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臉書母公司Meta又和蘋果公司“幹架”。Mata CEO馬克·紮克伯格在網上貼出一張火藥性十足的圖檔,矛頭直指蘋果公司iMessage。
據悉,該圖檔是Meta在美國紐約市迪特的賓夕法尼亞車程,釋出一則廣告,内容嘲諷iMessage不支援跨平台加密。“和蘋果的移動聊天恐懼和傳統的手機短信服務相比,Meta旗下社交軟體WhatsApp更加安全也更有私密性。”
紮克伯格更是直接表示,“WhatsApp比iMessage更加私密、更加安全,端到端加密的同時在iPhone和Android上适用,包括群聊”。他還指出WhatsApp擁有而iMessage沒有的一些功能,如:聊天内容可閱後即焚和端到端加密備份。
由此可見,在網際網路資料時代,不分國界,資訊洩露都能引發衆人關注,牽動每一個人最敏感的神經。
在大陸,截止2022年2月,《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資料顯示,大陸網民達到10.3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73%。然而,我們在享受網際網路帶給生活的便利的同時,卻也正在遭受資訊洩露的威脅。
剛在銀行辦完業務,就接到理财推銷電話;剛在網站浏覽買房資訊,就接到房産中介公司的騷擾電話;剛給孩子報了課外班,就能收到類似機構的邀約短信......當你對此不以為意時,不法分子正在利用這些資訊做違法勾當。近年來因個人資訊洩露、被盜竊、盜用,導緻個人财産損失的案件層出不窮。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可以避免資訊洩露?
- 盡量不要連接配接不要驗證或是不設定密碼的公共WiFi,其可能是“刻意設計”的惡意WiFi。建議,一定要使用公共WiFi時,就盡量不要進行網絡購物和網銀操作;
- 在使用公共充電樁時,先安裝一些手機防護軟體,如國家反詐中心APP,充電時不要點選任何提示框裡的資訊;
- 網上測試連接配接不點,特别是需要輸入姓名、生日、電話等個人資訊的頁面一定要再三思考後做行動,也不要掃來曆不明的二維碼;
- 不要到網上曬含個人資訊的物品,如火車票、飛機票、登機牌、護照等;
- APP下載下傳要去官網,警惕網絡“釣魚”軟體,APP權限授予要謹慎、退出要徹底,最好取消自動登入;
- 手機、平闆等都有網絡熱點功能,建議不開,更換智能移動終端時,資料最好清零。
上述的方法也許不是最全面的,但也是最常見的。總歸一句,隻要涉及到個人資訊時,都要多留一個心眼。那當資訊發生丢失、洩露或是隐私被侵權後,要怎麼補救呢?筆者認為,如果緊急更換賬号、修改密碼都還讓你心有餘悸時,建議儲存和收集好相關證據,向當地公安部門報案。
結束語
在網際網路時代,雖然像Meta這類軟體開發者,會幫助我們考慮資訊保密的問題,但是,正真能幫助到我們的還是自己。每一個資訊洩露都存在一個安全隐患,是以一定要多加留心,以免發生事後,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