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蚊子的魚,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食蚊魚原産于美國和墨西哥的溝渠和溪流,主要以蚊子幼蟲為食,在北美是衆所周知的"滅蚊"。
自1905年以來,各國引進食蚊魚,主要是為了防止蚊子和瘧疾的傳播。中國引進食蚊魚可追溯到1927年,但在随後的幾十年裡,食蚊魚逐漸在長江以南的内陸水域站穩了腳跟,創造了大量的種群,對中國本土物種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食蚊魚(名稱:Gambusia affinis)
如今,食蚊魚已成為世界"通緝"對象,除南極洲外,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都有食蚊魚的分布。由于造成的生态破壞,食蚊魚類也被列入世界上100個最具威脅性的外來入侵物種之列。
<h1>食蚊魚:是"控蚊",也是"生态殺手"</h1>
當吃蚊子的魚被引入土耳其時,當地研究人員專門研究了吃蚊子的魚。結果表明,蚊子幼蟲占成年食蚊魚腸道的32.8%,而幼小食蚊魚的比例高達64.8%,表明蚊子幼蟲确實占食蚊魚營養結構的很大一部分。
蚊子幼蟲
另一項研究表明,一條體重1.1克的食蚊魚在23攝氏度的水溫下,一天可以吃掉438隻蚊子幼蟲,比吃蚊子的魚本身重1.6克。這些研究表明,食蚊魚确實是名副其實的"殺蚊專家"。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另一種吃蚊子的魚是"生态殺手",引發了不小物種的全球生存危機。
在南加州,食蚊魚被引入溪流,當地的幼蟲迅速消失,在不引入食蚊魚的溪流中,它們的幼蟲和成蟲生活得很好。生态學家更擔心的是,太平洋樹蛙也受到食蚊魚的影響,其鼻涕蟲在食蚊魚胃中出現的頻率高出約65%。
食蚊魚正在擴大其在美國的分布
在澳洲,綠金腹蛙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稀有青蛙,但在引入食蚊魚後,綠金腹蛙的成年種群數量明顯減少,物種瀕臨滅絕。在西班牙的伊比利亞半島,野生的兩齒鯉種群也受到了食蚊魚的影響——食蚊魚在半島"定居"後成功"上位",瘋狂喂食齒魚卵,導緻漁業産量和經濟效益顯著下降。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這些都是盲目引進食蚊魚的"生态票",也是赤裸裸的教訓。
<h1>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吃蚊子的小魚會泛濫全球?</h1>
為了降低蚊媒疾病的風險,引進了食蚊魚,一些地區被引入為觀賞魚。雖然起點不錯,但食蚊魚強大的繁殖能力使物種越來越不受控制,情況完全偏離了原來的想法。
雌性和雄性食蚊魚的大小比較:雌性個體明顯大于雄性
食蚊魚可以傳播到世界各地,與其特殊的繁殖方式和強大的繁殖能力有很大關系。
與普通的淡水魚不同,吃蚊子的魚以受精卵的形式繁殖,這些卵在雌性體内孵化并發育成幼魚。通過成功避免了孵化死亡的風險,食蚊魚後代的存活率遠高于普通食蛋魚,這對大多數本土魚類來說也是"遙不可及的"。
食蚊魚的發育圖:上圖中的過程是在雌魚身上完成的
食蚊魚出生後,最多隻需要50天的發育時間即可達到性成熟,如果水溫條件合适,那麼至少30天内就可以開始繁衍後代——食蚊魚這種發育速度,比羅非魚誇張得多,幾乎是後者的三倍。
在野外,食蚊魚一般壽命不超過2年,但繁殖期特别長。在廣東、海南等地,從4月初到11月底食蚊魚都可以正常繁殖,一整年有240多天的繁殖時間。在夏威夷等熱帶地區,由于有水,吃蚊子的魚也可以全年繁殖。
成魚和幼蟲食魚
不僅如此,每個成熟的雌性都可以多次繁殖,使其成為強大的"生育機器"。在春季繁殖種群中,雌魚一般可以生産3~5批魚,每條幼魚有10條以上的尾巴,而這些魚在秋季就能成熟并加入新一輪的"繁殖大軍"。
<h1>食蚊魚入侵中國,雲南成為"重災區"?</h1>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食蚊魚被引入雲南的天然水域,現在分布在威池,星雲湖和大麗溪湖。由于性情兇猛,繁殖力強,食蚊魚很快與當地的中國鲱魚在生态上競争,導緻雲南野生囊腫數量急劇下降。
Arseckery(又名日本稻田)
中國綠草是雲南的本土物種,引進食蚊魚後,原生綠鲱魚的生存空間被一步一步壓縮,最終局限于一些分散的小栖息地,一些地區的綠草甚至被完全淘汰。
據雲南一些老漁民介紹,1973年左右,瀾滄江的魚塘經常能看到遊動的綠草,當時數量還是很大的。但到了1986年,外來物種食蚊魚很快被水體捕獲,綠色的格拉斯商店"殺了",目前景洪地區的野生綠色格拉斯商店已經基本滅絕。
人工放養是食蚊魚在野外被淹沒的"觸發因素"
2014年10月,廣州市發起滅蚊運動,在白雲區公園内,從業人員将1000多條食蚊魚帶入池塘滅蚊。
除雲南外,珠江流域的羅非魚也受到食蚊魚類的影響。在國内,羅非魚也是一種衆所周知的外來物種,已發展成為重要的繁殖種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野生食蚊魚和羅非魚經常一起出現,這兩種外來物種必然會激烈競争。
珠江流域野生羅非魚
令人驚訝的是,吃蚊子的魚很可能是潛在的羅非魚殺手。2011年,研究人員研究了珠江流域的食蚊魚,意外地在一條2.4厘米長的雌性食蚊魚的消化道中發現了三條羅非魚,其長度從5.6毫米到6.6毫米不等。
如上圖所示,羅非魚親魚會在嘴裡孵化卵,這是吃蚊子的魚沒有機會的時期。但是在孵化後,魚需要獨立于其母親吃浮遊生物,此時魚可能會被吃蚊子的魚吃掉。
這一發現引起了國内專家的擔憂,即如果羅非魚是食蚊魚類的目标,那麼珠江流域的四人魚、土魚、粵鲱魚和七線蛞蝓等本土物種也可能會面臨類似的困境。
不可否認,食蚊魚已成為珠江三角洲RiverNet地區最常見的外來物種之一(羅非魚也很常見),而本地魚類種群正在減少。珠江的水溫條件非常适合食蚊魚的生長繁殖,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發展成巨大的生态危害。
上圖顯示了中國南方8條主要河流的外來物種分布情況,珠江流域的情況并不樂觀。
<h1>總結</h1>
食蚊魚類具有很強的适應性和繁殖力,在美國、澳洲和歐洲國家都造成了嚴重的生态危機。在中國,一些本土魚類的滅絕也成為不可挽回的"物種"。
直到1990年代之後,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吃蚊子入侵的嚴重性。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食蚊魚會因人為釋放、自然洄遊等因素而繼續蔓延。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好的做法是提高生态保護意識,避免盲目釋放 - 最便宜,最有效的。
食蚊魚, 物種入侵, 羅非魚, #保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