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輩子最好遠離兩個“院”,一個是醫院,一個是法院。
可是,最近的法制熱播劇《底線》,卻把大家心目中望而生畏的法院,拍得很有人情味,很接地氣。
該劇不僅演繹了法院工作者們的日常和喜怒哀樂,還把近十幾來年觀衆們關注的、社會輿論特别大的法律案件,穿插其中,讓觀衆有很強的代入感,可謂相當有看點和話題性。
當男主人公劇中談到的被撞老人索賠一案,其案件原型,就是發生在16年前著名的“彭宇案”。
此案的被告彭宇,是一個26歲的年輕人,當年在一家電信公司工作。原告徐老太太是一個64歲的退休職工。
當年的媒體,将彭宇報道成了身世坎坷的無辜好心人。因為彭宇當時不僅扶起了老人,還跟對方的家人一起,及時将老人送到了醫院,并主動給對方墊付200元。
可是,老人不僅不感謝,還說彭宇就是撞人的“元兇”,要求對方支付所有的醫藥費和精神損失費等十幾萬元。
後來,一篇題為《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的新聞報道,更是将“扶不扶”,演變成了一場關乎道德和義務的“持久戰”,成了許多國人的“心靈拷問”。
當年的真相是什麼?這個案子又是如何判決的?到底誰才是受害者?
“彭宇案”事件還原
讓我們把鏡頭切換到2006年11月20日上午九點三十分左右,南京水西門廣場的公交站。
那天,住在南京的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一手提着保溫桶,一手拿着手袋,悠閑地從侄女家離開,準備去83路公共汽車站乘坐公家車回家。
因為不趕時間,她走得不緊不慢。到達公共汽車站後,看到車還沒來,她就安靜地在站台等候。
大概9點30分鐘,有兩輛83路公共汽車,從前方晃晃悠悠地同時進站。徐壽蘭看到後,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了幾步。
當看到後面一輛公共汽車乘客較少,徐壽蘭便急忙跑上去。正當她經過公車後門時,26歲的彭宇剛好從公車的後門下來。
那時站在徐老太旁邊的是一個名叫陳二春的老頭,年齡60多歲,他剛好也在等車。但他隻是專注車輛何時進站,沒有關注身邊發生什麼事。後來他成了彭宇案的唯一目擊證人。
不知是怎麼回事,當車輛進站時,徐老太突然摔倒了。等陳二春聽到老人的呻吟時,看到已經躺在地上四腳朝天的徐老太,也看到了彭宇正準備扶老人起來。
于是,熱心的陳二春也走過去,幫彭宇一起把徐老太扶起來。
兩人一左一右攙扶着徐壽蘭,把她扶到了路邊後,徐老太忍着疼痛,主動要求陳二春給自己的兒子潘輝打電話,讓兒子過來送自己去醫院。
潘輝在市警察局工作,是一名警察。他接到電話後立刻趕了過來,還撥打了110。忙着趕車的陳二春,看到老人的家屬來了,就自行離開了。
潘輝看到母親徐壽蘭的情況不好,提出要送她去醫院檢查。彭宇此時也連忙叫車,跟着潘輝一起,把老太太送到了醫院。
到了醫院,徐壽蘭的家人陸續來了好幾個。徐老太和家人都對彭宇表示了感謝,當時的氣氛挺和諧。彭宇還主動墊付了200元費用,并表示這是自己的一點兒心意。
離開醫院後,彭宇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可就在當天下午5點,彭宇接到了警方的電話,要求他去警察局做筆錄。
一到警察局,彭宇就看見陳二春也在做筆錄。
當時的彭宇,以為這隻是一次很正常的警方調查問詢。他根本沒想到,一個多月後,自己成了多年後著名“彭宇案”的男主角。
原來,經過檢查,徐老太的傷情比預想的嚴重得多。這次摔跤,使她的胫骨骨折,除去社保,需要花費兩萬多元,方可進行人造胫骨的置換。
看到母親傷勢嚴重,潘輝立即電話聯系彭宇,要求他承擔母親摔倒而産生的有關費用。
可是,彭宇不同意,并聲稱自己根本沒有撞人,而是做了好事。
于是,徐壽蘭和家人把彭宇告上了法庭。
法庭接到案件後,是如何調解、如何宣判的呢?
訴諸法庭,雙方各執一詞
因為雙方就是否撞人、如何賠償等問題,無法達成調解,于是,2007年1月4日,徐老太把彭宇告上了法庭。并要求他賠償醫藥費、精神損失費等合計13.6萬餘元。
可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彭宇、徐老太和陳二春在派出所做的筆錄,在一審開庭時居然全部失蹤了。
派出所有關人員在法庭上說明,當時派出所正在裝修,是以很多筆錄都找不到了,包括這三人的筆錄。于是,雙方隻有等待法庭的開審。
2007年4月26日,“彭宇案”的第一次庭審,在衆人的關注下,在南京市鼓樓區法院正式拉開序幕。
那天,徐老太和彭宇的代理人、彭宇的妻子分别站在原告席和被告席,兩人分别從自己的角度,講述了事情的真相。
徐老太說,當自己看到83路公共汽車車門打開,她準備上車時,彭宇從車上下來,撞到了自己的胯部,她一時間倒地不起,疼得鑽心。當時彭宇上前扶起她時,還問她有沒有社保卡,她說對方當時的态度挺好。
而彭宇的妻子在代表彭宇出庭時表示,彭宇從83路公共汽車上下來時,已經看到徐老太摔倒在地。而且“原告受傷非被告所導緻的,不應該承擔責任。”
雙方的說詞,看起來都挺有道理也挺合理。該案件唯一的目擊證人陳二春,也表示,自己沒有親眼看到,到底是誰撞了徐老太。
陳二春在法庭上回憶說:“我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很感動,心想這個小青年真不錯。而其他下車的人轉身就走了,也沒人去過問此事。”
不過,由于之前三人在派出所做的筆錄丢失,而且兩人各執一詞,讓庭審的法官和參加庭審的群衆,都無法判斷兩人說的話,孰是孰非、孰真孰假。這次開庭沒有任何結果。
2007年6月13日,法庭對這件案子進行二次審理,庭審宣布彭宇和徐、陳三人之前做的那份筆錄遺失了。
這次徐老太在法庭上,把彭宇如何撞到自己、如何把自己送到醫院等細節,描述得更加細緻和活靈活現。
這次庭審,彭宇承認自己在下車時撞到了人,不過,他卻在答辯中表示:“我下車的時候是與人撞了,但不是與原告相撞。”
當被問及當時為何要去扶起徐老太太時,彭宇回答:“為了做點好事。”并表示要向有關部門和媒體反映這一情況。
當年7月4日,彭宇主動打電話給一位網站的論壇版主,将此事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對方,并希望得到媒體的關注。
據說這位版主,接到彭宇的電話後,憑借對新聞的敏感性,即刻就把這一情況通報給了南京的10多家媒體和網站記者。
後來法庭是如何判決的,第三次開庭時,這些新聞記者來參加庭審了嗎?
法庭如何判決,後來的結果如何
2007年7月6日,該案第三次開庭。這次庭審的核心問題,依然是彭宇到底撞沒撞人。
這次庭審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在派出所神秘消失的筆錄,竟然出現了。不過,這份筆錄是從老太太的兒子潘輝的手機裡,提供的照片。
這份筆錄中,有彭宇親口承認自己撞到了徐壽蘭。不過,這樣的照片是否可以成為“呈堂證供”,尚值得玩味和商榷。
當天徐壽蘭家裡有好幾個親戚也在場,表示可以出庭作證。不過,對參加庭審的觀衆和旁聽的媒體記者來說,徐老太家人的證詞,并沒有多少可信度。
當時彭宇在法庭上也是據理力争,說明自己就是“為了做好事,沒有撞人。”還說,他和陳二春去攙扶徐老太的時候,老太太已經摔倒了,徐老太還曾經說過“不會連累你們”這句話。
後來證人陳二春在出庭作證時,也表示當時聽到了徐老太說的這句話。并強調,他僅僅是一個攙扶徐老太的角色。至于徐老太如何被撞的,被誰撞的,他都沒有看到。
三次庭審中,彭宇到底撞沒撞人,依然沒有定論。
不過,因為證人陳二春的供詞,以及消失的筆錄以照片的形式出現,似乎都對徐壽蘭一家不利。媒體和大衆輿論普遍認為彭宇是冤枉的。
最後,法庭對這起“彭宇案”的一審判決是:雙方都不具備過錯。但是被告彭宇需要承擔40%的民事責任,即賠償原告徐壽蘭4.5萬元。
對于這個判定,雙方當事人均不服并提起上訴。
南京市中院于當年10月初進行了調查。就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将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了庭前和解協定,即: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當事人對這個判決都比較滿意。
可是,這起案件在許多年之後引發的震動和餘溫,甚至一度出現了“扶不扶”的社會大讨論,一定是當事人始料不及的。
扶還是不扶?案件疑點重重
喜歡看法制小說和影視劇的觀衆,一定喜歡對案件的細節進行刨根問底,甚至希望案件或故事出現反轉。
就“彭宇案”來說,其間存在的疑點有好幾處,在這裡不妨梳理一下:
第一,該案件在派出所的筆錄為何會神秘消失?二審時為何會以照片的形式出現在潘輝的手機裡?
第二,為何徐老太剛開始說“不會連累你們”,後來又咬定要彭宇賠償醫藥費和精神損失費?
第三,為何彭宇當時給徐老太墊付了200元現金,後來一直沒有要求歸還?而且他在做筆錄時和一審時,沒有提到自己是助人為樂,在二審卻說自己是“好心相扶”?
按照這個邏輯,或許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善意的揣測:
也許做筆錄時,彭宇沒有想到徐老太一家,要求賠償醫療費和精神損失費達到13萬元,是以後來就改口說自己是做好事。
也許徐老太一家人知道了彭宇的收入不低(彭宇在電信公司工作),可以趁此機會把徐老太住院的治療費,讓對方承擔。
不管這些揣測是否接近案件真相,但都可以說明,在面對危險和利益面前,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保全自己,哪怕是說謊或者作僞證。
“彭宇案”在之後這麼多年引發的結果就是,當遇到有人摔倒的問題時,很多人的内心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
“少管閑事,小心被訛。”“先看看那個地方是否有監控。”“先拍個錄像,或找個人作證,再決定扶不扶”。還有些人的聲音是:“可以幫忙打120電話”。
這麼多的聲音中,唯獨沒有聽到暖心的那一句:“救人要緊,當然是扶起來啊!”
關于這個“扶不扶”的問題,還被著名演員沈騰和馬麗,在2014年的春晚演繹成了一個獨幕喜劇。
這個獨幕喜劇講述了沈騰飾演的郝建,不怕誤解,堅持扶起了馬麗飾演的摔倒的老太太,後來證明了自己清白的故事。
雖然獨幕喜劇的結局很好,可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案例,他們就沒有獨幕喜劇中的老太太那麼幸運了。
不久前,網上流傳過一個視訊:
河南駐馬店一女子過馬路時,被一輛計程車撞倒在地。從監測視訊中可以看到,被撞倒女子橫躺在馬路上不能動彈,來來往往有許多輛汽車和行人路過,卻沒有一輛車停下來,也無一人主動打電話報警,或上前施救。
幾分鐘後,一輛汽車從這名女子的身體上再次碾壓……
還有另外一起著名的駭人聽聞的“小悅悅事件”,更是把“扶不扶”的大讨論推向了高潮。
那是2011年,僅有2歲的小女孩悅悅摔倒在馬路中間。不到7分鐘,就連續被兩輛大車從身上碾壓。
從監控中看到,當時路過的18個人,卻沒有一人伸出援救之手。可憐的小悅悅,就這樣不幸地離開人世。
當人們從新聞和網絡中看到這些報道時,許多人的内心都無比沉痛,甚至義憤填膺。
有人質問,如今的人心為何如此冷漠、麻木不仁?有人把這種世态炎涼、人情冷漠,歸結為15年前的“彭宇案”。
不過,為了不讓人心繼續冷漠下去,當年佛山市有許多人自發地組織,為小悅悅開了送别追悼會。
而且,“彭宇案”之後,很多法律工作者也意識到,中國的法律條款存在漏洞。他們也在通過不斷的努力,讓這些法律條款不斷完善。
“彭宇案”的後續如何?案件牽涉到的人,如今都怎樣了?
案件反轉,當事人近況如何
對于“彭宇案”,當時的許多網絡與媒體平台,大都站在了彭宇一邊。大家紛紛為他打抱不平,認為他是“好人沒有好報”。
而彭宇本人,在二審結束後,就徹底消失在公衆視野,大家也不知道他後來去了哪裡。
而作為原告的徐壽蘭一家人,卻因為此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面對非議,他們的正常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中。
當年徐壽蘭的一些好友主動疏遠了她,她也在案件宣判五年後去世。而其身為警察的兒子潘輝,也被人議論以權謀私。
據說後來潘輝因做僞證被開除公職,派出所的盧所長也被撤了職。
案件中的一審法官王浩,因為其判決書,引來了一片謾罵聲,更是後來被定性為“導緻中國道德水準倒退50年”的罪人。據說他後來被撤離了崗位,幾年後被安排到街道去做司法調解了。
不過,回顧此案,從該案的判決書中可以發現,當初說“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的話,并不是出自法官王浩,而是一篇新聞報道的标題。
但是王浩在判決書中的話,也許是缺乏生活經驗,也許是沒有及時對公衆告知真相,造成了“好人沒好報”的輿論,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
正如許多案件都有反轉一樣,“彭宇案”也出現了反轉。就在徐老太去世五年後,彭宇公開承認,當年自己撒了謊,他确實是撞了徐老太。
原來在2017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在微網誌中發表了一篇題為《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的長文,詳細報道了這起案件的真實情況。
隻是,很多人并沒看到這篇報道,而且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彭宇是“好人”,徐老太一家才是不懂得知恩圖報的人。
當年徐老太一家人因為此案,不斷被網暴,生活秩序被打亂,徐壽蘭五年後就含恨去世了。
法官王浩也一直被人羞辱和謾罵,這些年來事業停滞,在人前也擡不起頭。
也許是受到了良心的譴責,彭宇最後終于敢于直面内心的自私和懦弱,承認了自己的過錯。
隻是,這個認錯來得委實晚了一些。不僅毀了好幾個家庭,甚至讓人們之間的信任和道德水準,倒退了數十年。
這些年,國家和地方對“見義勇為者”的獎勵和保護機制也日臻完善,國家對見義勇為的行為也出台了相關條文。
令人欣喜的是,有的省市和地方還陸續出台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讓人們在行善之時,沒有了後顧之憂。
每個人,都懂得趨利避害。
但是,如果每個人在遇到“扶不扶”難題之時,都能放下心中的猶豫和桎梏,主動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事不關己,自私冷漠,那麼,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人心愈發向善而為。
- END -
來源|砍柴書院微信公衆号【作者:伊人、編輯:丹尼爾李】
聲明|文中圖檔、文字及視訊号轉自原文章,如有版權争議,請聯系我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