戴着帶有字母"N"的雙蛇杖标志,則是護理人員。

第二個是紅十字标志。與大多數國家的醫務人員一樣,除了左臂上的紅十字臂章(伊斯蘭國佩戴紅新月袖标)外,頭盔正面和側面都有一個圓形的白底紅十字标志。佩戴紅十字标志的含義是區分醫務人員和其他戰鬥人員,并保護他們在救援過程中不被擊中。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些國家并沒有完全遵守上述協定,甚至專門針對醫務人員進行戰鬥。例如,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狙擊手對美軍有一個主要的把戲,瞄準紅十字旗開火。因為殺死一名醫護人員,無異于間接殺死更多受傷的士兵。這種做法導緻許多醫務人員停止佩戴任何可識别的标志。在影片中,道斯的戰友們憤怒地責罵日軍不遵守國際慣例,挑出醫護人員開槍,甚至在有獎品後還打了中醫衛兵,提醒他:"摘掉身上所有的紅十字印,否認白色區域是靶心!"這是道斯匆忙摘下頭盔和臂章的一個很好的證據。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圖檔:戴紅十字标志的道斯)

第三個是兩個救援套件和兩個水壺。醫護人員的工具包裡有急救物品,如繃帶、嗎啡注射劑、碘、磺胺類粉末、止血繃帶和血漿,而水壺中的水則用于為受傷者補充水分或沖洗重要器官。在影片中,一個受傷的男人誤以為自己的眼睛被吹瞎了,被道斯狠狠地揍了一頓,沒想到洗完後,他又能看到光明了!原來,傷員的眼睛裡隻是沾滿了鮮血和污垢!可以看出,即使隻是一個小水壺,戰場也能起到靈丹妙藥般的效果!影片預告片中的這個情節也從道斯本人那裡得到了确認,談起自己用水"治病"了眼睛受傷的故事,白發蒼蒼的道斯興奮得像個孩子一樣手腳舞。

03 醫護人員的任務是什麼?

醫護人員的首要任務是戰場急救,包括傷兵的分揀、現場救治和後方護航。雖然他們的工作似乎沒有技術含量,自己的形象也不像手術台上的軍醫那樣優雅,但在與死亡的鬥争中,醫護人員是官兵眼中的天使。

1. 關于傷兵的分揀

影片以殘酷的戰争場面開始:火藥和燃燒武器數量衆多,到處都是爆炸性傷口、燒傷和多處複合傷口。面對所有的死傷,醫護人員隻有3人,此時如何有序地進行救援?答案是"傷害分類",并根據不同的傷害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目前國際公認的傷害分類原則是START分類法(簡單分類和快速治療)。雖然該原則是在1983年确立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類似的分類原則,即優先考慮在大規模傷亡中花費最少時間和資源但生存機會最大的重傷人員的治療。傷害分類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部隊戰鬥力的實力,但實施起來并不容易,有時甚至與人性相沖突。在影片中,道斯不忍心放棄一個腿被炸斷的士兵,把他放下來治療,隊友們責怪他沒有處理分類原則,道斯堅持要把傷員送回野戰醫院,為此兩人發生了激烈的争吵。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圖檔:道斯,正在分揀受傷的士兵)

2. 關于現場治療

在找到傷員後,醫護人員首先檢查他的生命體征,例如叫他的名字以檢視他是否清醒,引導呼吸以確定氣道保持開放,将手放在傷員左胸區域或用雙指觸摸頸部動脈以确定是否有心跳。如果傷者的生命體征相對穩定,醫護人員會迅速檢查傷員,并采取簡單的急救治療,包括注射嗎啡止痛藥、清洗傷口、灑上磺胺類粉末、包紮止血等,最後安排擔架兵被擡回去。如果四肢受傷,特别是下肢等出血部位,醫護人員會用出血帶将傷口上方的血管收緊,避免失血過多導緻休克。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上急救的過程和藥物,最着名的是嗎啡和血漿。

每當道斯治療一個重傷的人時,他都會拿出一種藥物,比如小牙膏嗎啡,一種從鴉片中高度鎮痛的化學物質。嗎啡制劑是雙頭針,管子密封,當用來按針破口時,可以注射在皮膚下,幾秒鐘後嗎啡的藥物作用,傷者的疼痛可以迅速緩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嗎啡的成瘾性,醫務人員會在傷員的衣領上注射嗎啡空瓶,讓其他醫護人員知道已經用過的嗎啡劑量,以避免藥物過量。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圖檔:道斯,他正在為他的戰友注射嗎啡)

除了嗎啡,血漿是道斯包裡的另一把法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有1600萬人參戰,最終死亡人數接近40萬,其中近30萬人死于戰鬥。令人驚訝的是,沒有在地面上喪生的士兵的存活率遠遠超過預期。據統計,每100人受傷,就有96名士兵幸存下來。是什麼拯救了這些士兵的生命?1943年6月,陸軍外科醫生諾曼·柯克(Norman Kirk)少将在向國會醫學衆議院發表的演講中宣布:"血漿挽救了無數傷員的生命,如果不是血漿及時控制出血和休克,其中許多人在治療前就會死亡。"這就是為什麼等離子體被稱為'最重要的救生員'。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一名士兵受了重傷,頭部、胸部出血,意識有些冷漠,道斯迅速掏出一瓶淡黃色的液體給他打點滴,這種液體就是血漿。嚴重受傷後,人體失血過多,血壓迅速下降,易誘發休克、彌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嚴重并發症。此時最重要的急救是穩定血壓,預防休克。由于戰争條件的限制,戰場輸血非常困難。血漿是血細胞以外的血液成分,含有大量的水和蛋白質、脂質、無機鹽、糖和氨基酸,具有維持血管壓力和保證内部環境穩定的作用。1939年,美國"血庫之父"查爾斯·德魯(Charles Drew)發現血漿可以代替全血治療休克、嚴重燒傷、低蛋白血症,此後血漿逐漸成為戰場上搶救重傷員的救命武器。更何況,由于新型血漿難以儲存和運輸,德魯發明了凍幹等離子體儲存方法,幹等離子體無需冷藏即可長期儲存,且便于長途運輸,戰場急救醫務人員隻需加水即可重建血漿液體。

3. 關于後方護航

雖然醫護人員在戰場上采取了各種急救措施,但并非一切,還需要確定傷員盡快到達安全區域,繼續接受後續治療。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急救條件下,越早進行系統治療,對傷員的預後就越好。是以,為了快速移動傷員,醫務人員通常負責現場排程或維修醫療車輛,以便所有傷員都能快速安全地撤離。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的隊友們正在撤離,而道斯獨自一人的原因之一。因為傷員的撤離已經是醫護人員的責任。但道斯面對的不是普通的轉移,而是昔日敵人不停地射擊,在90度懸崖之後的艱難轉移。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道斯設法運送了75名傷員,是以難怪他的戰友們把他看作神一樣的存在。事實上,無論是在野戰醫院還是在急救部門,官兵對醫務人員都比較尊重和信任。如果遇到像道斯這樣的戰友,崇拜和信任的指數會翻倍,難怪總司令在釋出第八次進攻的指令後,所有的官兵都要等道斯為他們祈禱,才對鋸嶺發動猛烈的攻擊。在他們心中,現在的道斯早已蛻變為天使的象征,堪比"精神護身符"!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圖檔:道斯獨自一人在戰場上用繩索運送受傷的士兵)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結束

從《血戰鋼鋸嶺》說起:走近戰場天使醫護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