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曆史上的首次授銜。授銜的過程看似一氣呵成,實際上有着十分嚴格的标準。

就拿大将軍銜來說,當時想要評上大将,就需要遵循這兩個标準:第一,參與過我黨早期的幾場重大起義;第二,曾經擔任過一個方面軍的指揮員。除此之外,就是看個人在戰場上的功績以及入黨履曆。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共和國十大将軍)

然而,在1955年9月正式授銜之前,就有一名原本資曆堪比大将軍銜的将領,因病逝世,享年54歲。

在得知他病逝的消息後,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悲痛欲絕,親自主持他的葬禮。而在後來的開國十大元帥中,賀龍、陳毅、葉劍英和聶榮臻等四人也紛紛到場,表示哀悼。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周恩來)

那麼,這名被周恩來等人一起哀悼的将領究竟是誰?他究竟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怎樣的貢獻,以至于後人認為他足夠評大将軍銜?

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無冕大将——楊立三。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楊立三)

周恩來等人共同哀悼的這位将領,名叫楊立三,是1927年加入我黨的老黨員,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作的主要開創者和創始者。

1900年11月8日,楊立三出生在湖南長沙的一個無地佃農家庭。盡管家境微寒,但父母格外重視他的教育。11歲時楊立三被送入私塾,和先生一起讀書。而楊立三也非常争氣,以優秀的成績考入當地國小就讀。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遺憾的是,由于家境日益窮困,楊立三不得不在20歲時停止學業,到湘軍中服役謀生。因為楊立三曾經在私塾和國小讀書書,識過字,是以很快受到了湘軍軍官的賞識,讓他到團部中擔任司務長,後來因為看上他算數的本事,讓他當起了湘軍的軍需官,這段經曆為楊立三後來開創人民軍隊的後勤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軍閥的隊伍中,楊立三看遍了舊軍隊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樣子,楊立三不願與這些危害鄉裡的惡霸同流合污,是以在1922年時,他向湘軍軍官提出了辭職,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和家人一起務農,過上了一段短暫的平靜生活。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湘軍)

1924年,孫中山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政策,并宣布與共産黨開展合作,國民革命的浪潮襲卷華夏大地。平日裡曆經軍閥和地主欺壓,深受時代感召的楊立三毅然加入中國國民黨,投身1924年起的國民大革命。在此期間,楊立三被任命為國民黨的長沙地方黨部監察委員,創辦了長沙縣立高等國小和尊陽女校,宣傳革命思想。

不過,讓楊立三在這場風起雲湧的運動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名自己的同鄉人,這個同鄉人比自己年齡要大上7歲,經常在長沙當地進行農民運動的演講。而楊立三出身農村,對于這個同鄉人講述農民如何受苦,如何尋求解放的内容非常感興趣,于是主動和這名同鄉人交談,并且成為了朋友。

這個人,就是我們後來所熟悉的毛主席。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青年毛主席)

1926年,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誓師北伐,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迎來了高潮——1926年,楊立三以國民黨黨員的身份,策應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進軍湖南。在國民革命軍抵達湖南後,楊立三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長嶽遊擊隊第二縱隊第二支隊的隊長。楊立三之前在湘軍服役的履曆,讓他在國民革命軍軍隊服役期間大展身手,受到了國民黨将領的賞識。

不過,此時的楊立三思想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受毛主席在農民運動講習所演講内容的影響,楊立三在1927年時思想已經發生蛻變,成為了一名共産主義者。1927年1月,楊立三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踏上了真正的革命征程。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然而,令楊立三沒有想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在這一天于南京、上海等地大肆拘捕和屠殺國民黨左派和共産黨人,國民革命的勝利果實面臨着被新軍閥竊取的危險。1927年5月21日,河南地方軍閥響應蔣介石,在長沙大肆拘捕和屠殺共産黨員,并釋放所有此前被關押的地主,楊立三也随之成為了被湖南軍閥逮捕的重犯。

遭遇挫折的楊立三,并沒有是以感到氣餒,而是踏上了一條武裝抗争的道路。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等人上司南昌起義的消息,讓楊立三感到歡欣鼓舞。1927年9月,楊立三加入了毛主席上司的隊伍,在湘贛邊區舉起了起義的大旗,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秋收起義——自此,楊立三成為了毛主席的左膀右臂,市場陪伴在毛主席的身旁,為革命出謀劃策。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秋收起義)

由于敵軍聲勢浩大,毛主席上司的秋收起義軍隊隻能暫避鋒芒,向江西挺進。然而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秋收起義軍隊隻剩下了不足八百餘人,毛主席意識到了改編軍隊,重整士氣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了“精簡軍隊”“官兵平等”和“黨支部建立在連級”上的三條改編方案,史稱“三灣改編”。

秋收起義軍隊在曆經三灣改編後,戰鬥力大大加強。随後毛主席率領這支起義軍隊登上了井岡山,而楊立三是以也成為了追随毛主席登上井岡山部隊的一批人。此時,毛主席的“三大改編政策”仍然需要貫徹落實,此前在湘軍中服役,擔任過軍需官的楊立三,是以成為了毛主席改編軍隊的得力助手。由于毛主席提倡官兵平等,是以每一個戰士收到的物資都應該是一樣的。楊立三精打細算,讓當初的800餘名戰士都得到了應有的生活必需品。在此之後,毛主席率領這支軍隊打土豪,分田地,也少不了楊立三協助開展土地财政、後勤建設工作方面的統籌規劃。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毛主席率領軍隊登上井岡山)

1928年,随着朱德、陳毅等人的部隊登上井岡山,楊立三每日需要做的後勤統計工作越來越多。在此之後,楊立三擔任紅三十一團的辎重隊長,紅事兒君的軍需處長,統籌規劃紅軍的後勤工作。1930年,楊立三被正式任命為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副官長兼總經理處處長,在當時紅軍已經廢除了工薪制度的情況下,主持并定制了紅軍的第一部供應标準制度。

1932年,楊立三被再度委以重任,擔任後方辦事處主任兼兵站部部長、政委,主持後方總體的建設工作。在此期間,楊立三統籌規劃了紅軍自己的軍工廠、醫院和服裝廠、棉被廠,為前線奮勇作戰的紅軍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1934年10月,受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影響,楊立三追随紅軍大部隊,開始進行長征。在長征途中,楊立三同樣負責統籌規劃紅軍的後勤工作,竭力将紅軍的後勤損耗降至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楊立三在長征的路上曾對周恩來有過救命之恩。紅軍經過松潘草地時,周恩來因感染寄生蟲發起高燒,生命危在旦夕,是楊立三做了一個擔架,親自把病重的周恩來從草地上一直擡了出去,讓周恩來得到了救治。對此,周恩來一直心存感激。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周恩來)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此時的楊立三雖然沒有奔赴前線,但所做的後勤保障工作卻和每一位前線戰士都息息相關——1939年2月,随着抗日形勢日益嚴峻,楊立三被調任為八路軍的前方總部後勤長,負責八路軍整體的後勤保障工作。

1939年6月,随着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對革命根據地的封鎖日益嚴重,楊立三開始參與統籌後方的軍工生産工作。當時蔣介石為了限制八路軍力量的發展壯大,停發了八路軍軍饷,我軍不得不重新采用紅軍時期的實物配給制,同時也采納部門軍饷制度,這讓紅軍的後勤補給計算工作量變得十分繁重。楊立三面對着一個個賬本,發明了“饻”字這樣一個實物計量機關,用了計算八路軍的工資。1944年,楊立三和滕代遠提出了節約物資的“滕楊方案”,為我軍儲存有生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楊立三與周恩來)

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我軍正式成立總後勤部,楊立三擔任總後勤部部長,從此成為了人民軍隊的後勤“第一人”。此外,楊立三還兼任華北後勤部外線司令、華北财經辦事處副主任等職務。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後,楊立三組織上司軍民開展物資運輸,讓淮海戰役成為了一場“靠着老百姓的小推車打赢的一場戰鬥”。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楊立三擔任大陸的總後方後勤部部長,人民政府食品工業部部長等職務。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楊立三與洪學智等人共同籌劃了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工作,此外,楊立三還在當時統籌大陸的食品生産工作,是以他身上的重擔異常艱巨。在嘔心瀝血的工作中,楊立三積勞成疾,患上了腦癌。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楊立三)

1954年1月,楊立三被任命為總财政部部長,統籌規劃大陸的經濟建設和财政工作,遺憾的是楊立三此時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1954年秋天,在經過數家國内醫院治療無果後,楊立三被送往蘇聯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醫院救治。但是,楊立三此時的腦癌已經進入晚期。1954年11月28日,楊立三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醫院因病逝世,享年54歲。

在楊立三的遺體被火化并送往國内後,國家決定将楊立三同志的骨灰埋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周恩來得知昔日對他有救命之恩的楊立三因病逝世後,頓時悲痛萬分,親自主持了楊立三的葬禮,并且為他送靈,報答楊立三昔日對他的“擡擔架”之恩。賀龍、陳毅、葉劍英和聶榮臻後來的四名開國元帥,均參加了楊立三的葬禮,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楊立三在後方主持後勤工作,就不會有前線人民解放軍一系列輝煌的勝利。

1954年特殊葬禮,周總理痛哭扶靈,四位元帥為其送殡

(楊立三葬禮)

楊立三一生為了人民和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所開創的後勤工作,時至今日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而言都有着影響深遠的意義,後人稱贊楊立三是毛主席的“紅色蕭何”,這個稱譽楊立三可以說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