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历史上的首次授衔。授衔的过程看似一气呵成,实际上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
就拿大将军衔来说,当时想要评上大将,就需要遵循这两个标准:第一,参与过我党早期的几场重大起义;第二,曾经担任过一个方面军的指挥员。除此之外,就是看个人在战场上的功绩以及入党履历。
(共和国十大将军)
然而,在1955年9月正式授衔之前,就有一名原本资历堪比大将军衔的将领,因病逝世,享年54岁。
在得知他病逝的消息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悲痛欲绝,亲自主持他的葬礼。而在后来的开国十大元帅中,贺龙、陈毅、叶剑英和聂荣臻等四人也纷纷到场,表示哀悼。
(周恩来)
那么,这名被周恩来等人一起哀悼的将领究竟是谁?他究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怎样的贡献,以至于后人认为他足够评大将军衔?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无冕大将——杨立三。
(杨立三)
周恩来等人共同哀悼的这位将领,名叫杨立三,是1927年加入我党的老党员,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1900年11月8日,杨立三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无地佃农家庭。尽管家境微寒,但父母格外重视他的教育。11岁时杨立三被送入私塾,和先生一起读书。而杨立三也非常争气,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当地小学就读。
遗憾的是,由于家境日益穷困,杨立三不得不在20岁时停止学业,到湘军中服役谋生。因为杨立三曾经在私塾和小学读书书,识过字,因此很快受到了湘军军官的赏识,让他到团部中担任司务长,后来因为看上他算数的本事,让他当起了湘军的军需官,这段经历为杨立三后来开创人民军队的后勤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军阀的队伍中,杨立三看遍了旧军队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样子,杨立三不愿与这些危害乡里的恶霸同流合污,因此在1922年时,他向湘军军官提出了辞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家人一起务农,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平静生活。
(湘军)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并宣布与共产党开展合作,国民革命的浪潮袭卷华夏大地。平日里历经军阀和地主欺压,深受时代感召的杨立三毅然加入中国国民党,投身1924年起的国民大革命。在此期间,杨立三被任命为国民党的长沙地方党部监察委员,创办了长沙县立高等小学和尊阳女校,宣传革命思想。
不过,让杨立三在这场风起云涌的运动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名自己的同乡人,这个同乡人比自己年龄要大上7岁,经常在长沙当地进行农民运动的演讲。而杨立三出身农村,对于这个同乡人讲述农民如何受苦,如何寻求解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于是主动和这名同乡人交谈,并且成为了朋友。
这个人,就是我们后来所熟悉的毛主席。
(青年毛主席)
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誓师北伐,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迎来了高潮——1926年,杨立三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策应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进军湖南。在国民革命军抵达湖南后,杨立三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队第二纵队第二支队的队长。杨立三之前在湘军服役的履历,让他在国民革命军军队服役期间大展身手,受到了国民党将领的赏识。
不过,此时的杨立三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受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演讲内容的影响,杨立三在1927年时思想已经发生蜕变,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1927年1月,杨立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真正的革命征程。
然而,令杨立三没有想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在这一天于南京、上海等地大肆拘捕和屠杀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面临着被新军阀窃取的危险。1927年5月21日,河南地方军阀响应蒋介石,在长沙大肆拘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并释放所有此前被关押的地主,杨立三也随之成为了被湖南军阀逮捕的重犯。
遭遇挫折的杨立三,并没有因此感到气馁,而是踏上了一条武装抗争的道路。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的消息,让杨立三感到欢欣鼓舞。1927年9月,杨立三加入了毛主席领导的队伍,在湘赣边区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秋收起义——自此,杨立三成为了毛主席的左膀右臂,市场陪伴在毛主席的身旁,为革命出谋划策。
(秋收起义)
由于敌军声势浩大,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军队只能暂避锋芒,向江西挺进。然而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秋收起义军队只剩下了不足八百余人,毛主席意识到了改编军队,重整士气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了“精简军队”“官兵平等”和“党支部建立在连级”上的三条改编方案,史称“三湾改编”。
秋收起义军队在历经三湾改编后,战斗力大大加强。随后毛主席率领这支起义军队登上了井冈山,而杨立三因此也成为了追随毛主席登上井冈山部队的一批人。此时,毛主席的“三大改编政策”仍然需要贯彻落实,此前在湘军中服役,担任过军需官的杨立三,因此成为了毛主席改编军队的得力助手。由于毛主席提倡官兵平等,因此每一个战士收到的物资都应该是一样的。杨立三精打细算,让当初的800余名战士都得到了应有的生活必需品。在此之后,毛主席率领这支军队打土豪,分田地,也少不了杨立三协助开展土地财政、后勤建设工作方面的统筹规划。
(毛主席率领军队登上井冈山)
1928年,随着朱德、陈毅等人的部队登上井冈山,杨立三每日需要做的后勤统计工作越来越多。在此之后,杨立三担任红三十一团的辎重队长,红事儿君的军需处长,统筹规划红军的后勤工作。1930年,杨立三被正式任命为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在当时红军已经废除了工薪制度的情况下,主持并定制了红军的第一部供应标准制度。
1932年,杨立三被再度委以重任,担任后方办事处主任兼兵站部部长、政委,主持后方总体的建设工作。在此期间,杨立三统筹规划了红军自己的军工厂、医院和服装厂、棉被厂,为前线奋勇作战的红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1934年10月,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影响,杨立三追随红军大部队,开始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杨立三同样负责统筹规划红军的后勤工作,竭力将红军的后勤损耗降至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杨立三在长征的路上曾对周恩来有过救命之恩。红军经过松潘草地时,周恩来因感染寄生虫发起高烧,生命危在旦夕,是杨立三做了一个担架,亲自把病重的周恩来从草地上一直抬了出去,让周恩来得到了救治。对此,周恩来一直心存感激。
(周恩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的杨立三虽然没有奔赴前线,但所做的后勤保障工作却和每一位前线战士都息息相关——1939年2月,随着抗日形势日益严峻,杨立三被调任为八路军的前方总部后勤长,负责八路军整体的后勤保障工作。
1939年6月,随着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日益严重,杨立三开始参与统筹后方的军工生产工作。当时蒋介石为了限制八路军力量的发展壮大,停发了八路军军饷,我军不得不重新采用红军时期的实物配给制,同时也采纳部门军饷制度,这让红军的后勤补给计算工作量变得十分繁重。杨立三面对着一个个账本,发明了“饻”字这样一个实物计量单位,用了计算八路军的工资。1944年,杨立三和滕代远提出了节约物资的“滕杨方案”,为我军保存有生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杨立三与周恩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正式成立总后勤部,杨立三担任总后勤部部长,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的后勤“第一人”。此外,杨立三还兼任华北后勤部外线司令、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后,杨立三组织领导军民开展物资运输,让淮海战役成为了一场“靠着老百姓的小推车打赢的一场战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担任大陆的总后方后勤部部长,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等职务。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立三与洪学智等人共同筹划了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工作,此外,杨立三还在当时统筹大陆的食品生产工作,因此他身上的重担异常艰巨。在呕心沥血的工作中,杨立三积劳成疾,患上了脑癌。
(杨立三)
1954年1月,杨立三被任命为总财政部部长,统筹规划大陆的经济建设和财政工作,遗憾的是杨立三此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1954年秋天,在经过数家国内医院治疗无果后,杨立三被送往苏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救治。但是,杨立三此时的脑癌已经进入晚期。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因病逝世,享年54岁。
在杨立三的遗体被火化并送往国内后,国家决定将杨立三同志的骨灰埋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周恩来得知昔日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杨立三因病逝世后,顿时悲痛万分,亲自主持了杨立三的葬礼,并且为他送灵,报答杨立三昔日对他的“抬担架”之恩。贺龙、陈毅、叶剑英和聂荣臻后来的四名开国元帅,均参加了杨立三的葬礼,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杨立三在后方主持后勤工作,就不会有前线人民解放军一系列辉煌的胜利。
(杨立三葬礼)
杨立三一生为了人民和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所开创的后勤工作,时至今日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而言都有着影响深远的意义,后人称赞杨立三是毛主席的“红色萧何”,这个称誉杨立三可以说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