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产品或是模式创新,适度性有时比满足需求更关键。高品质和高成本的平衡,市场竞争的严酷程度和需求的接受能力,都在考验适度与否的问题。新消费品牌售价高于传统品牌,有的是创造了新品类,也有的是营销成本太高,导致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在后续竞争中,如果无法获取预期的市占率,就得不到资本支持,品牌生命周期就结束了,这是品质和成本无法平衡。
实体店重塑差异化品类结构,是为了摆脱无意义的同质化竞争,由于新增商品缺少品牌力和信任度,有些大众熟品删减得找不到了,过度调整反而让顾客买不到所需,这也是经营动作过大的问题,结果是不仅没有达到调整的目的,还可能失去老顾客。与新消费品牌最终伤害了顾客一样,两者也让自身处于危机中。
当前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其实表面上都很简单,但其实做得很极致。比如仓储会员店Costco的sku只有4000个,宽类窄品使得单品都能创造极致性价比。本质上,Costco商品的高品质不见得是高成本,这是因为其指标管控和精细化运营十分强大,高品质能创造价值,合理的成本能获得利润。事实上,指标管控和精细化运营是因,模式成功和高性价比是果。
新品牌没有Costco的能力,为了获得好结果,在没有成功原因和能力的情况下,在产品研发、营销方式和顾客获取的各个层面,都投入了较多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转嫁给了顾客,而且很多产品并不具有高品质。
对顾客而言,凡勃仑效应仍然有效,但接受低品质的产品,就真的是智商税了。相较于有些新品牌的高价低质,应该考虑的是,在营销过度和需求未成的时候,如何将产品定位准确,怎样适度满足需求,既不过于超前,又不会上市即落伍。
有一些因素干扰着适度性,比如资本会推动市占率快速提高,竞争会让营销投入越来越多等。不过新品牌的产品力并没有多少提高,这就出现了前述的价格高于价值,而产品本身的价值也许没有想得那么大。
顾客需求以这种错误的运营方式去满足,最终会以产品力不足走向失败。可见适度性的本质,其实不是简单地对顾客需求、高成本和高品质之间的梳理,而是用成熟和适用的产品逻辑、品牌营销和运营方法,构建一套长期的可持续的模式,以此保证少出错。
社区团购、无人零售和前置仓等新零售模式,它们的衰退大多是没有适度性,资本过度、补贴过度和竞争过度贯穿始终;实体店为了降本增效,裁撤了影响服务的部门,干扰到顾客复购;持续不断的营销不见效,活动突然停止顾客也消失了;新品上架定价错误,影响了顾客选择和认知;差异化商品引进比率太高,顾客买不到常用品了。这些都是没有掌握好适度性。
总之,要把握好适度性,首先要遵循规律找出本质的东西,比如顾客需求可以培养,但不会被催生,产品能否满足需求,要通过验证获得结果。其次是定位清晰后,营销是转化和放大,但改变不了商品价值,商品力和服务力是经营顾客的基础,要以经营顾客为前提,两个力要跟上。三是高投入不见得有高回报,少一点赌性,多一些长期主义思维和行动力。
最后是要完善系统能力,产品和价格以及推广和渠道,营销4P能力还是不能少的。供应链和精细化运营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还有自有品牌开发的体系建设,它们都需要连接起来,构建成型的运营系统。做好系统能力,不仅是为了提高成功概率,也是避免总想用一个点撬动其他点,这样下去适度性永远做不到,而且当前的零售趋势也撬不动了。#灵兽山商业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55周年新译本) 限量收藏编码+学习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