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發産品或是模式創新,适度性有時比滿足需求更關鍵。高品質和高成本的平衡,市場競争的嚴酷程度和需求的接受能力,都在考驗适度

研發産品或是模式創新,适度性有時比滿足需求更關鍵。高品質和高成本的平衡,市場競争的嚴酷程度和需求的接受能力,都在考驗适度與否的問題。新消費品牌售價高于傳統品牌,有的是創造了新品類,也有的是營銷成本太高,導緻商品價格高于商品價值。在後續競争中,如果無法擷取預期的市占率,就得不到資本支援,品牌生命周期就結束了,這是品質和成本無法平衡。

實體店重塑差異化品類結構,是為了擺脫無意義的同質化競争,由于新增商品缺少品牌力和信任度,有些大衆熟品删減得找不到了,過度調整反而讓顧客買不到所需,這也是經營動作過大的問題,結果是不僅沒有達到調整的目的,還可能失去老顧客。與新消費品牌最終傷害了顧客一樣,兩者也讓自身處于危機中。

目前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模式,其實表面上都很簡單,但其實做得很極緻。比如倉儲會員店Costco的sku隻有4000個,寬類窄品使得單品都能創造極緻成本效益。本質上,Costco商品的高品質不見得是高成本,這是因為其名額管控和精細化營運十分強大,高品質能創造價值,合理的成本能獲得利潤。事實上,名額管控和精細化營運是因,模式成功和高成本效益是果。

新品牌沒有Costco的能力,為了獲得好結果,在沒有成功原因和能力的情況下,在産品研發、營銷方式和顧客擷取的各個層面,都投入了較多成本,這些成本最終轉嫁給了顧客,而且很多産品并不具有高品質。

對顧客而言,凡勃侖效應仍然有效,但接受低品質的産品,就真的是智商稅了。相較于有些新品牌的高價低質,應該考慮的是,在營銷過度和需求未成的時候,如何将産品定位準确,怎樣适度滿足需求,既不過于超前,又不會上市即落伍。

有一些因素幹擾着适度性,比如資本會推動市占率快速提高,競争會讓營銷投入越來越多等。不過新品牌的産品力并沒有多少提高,這就出現了前述的價格高于價值,而産品本身的價值也許沒有想得那麼大。

顧客需求以這種錯誤的營運方式去滿足,最終會以産品力不足走向失敗。可見适度性的本質,其實不是簡單地對顧客需求、高成本和高品質之間的梳理,而是用成熟和适用的産品邏輯、品牌營銷和營運方法,建構一套長期的可持續的模式,以此保證少出錯。

社群團購、無人零售和前置倉等新零售模式,它們的衰退大多是沒有适度性,資本過度、補貼過度和競争過度貫穿始終;實體店為了降本增效,裁撤了影響服務的部門,幹擾到顧客複購;持續不斷的營銷不見效,活動突然停止顧客也消失了;新品上架定價錯誤,影響了顧客選擇和認知;差異化商品引進比率太高,顧客買不到常用品了。這些都是沒有掌握好适度性。

總之,要把握好适度性,首先要遵循規律找出本質的東西,比如顧客需求可以培養,但不會被催生,産品能否滿足需求,要通過驗證獲得結果。其次是定位清晰後,營銷是轉化和放大,但改變不了商品價值,商品力和服務力是經營顧客的基礎,要以經營顧客為前提,兩個力要跟上。三是高投入不見得有高回報,少一點賭性,多一些長期主義思維和行動力。

最後是要完善系統能力,産品和價格以及推廣和管道,營銷4P能力還是不能少的。供應鍊和精細化營運能力也是核心競争力,還有自有品牌開發的體系建設,它們都需要連接配接起來,建構成型的營運系統。做好系統能力,不僅是為了提高成功機率,也是避免總想用一個點撬動其他點,這樣下去适度性永遠做不到,而且目前的零售趨勢也撬不動了。#靈獸山商業筆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55周年新譯本) 限量收藏編碼+學習禮包

研發産品或是模式創新,适度性有時比滿足需求更關鍵。高品質和高成本的平衡,市場競争的嚴酷程度和需求的接受能力,都在考驗适度
研發産品或是模式創新,适度性有時比滿足需求更關鍵。高品質和高成本的平衡,市場競争的嚴酷程度和需求的接受能力,都在考驗适度
研發産品或是模式創新,适度性有時比滿足需求更關鍵。高品質和高成本的平衡,市場競争的嚴酷程度和需求的接受能力,都在考驗适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