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远在美国的张学良即将迎来自己100周岁的生日。无数张学良生前的好友以及爱国人士纷纷前来道贺。
而这当中有一个人从大陆而来,张学良得知之后亲自与赵一荻女士一同接见,并与之长谈许久。
这个人便是开国大将徐海东之女——徐文惠。
张学良与大将徐海东的特殊交情
说起张学良与徐海东之间的交情,还要从红军时期说起。
张学良在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时期,被蒋介石逼着想红军发动进攻。而张学良当时遇上的正是徐海东的第25军。
尽管张学良当时是被蒋介石胁迫,但是毕竟张学良手中握着三十万装备了全部德械装备的东北军。相比之下只有几千人的25军与之建立悬殊实在是过于巨大。可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差距下,张学良还是在徐海东的手上吃了大亏。
在甘泉地区,张学良的东北军被25军以围点打援的战术一口气吃下了整整三个师的兵力。使得这位海外留学回来的“少帅”对于红军的这名指挥官佩服不已。
后来知道了25军的指挥官是徐海东之后,张学良便一直想要见一见这位值得尊敬的对手。但是世事弄人,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便一直被蒋介石软禁,终身未能得尝所愿。
后来徐文惠为父亲开画展、出画册的那段时间,远在海外的张学良闻讯徐海东的后人还在世,于是便写了一封信寄给了徐文惠,表达了对于徐海东的这份“打出来的友谊”与缅怀之情。而这一次徐文惠前往美国,也算是对张学良将军的一种回应。
二人见面之后,张学良得知面前的这名女子就是当年徐海东将军的女儿徐文惠的时候,久久地握住对方的手。张学良与陪伴在一旁的赵一荻一齐注视着眼前的这位故人之女。
这期间,徐文惠还将一本当年被毛主席收藏过的名家画册赠与张学良将军。而张学良将军也自己所著的几本书送给了徐文惠。
徐文惠的与张学良的这次见面,弥补了张学良与徐海东两人一直未能谋面的遗憾。
经过这次会面,徐文惠有感于老一辈的革命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友谊。于是便立志将人生剩余的岁月全部用到对于革命精神的宣传中来。
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将门之后
1939年的五月,在陕西延安,周东屏在陕北延安生下了徐文惠。这一年,徐海东还在延安休养、学习。
每每在与战友们闲聊的时候,都会提起才结束不久的町店战斗。那绝对可与说是徐海东的最值得骄傲的一场胜仗了,歼灭日军第二十五师团一个联队,毙伤日军近千人。一场战斗能去的这样的战绩在当时的八路军中可是不多见的。
不过,虽然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是多年来的戎马生涯也在徐海东的身上留下了多处旧伤。所以这时候的徐海东急需好好地修养一番。另一方面,自从与周东屏结婚以来,也总是聚少离多。一年多的修养,也总算是有机会让夫妻二人好好地团聚一番了。
徐文惠生下来之后没多久,徐海东就接到了随刘少奇一同赴华中地区开展工作的命令。徐海东不顾病体之危,带着妻小一同又开赴新的战斗岗位。
离开延安之后的徐海东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在皖东一带坚持战斗。
在去往皖东时,同行的刘少奇一路上抱着三个月大的徐文惠,假扮成徐海东的秘书。沿途经过敌人所设的关卡时,好几次都险些暴露。幸运的是,最终一行人有惊无险的从敌人的封锁圈中走出来,顺利的到达了皖东地区。
这一年的12月,才到皖东的西海东便带着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周家岗与日寇大战三天三夜,取得了皖东反扫荡的一次重大胜利。
可是,徐海东当时本就是带病前往皖东,经过这场战斗之后,徐海东旧病复发,一下子便病倒了。以至于在后来的30年时间里面,徐海东都是常年卧床。
从小徐文惠就知道父亲病重卧床,因此年幼的徐文惠常常跟着母亲一同照顾病重的父亲。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新四军的队伍中,将军的孩子也得早当家。
徐文惠才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帮着母亲一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甚至还“会”腌咸菜。
徐海东的战友们在见到徐文惠的时候,都将其向自己亲生闺女一般地看待。常常带着徐文惠在根据地的指挥部玩耍。而小时候的徐文惠因为常年与战士们接触的缘故,对于战士们的日常作训和枪械实验等也都十分感兴趣。经常缠着警卫叔叔将她扛在脖子上看爆炸。
用徐海东的话来说,这个女儿就是“投错了胎”,一点不像是个女孩儿,到更像是一个和徐海东年轻时候差不多的小子。
一次徐文惠非要嚷嚷着让警卫员叔叔带着他去看战士们做爆破试验,结果出了意外。一枚破空飞行的石头子贴着徐文惠的头皮飞过,差一点就要了徐文惠的命。
这一次将徐文惠自己和父母都吓得不轻,但是还没多久,徐文惠又嚷嚷着要警卫员叔叔带她去看战士们作训了。对此,徐海东与周东屏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谁让徐文惠身在军人之家呢!
“准军事化”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其坚韧不拔的品格
由于身体的缘故,徐海东在抗日战争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都一直在后方养病。即便是在解放后也都只是在军中从事些理论研究的工作。远离了战场,徐海东也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妻子和女儿。
在对于女儿的教育上,徐海东可是要求的极为严格。因此,徐文惠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尽管在战争时期经常居无定所,但是徐文惠的功课可是一点没落下。
徐海东以治军的方式来治家,因此徐文惠从小接受的就是“准军事化”的教育。即便是后来上了中学后,每次外出徐文惠都要向父亲请示,得到准假之后才能外出。
甚至,要确定好去的时间和回家的时间,回家之后还要准时地在父亲这里销假。
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也就只有在徐海东这样的军人家庭才看得见,一般人还真做不来。
据徐文惠回忆,上学时,父亲每个月会给徐文惠5毛的零花钱,虽然是零花钱,但是怎么用,用在哪里这些都是要向父亲报告的。
在学校里面,徐海东要求徐文惠不得提起自己的父亲是谁,一切都要与同学一样,以平常百姓人家孩子的身份在学校里面学习,不可以搞一丝一毫的特殊。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所以徐文惠的朴实节俭就像是刻在了骨子里面的,在此后的人生中始终如一,即便是往后几十年过去了也都未曾有过一点改变。
1958年,徐文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航空工业大学,当时徐文惠学习的是工科。
由于在学校的时候十分节俭刻苦,加上当时的生活条件差,所以在一次到工厂实习的时候徐文惠便因为营养不良晕倒在了工厂里面。
徐海东知道之后担心徐文惠身子弱,胜任不了艰苦的当时艰苦的国防建设工作,于是劝女儿转学医科。当时的徐文惠心里面有一万个不愿意,性格要强的她当然不愿意放弃。
徐海东对女儿说:“以你的身体水平,还是不要浪费国家的栽培了,换其他专业吧。”
最后没办法徐文惠只能在母亲的建议下,转去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医学。
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经过了五年的学习之后,徐文惠顺利地毕业。组织上考虑到徐海东的身体长年抱恙,特别将徐文惠调到徐海东的身边,专职照顾父亲。
组织上原本也是一片好心,但是徐海东却始终不这样认为。徐海东觉得,国家花费资源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而且将女儿一直留在身边总归不好,还是要让女儿去创一番自己的前途。
于是,徐文惠便放弃了组织的安排,由学校分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军医。
徐文惠回忆说,刚到军区总医院的那一年正好的是1964年,国家刚经历三年的自然灾害,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加上经常有政治运动因此生活很是艰难。
特别是在父亲徐海东去世之后,各方面的压力更是巨大。为了过得轻松些,徐文惠将将抗战时期以及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些老照片都藏了起来。没想到的是,这些照片等到后来都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尽管当时的环境艰难,生存不易,但是徐文惠却始终谨记父亲的话: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不为共产党工作就是耻辱。
所以,在那几年的时间里面,徐文惠受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委屈也从来没有抱怨过,更没有心生怨恨。全将一切都当做是人生的一种磨砺。
对父亲徐海东的缅怀
改革开放以后,徐文惠离开北京军区总医院在一家港资公司任职。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才为了回家照顾病重的弟弟和母亲,离开了工作岗位。
回到北京的徐文惠一面在家照顾母亲和弟弟,一面开始搜集和整理红25军、长征时期的女红军、父亲徐海东的资料,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红色文化与革命优良传统的宣传之中。
在徐文惠的不懈努力下,记录徐海东大将的5集电视纪录片《大将徐海东》被搬上了荧幕,同时还出版了大型画册《徐海东大将》。协助国家邮政部门制作了多套关于“开国大将”这一主题的纪念邮册、邮票等。
特别是在2006年时,徐文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与中邮公司合作推出了《巾帼英雄》系列邮票,展现了当年长征时期,红军中的女英雄的故事,将这一特别的英雄群体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徐文惠以这样的方式来缅怀父亲,以一腔热血和拳拳之心来表达自己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
退休后依旧在为革命宣传做贡献
2010年12月,徐文惠与120多名开国元勋以及爱国民主人士的后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的公益性演出团体。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面,徐文惠闲暇时便会和团员们一同在北京动物园附近的一处酒吧里面排练红色革命歌曲。只要有时间,也都会应邀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演出。演出所得则是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对革命精神的宣传。
2019年10月1日,徐文惠带着父亲的画像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此时的徐文惠已经是80岁的高龄了。
2020年9月28日,徐文惠在北京逝世。直到逝世的前,徐文惠都在尽自己所能的为革命宣传事业做贡献。
徐文惠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如此,徐文惠一直都受到身边朋友们的爱戴。在众多的“红二代”中,徐文惠的声望一直很高,被人们亲切地叫一声“大姐”。
在徐文惠的追悼仪式上,无数革命军人的后代齐聚,前来吊唁的都是很多都是开国将军的后人。人们用这样一场特殊的悼念仪式在这里深切地缅怀这名将军之女。
作为一名标准的“红二代”,徐文惠一直秉承父辈的遗志,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