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些魚朋友會把孔雀魚的雌魚、鲱魚和食蚊子魚混為一談,誤以為它們是食蚊魚,這三條魚都見過、飼養過,它們比較容易區分,這裡就不做介紹,鲱魚和孔雀魚在上一篇文章中都有詳細介紹。文章比較長,花更多的時間收集資訊,完成編輯,閱讀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内容豐富,值得一讀哦!(文章中的字數約為4000)

吃蚊子的魚
食蚊魚,又稱柳條魚,卵生小鲭魚。它是一種原産于墨西哥和美國的小魚,由于其對捕食蚊子幼蟲的巨大貢獻,通過對食蚊魚消化道内容物的分析,國外的大量研究證明了其對蚊子的防治作用。是以,在1905年,它被許多地區的人類引入,以控制蚊子種群和瘧疾的傳播(Green M F,1977)。然而,由于其強大的生物性、兇猛的氣質和強大的繁殖力,食蚊魚類現在成為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入侵物種,對入侵生态系統構成巨大威脅,甚至導緻一些與它們生态位置相似的魚類瀕臨滅絕,已成為世界上100種最有害的入侵物種之一(Lowetal, 食蚊魚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于2000年公布的世界100種最受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食蚊魚對>h1級"pgc-h-right-arrow"的生态有多有害?</h1>
入侵魚類一般可以通過物種間競争、捕食和破壞活水環境等一系列物種間關系影響當地水生生态系統,危及一些當地本土魚類,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危害。食蚊魚類在廣泛引入世人世,雖然對滅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生态影響對入侵的生态影響遠大于人們的預期。
綠鲱魚
食蚊魚類兇猛,捕食能力強,喜歡吃動物,這将改變當地水生生态中原有的群落結構,進而威脅到一些以這些為食的水生生物,特别是無脊椎動物。食蚊魚具有高度的攻擊性,對入侵地區生态位置相似的魚類構成巨大威脅,例如食蚊魚的入侵,大大減少了雲南當地的中國綠鲱魚種群(Yang Junxing和Chen Yinrui,1995)。對于一些大小不一的魚類來說,食蚊魚雖然在入侵成功後不會對成年魚構成威脅,但可以捕獵它們的卵和魚苗,大大減少了土著魚類的數量,甚至導緻一些本土魚類滅絕。
<食蚊魚>h1級"pgc-h-right-arrow"的生物學特性</h1>
食蚊魚場介紹圖
食蚊魚原産于中美洲和北美的河流和湖泊,是一種小型溫水魚。體積小,一般尺寸為1~5cm,很少能長到6cm。食蚊魚的生存溫度範圍很廣,生存水溫為1°C~40°C,适合25°C~30°C的溫度,其繁殖活動的最低溫度要求在20°C左右(Pyke,2005)。
食蚊魚遊動能力弱,常生活在淺水靜态或慢流區,對低溶氧耐受性強。一般來說,當水中富含溶解氧時,食蚊魚可以直接從水體獲得氧氣,當氧氣水準較低時,食蚊魚可以直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Odom-Caldwell,1955;劉易斯, 1970;Sjiogren,1972)。食蚊魚的上嘴和頭部的後部平坦,背部有一條直線,進而便于其直接利用水面上方的空氣。食蚊魚原産于中美洲和北美的河流和湖泊,是次生淡水魚,對鹽度具有很強的耐受性。
搖晃蚊子幼蟲
食蚊魚是雜食性的,食物種類繁多,包括藻類、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類動物、水生昆蟲、幼蟲(水生)或成蟲(偶爾從水面上掉下來吃蚊子)魚)()、連結動物(如水獺)、其他大型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卵或幼蟲、魚類(小魚個體、大魚的卵或幼蟲)、 兩栖動物(卵或幼蟲)(Arthington,1989;Arthington&Marshall,1999;Garcia-Berthou,1999)。食蚊魚的攝食活動主要發生在早晨和黃昏2個時間段。同樣,食蚊魚的空間生态需求也更加廣泛,一旦基本環境因素得到滿足,其分布不受地形等水文特征的限制。
<食蚊魚>h1級"pgc-h-right-arrow"的繁殖特性</h1>
外來物種的繁殖特性在入侵土地上形成其群體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以,成功的外來入侵物種往往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迅速産生大量的後代。食蚊魚能成功入侵世界,其超強繁殖能力無疑是其重要機制之一。
食蚊魚的繁殖季節很長,從仲春到中秋持續半年,夏季是繁殖的高峰期(Pyke,2005年)。不同地區食蚊魚的繁殖時間存在一定差異,主要是水溫和光周期的變化造成的。研究發現,水溫16°C是食蚊魚繁殖活動的最低要求,一旦水溫達到這個門檻值或更高,食蚊魚就可以排精和受精卵。其次,食蚊魚的第一性成熟年齡為0年,即孵化後可繁殖的年份。受孕後,卵可以在2至3周後孵化,而孵化後的幼蟲隻需1至2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
吃蚊子的雌性在出生前可以看到可見的黑色胎兒斑點(圖檔來自360百科全書)
食蚊魚在卵上出生,受孕後的雌性在幼蟲産生之前不會重新受孕,但幼蟲在産生後可以重新受孕。食蚊魚總共需要3到4周才能産生一窩幼蟲(Tumer,1937年),并且由于它們的全年繁殖時間長達六個月,理論上,食蚊魚的成熟雌性雌性可以在1983年的繁殖季節産生多達9個巢穴Milton-Arthington。食蚊魚每個巢産生一系列幼蟲,通常産生5至100條尾巴,至少隻有一條尾巴,最多375條尾巴(Galletal,1980年;趨勢, 1982;布朗-彼得森-彼得森1990)。
食蚊魚還具有其他繁殖特性,以確定快速進入繁殖狀态,并充分利用繁殖季節的資源和環境條件。首先,雌性個體的輸卵管可以儲存精子并保持精子活躍數月,即使在非繁殖季節也是如此,進而使用單次交配來生産鼠海豚魚(Krum-Holz,1948;海恩斯,1993)。其次,在非繁殖季節,由雄性個體形成但未出口的成熟精子可以儲存在精子巢中;
雄性屁股鳍進化媒人(圖檔來自360百科全書)
目前有兩種食蚊魚在全世界循環和分布,産地相同,分類相似,形态和生物學特征非常相似,過去曾被視為單一物種;
<h1級"pgc-h-right-arrow"的>生物入侵</h1>
生物入侵導緻全球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社會經濟損失嚴重,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與動植物栖息地的喪失和全球變化一起成為目前全球環境的三大問題,嚴重程度排名第二,但在不久的将來可能會上升到第一位。生物入侵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但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中國也不例外。
<h1級"pgc-h-right-arrow"的>如何在全球範圍内入侵食蚊魚類?</h1>
食蚊魚類呈現出全球分布格局,主要由于人工種類繁多。人工意引入也是生物入侵的三種主要方式之一(自然入侵、人工有意引入、人工和無意引入)。自20世紀初以來,當人們認識到食蚊魚具有吃蚊子幼蟲的習慣時,該物種已被大量引入世界各地,以控制蚊子滋生和瘧疾(以蚊子為中間宿主)。根據檢查,大量介紹的開始大約是1905年(Seale,1917;派克,2005)。中國也不例外,分别于1911年和1924年故意将食蚊魚引入台灣和中國大陸(李振宇,2002年)。此外,在20世紀中後期,中國雲南省的許多高原湖泊被大量引入,以增加漁業産量,而食蚊魚對這些高原湖泊的入侵是人為和無意引入的結果(Yang Junxing和Chen Yinrui,1995)。
許多研究表明,成功的外來入侵物種往往具有廣泛的生态特征和對各種環境因素的廣泛适應(Hertling-Lubke,2000年),對環境具有很強的生态耐受性,進而使外來物種能夠在特定環境中獲得相對于本地物種的競争優勢并成功入侵。
<<h1級"pgc-h-arrow-right">食蚊魚對當地本土魚類有什麼影響?</h1>
外來入侵物種可以通過一系列種間關系(如競争、捕食、寄生和化學意義等)導緻本地入侵物種的瀕危或滅絕,進而嚴重降低了入侵土地上物種的多樣性。在當地,如果進入的外來入侵物種數量超過本地滅絕物種的數量,則外來入侵物種可能導緻該區域物種多樣性的增加;
食蚊魚對浮遊生物覓食具有明顯的選擇性,一般更喜歡以體型較大、運動性較強的個體為食,進而改變了水生群落的原始結構和動力。
淺水區食蚊魚
食蚊魚會對入侵的本地魚類構成什麼威脅?
(1)大量食蚊魚類種群導緻入侵地點可用資源減少,進而減少了一些當地雜食性魚類的數量。(與食蚊魚相似的生态位,如中國的砷化(李振宇和闫2002)
(2)食蚊魚由于體型小,無法直接捕食較大的本土魚類,但可以直接捕食這些本土魚類的卵或魚苗,進而阻礙了這些本土魚類種群的正常維持,導緻這些物種瀕臨滅絕甚至滅絕。例如,墨西哥的一種本土瀕危物種(邁爾斯,1965年;舍恩赫爾, 1981;梅菲,1985)。由于食蚊魚的競争效應,對卵和幼魚的捕食效應,或兩者的綜合作用,種群規模和生物量明顯下降,而其種群的增長率也明顯下降。
(3)食蚊魚具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能攻擊較大的魚,咬它們的鱗片、鳍或其他部位。一方面,它通過這種攻擊性行為獲得了更多的資源,例如食蚊魚不僅直接捕食紐西蘭土著黑泥魚的卵和幼苗,而且還通過攻擊成年魚獲得相對于土著魚的競争優勢,進而獲得相對于土著魚類的競争優勢;另一方面,它通過攻擊成魚來獲得相對于土著魚類的競争優勢;Michael's(2003)等研究發現,由于食蚊魚的喂養和攻擊的結合,土著雅羅魚的數量顯着下降(約三分之一),但這種減少與個體受到攻擊後鱗屑喪失之間的聯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由此可見,食蚊魚是多麼具有攻擊性,如此大的魚是難以逃脫的攻擊。
為了繁殖而逆流而上來的雅羅魚
(4)食蚊魚造成的捕食風險不僅直接導緻本地魚類的瀕危和滅絕,而且還可能導緻某些本地魚類栖息地選擇的變化(Gilliam-Fraser,1987年)。
除了食蚊魚類對當地本土生物的影響外,它還可能對當地水質産生重大影響。食蚊魚類通過抑制和排斥入侵地區的本地物種,改變了當地食物鍊或食物網,并通過上下效應進一步破壞和影響了當地的水環境和生态系統的原始結構和功能。食蚊魚以浮遊植物(各種藻類)為食的類蟲膠。随着食蚊魚成功入侵新生境,食蚊魚的入侵性浮遊動物數量顯著減少,導緻水體中浮遊植物大量增加,進一步導緻水體逐漸呈現綠色,水體透明度下降,黃昏水溫升高等水質下降現象(Hurlbertrtal, 1972;斯特拉塔爾,1984年)。
<> h1類"pgc-h-right-arrow"的結論</h1>
食蚊魚類已成為全球分布的外來入侵物種,其成功的入侵機制主要展現在非常強的生态耐受性和非常高的繁殖投入上。作為魚類愛好者還是要注意引入、釋放等會影響當地生态環境的行為,也許是我們的疏忽行為,導緻當地生态環境經過數年破壞。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外來物種,如巴西海龜、食蚊魚和其他适應性很強的物種,不要釋放到野外環境中。
外星入侵海龜 - 巴西海龜
關注我,了解有關魚類,海龜等的更多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