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的依戀對佛教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佛教已經失去了一些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佛教和科學被提升到同一水準,佛教成為科學佛教,那麼從長遠來看,一定是佛教失敗了。
佛教徒,以及許多對佛教有好品味的人,可能在書本或網上看過這兩段經文,據說是出自愛因斯坦之口:
(1)"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不僅不與科學相悖,而且每一個新的科學發現都可以證明她的觀點,那就是佛教。"或者"如果說任何宗教可以與現代科學共存,那就是佛教。"
(2)"未來的宗教将是一個宇宙宗教。它将是一個超越上帝人格的宗教,遠離所有的教條和神學。這種自然和靈性的宗教寬容,作為一種有意義的統一體,必須基于宗教的事物概念,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自然的,實踐和經驗。佛教符合這一特點。"
例如,索達吉布在《佛教山達基》中多次引用這些話,而引用其他書籍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蘇打寺坎布,其實隻有中學文化
據說這些詞包含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人性方面》(有時是愛因斯坦的收藏)中,但從未标記過确切的頁碼。事實上,愛因斯坦從未說過這樣的話,在書中也根本看不到。書中唯一與佛教相關的是第70頁的文字:"在我看來,佛陀、摩西和耶稣等人物對人類的恩典高于探索和創造心靈的所有成就。"顯然,這與聲稱佛教最能支援科學無關。
說到佛教和科學,很少有人認真考慮"佛教"、"科學"甚至"和"是什麼意思。「科學」的含義往往含糊不清:有時是指冷靜而理性的研究方法(佛陀在其中學到了關於內在和外在世界的深層真理),有時是指特定的理論,如機械理論、進化論、相對論、大爆炸(這些理論的前身可以在佛教教義中看到),有時是指特定的技術,如顯微鏡, 望遠鏡,光譜儀(用于在這些工具的幫助下發現佛陀不知道的東西),有時用于操縱物質(如果不是與佛陀的慈悲相結合)。将對人類産生可怕的後果)。佛教的真理通常被認為是永恒的,佛陀在他的意識中已經了解了現實,從那時起就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可以超越它。從這個觀點來看,過去2500年發展出來的所有佛教教義和實踐,都是為了揭示佛陀意識的內容。
不管他們如何看待佛教和科學,談論佛教和科學的人傾向于認為佛教和科學之間存在某種相容性。這種相容性是廣泛的,有些人認為佛教的基本教義與科學發現并不沖突,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佛陀預言了許多重要的科學發現,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科學家現在才發現的東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慶賢的名言:
"當科學家爬到山頂時,佛教大師已經在這裡等了很久了。(摘自2009年3月8日朱慶志先生在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發表的題為《實體學進入禅:虛空的邊緣》的演講,第34-41頁)
是此視圖的典型表示形式。查一下國内外圖書雜志網站,就會發現《量子與蓮花》、《量子實體與慈悲》、《禅與腦》、《空與相對論》、《原子與無》、《愛因斯坦與佛陀:相似的教義》等大量書名。
但我想強調的是,這些對科學和佛教的了解是過去三百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建立對佛教(和基督教等)的現代了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了了解"佛教"與"科學"的關系,有必要了解這種關聯的曆史。
事實上,根據著名學者彼得·哈裡森(Peter Harrison)在他2015年出版的《科學與宗教領域》(The Territory of Science and Religion)一書中的說法,"科學"和"宗教"最初指的是個人的内在品質或美德。到了16世紀,它逐漸成為通過教義和實踐了解的第一件事,是外部信仰的命題體系,而"科學"和"宗教"的物化或客體化是"科學"與"宗教"關系的前提。事實上,直到19世紀,人們才開始談論"科學與宗教"。"佛教"也不例外,把"佛教"和"科學"放在一起談,才一個半世紀。英語單詞"佛教"也是西方人根據他們對宗教的了解在1801年創造的。這種對"科學"和"宗教"的物化或客體化,使得"科學"和"宗教"(包括"佛教")逐漸開始占據同一個中立的認知領域,正如佛教的宇宙學和認識論必須用科學的宇宙學觀點和認識論來決定,并劃分赢家和輸家一樣。
由于現代科學的力量,訴諸科學已成為宗教自衛的有力政策。但是,無論具體的防禦方式如何,這種政策都有兩個缺點:
首先,它必将鞏固科學的權威,進而間接提高科學陳述的可信度;
其次,在某種程度上,它促進了對"宗教"的特殊了解,即宗教是自然科學可以支援的東西。
但是,一旦能得到科學的支援,也可以受到科學的批評。為了使這種"佛教"與"科學"相容,佛教必須受到嚴格限制,許多傳統的必需品将被淘汰。佛教主要以文本教義和外在表達為中心,而内在的吸引力和敬畏被稀釋了。
朱青
蘇打吉坎布和朱慶賢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他們的一些說法可能隻是為了友善,可能有助于加強更多人的信仰,但我仍然認為,對科學的執着為佛教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為這種對佛教的了解已經失去了一些最本質的東西。如果佛教和科學被提升到同一水準,佛教成為科學佛教,那麼從長遠來看,一定是佛教失敗了。對使用概念更加敏感,對思想史有更多的了解,将有利于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健康發展。
作者:張博天,中國科學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h1>附錄:愛因斯坦唯一提到佛教(摘錄)。</h1>
連結:愛因斯坦對佛教的唯一引用
更不用說,先給你一張圖檔:
愛因斯坦收藏,第 1 卷,第 281 頁
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人文學院向《懷疑論者》提供的資訊:"愛因斯坦的藏品中唯一提到佛教的地方是《愛因斯坦的藏書》第一卷,第281頁。
謠言:愛因斯坦說過,未來的宗教将是一個宇宙宗教。佛教符合這一特點。
真相:這段話最早出現在1965年,愛因斯坦去世10年後。
作者: 懷疑的尋求者
<h1>附錄:"佛觀一碗水,84000隻昆蟲"證明佛陀有神?
</h1>
在回答區,有一個叫"Dan Lang請看"的ID,他說:
一滴水,一百八十八千隻昆蟲,在有顯微鏡之前,你會覺得莫名其妙,有了顯微鏡,你可能會突然意識到。有三千個世界,三千個世界,三千個世界等等。你是否認為科技越發達,原來神話傳說中的一些技術已經成為現實。想想就很可怕。】
這是一個錯誤的參考,因為佛教與科學無關。
在新世紀,科學和宗教不應該互相幹涉,互相尊重,而有些人為了提高信仰而甯願貶低科學的價值。靠貶損的科學來獲得信仰的安慰,無異于喝酒解渴。要知道,宗教的核心基礎是"信仰",科學的精神是無視一切信仰和結論,包括科學理論本身;因為這種變故,佛教失去了"信仰"的核心,這是一種得失行為。
科學結論本身并不是一步到位的"終極真理",而是"适用範圍不斷延伸"的最可靠的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的科學理論、科學理論和數學模型都是階段的統計屬性。例如,當牛頓力學的應用範圍難以滿足大尺度的需要時,科學家會按照牛頓力學作為科學理論的需要進一步修改,這也催生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旦一個科學理論被糾正,原本綁架科學理論的佛教教義就被迫做出一種新的所謂"科學"解釋,以至于筋疲力盡。科學理論是無止境的,它的奧秘不僅限于經可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科學理論本身與佛教教義相悖,例如佛教教義認為人類來自"光聲",而現代進化論則使用越來越确鑿的證據來證明人類是進化的産物。以此類推,說出一個數字。
佛法解決了"沉默"和"解脫"的問題,科學的目的是追求可靠的知識,兩者沒有設定界限。
那麼佛陀的108,000條蠕蟲的真相是什麼呢?
首先,佛教典故是"84,000隻蟲子"而不是"108,000隻昆蟲"。但這并不重要,這可能是回答錯誤的人,這不是重點。
其次,"84,000隻蟲子"一詞最初起源于古印度的耆那教,與佛教無關。是耆那教聲稱一碗水裡有"84,000隻蟲子",而不是佛教,是以它與佛教無關。佛教隻在講故事的時候再講這個東西,隻是為了讓它的故事成為素材,以證明它的觀點是好的和正确的。至于佛教本身,它不承認一碗水中确實有所謂的"84,000隻蟲子",也不存在坂宮有"天眼"和"看到一碗水中的微生物"。
佛經記載了一個故事,其中有一個耆那教,其教義說信徒不得殺人,是以當他們喝水時,他們必須燒開水才能喝,以為84,000隻昆蟲煮熟後,他們不會死在他們的肚子裡,他不會殺人。
你可能會問,這是什麼奇怪的邏輯?不要死在自己的肚子裡不是殺了?大腦被驢子踢了一腳!毫不奇怪,曆史上三兄弟的想法已經走了更多,而這種邏輯隻是小菜一碟。簡而言之,我們知道這個"84,000個bug"是他們提出的,至于為什麼提出,而不是這篇文章來管理。
當時,為了搶走他們的土地,坂牟尼的弟子去挑釁,佛教徒弟子對耆那教的一位弟子說:
嘿嘿,你說一碗水裡有八萬四千隻蟲子,是以做飯喝,你的想法也是......這太腦洞了。我問你,如果你耆那教一個弟子路沙漠,渴死,看到老人走了,但是他必須喝冷水才能活下去,請問你,是應該把水燒開喝,還是直接拿冷水給他喝?
耆那教的弟子們沒有遇到這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有點郁悶,問佛教弟子們:你們的師傅蘇庫瑪蘭是怎麼解釋的?
薩卡穆尼一邊回答:我,我隻走"中間道路"。
坂牟尼的意思是,做事不極端,要容易遇見,如果遇到不友善的情況,比如教堂快要死了,就沒有必要因為碗裡有上萬隻蟲子,一定要煮熟再喝。
原來,所謂的84000個蟲子典故就是這樣,而"佛陀有天眼,無所不知"與此無關。
陸智喝得很厲害,并不在乎碗裡有多少蟲子。
退後一萬步,就算坂牟尼說"84000個蟲子",但這隻是一個典故,一個隐喻,充其量隻是一種哲學思維,并不等于科學事實和科學證據。
佛教徒也喜歡說,所謂的"一朵花,一個世界"是雲彩。
這也不是一個壞話,五六歲的孩子可以想象宇宙是一個活細胞。提出"概念",符合數學模型和實驗方法是沒有用的。否則,它永遠不會成為科學理論。手拉手在空中,說:1萬年後,地球和月球将建造一個月球通道,那麼,如果有一天地球和月球之間真的建造了一個太空通道,那麼它就是"太空通道之父"嗎?
所謂"一朵花,一個世界""宇宙是一個細胞",充其量隻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形而上學思維。然而,正如田松教授所說,這種論點不能等同于科學理論:我們把提出"日常心智理論"的優先權交給哥白尼,而不是古希臘的阿裡斯塔克;論證和科學理論之間有着天壤之别。
至于"佛陀說有三千個世界",有什麼稀少?事實上,權威的宗教學者早就證明了:
時空有着無數多個概念,并非佛教最初創造的,印度早期的婆羅門宗教也有類似的記錄,如果婆羅門聖書《博加梵高》一直以來都是"整個宇宙被分成無數個群體,聚合成一個"的說法,那麼佛教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三千個世界"的假說。
至于佛教的宇宙觀,它與科學無關,大多是迷信和荒謬的。
《長安内書》第18卷《玉府帝州産品》記載:"我們的'一個世界'中心是坂山,一根長柱,但兩大,中間小,這座山直接入海,入水有67.2萬公裡,水域有67.2萬公裡,(1乘相當于80英裡)。原來,這座"壽密山"并不是太陽規模的一半。他補充說:"世界是由五個輪子支撐的,從下到上是:風在虛空中形成,形成一個'風輪';水凝結成一個金輪,地球漂浮在上面,就是"土輪"。在地球的中央矗立着蘇塞山脈。此外,《長安藏書》第22卷、《世紀之書》第十二輯等記述:太陽其實是一座宮殿,也是繞着地球轉。太陽之城面積為2040平方英裡,月亮之城為長高,每平方英裡為1960英裡。"太陽之王"距離王座20英裡,周圍有無數的神靈。"太陽之王"的光芒穿過宮殿和城市,照射到地球上。月亮之城郭是正方形的,遠看成一個圓。"月王"坐擁20裡方形的七座寶宮,有無數的神祇随行。月亮的内外都非常清晰,光線很遠。因為月亮被青色的天空遮擋了,是以圓圈裡好像有一個縫隙。《佛書》李明明宣講,太陽的軌道變了6個月,這就是佛教佛教《宇宙實相》!《佛經》明明講道,先是地球,然後是人類,然後是"大風暴"吹入深海672萬裡海水,漂浮出日月,繞着"壽米山"旋轉。類似的古印度異想天開充滿了佛教經典,比比皆是。
綁架科學證明,巴迪是一個涓滴到腳和邏輯的詭計。
佛教方法過分依附于科學的錯誤在于,一些科學家首先戴上了信仰的主觀眼鏡,在"研究"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自動過濾掉了佛教經典嚴重違背現代科學觀念的說法。
例如,在佛教宇宙神話中,仍然有以下山為世界中心,"九山八海"、"四大洲",甚至四王、三十三天等等,顯然這些和現代天文學的數字不一樣。
例如,在朱慶軒先生看來,"弦理論"與佛教"弦起源"理論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至于相似性有多高,作者對當代理論實體學的了解有限,無意斷言。不過,據說朱教授應該知道,不同佛教宗派之間有四種起源理論,除了"瑞亞起源"之外,還有"事業起源"、"如藏血統"和"法淵源",另外三種與"弦理論"有什麼樣的關系?至少,我們前面提到的佛教說,有一句"極簡"的話說"我有空間法則",恐怕無論如何都不會與這種"弦理論"相容。
換句話說,科學和佛科學之間的"相似性"在自然界上並不真正相似,而是由對契合度的片面了解傾向所決定的。
一句話:當代"佛法就是科學"的錯誤觀念的傳播,不僅嚴重誤導了公衆,阻礙了科學精神的真正普及,而且對佛教本身也有嚴重的誤解和誤解。
作者:嫌疑人搜尋者 姚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