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談Business Process業務流程

作者:名字被占用想不出名字

(1)RPA:什麼是RPA? RPA的全稱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主要的功能就是将工作資訊與業務互動通過機器人來按照自先設計的流程去執行。(百度知道),總而言之,簡而言之,言而總之,玩過遊戲的朋友都知道他就是TO B的按鍵精靈。

那我們為什麼要RPA呢?

大陸不少行業,是有行業無産業:一個企業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産供銷研售後都做了。一個行業中有N多家這樣的企業,這就叫有行業無産業。

因為習慣了産供銷研售後都自己搞,是以也就沒想過和别人對接什麼,是以做的産品往往沒有預先設計開放接口。

真要遇到必須多個供應商的産品之間互相內建了,那沒有開放接口怎麼辦?隻能通過在UI界面層搞事。一般使用RPA來做資料複制或者資料對比校對。

(2)Workflow:審批工作流

Workflow,咱們一般叫做審批工作流。

做的簡單的審批工作流,一般就是表單中手工填寫好資料,然後按預設好級别審批流程一道道往下審批,要麼通過要麼打回。更複雜一些的審批流程還有代簽(如上司不使用系統而讓秘書代理),或者說會簽(多個人一起審批通過才能往下一道審批流程走)。

再複雜一些,就是從業務系統中取資料然後自動填充到對應的表機關置。簡稱為業務流(當然業務流講的更多的是端到端業務流程)

也就是現在如火如荼的BPM的概念了,業務流程即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再複雜一些,在審批過程中還能根據業務系統中的資料進行自動化規則判斷。

更複雜一些,那就是審批完還需要對業務系統中的資料或狀态進行更新改寫。

是以有了BPA(Business Process Atuomation)

這一切,都是要直接增删改查資料庫。這就是所謂的隐藏在審批工作流引擎背後的資料內建。

那麼這些資料都在BPM裡了,我們怎麼再對這些資料做點事情呢?

這時候BPI的概念就誕生了,這個i,有很多種叫法;引經據典呢就是當年美國有個老頭磚家,說業務流程要再造;在美國,那再造啊優化啊都簡單啊;但是呢,到了中國特色主義社會軟體大國,那就複雜咯。是以呢,到了中國我們偉大的IT咨詢顧問想了個名詞,那就叫流程優化吧,那怎麼優化呢?資料沉澱後要分析啊,要挖掘啊,是以BPI(Business Process intelligence)強大的登場了,誕生了很多基于流程挖掘的公司;至于什麼是業務流程挖掘,後文我們再細說一下。

3)談談Workflow或BPM中之“加簽”

在我從業軟體行業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在解決外企軟體與中國水土不服的情況,當然還有一部分時間,作為BPM領域的磚家,在回答OA和BPM的差別;

記得一次,有個印度人發了個郵件問我,竟然是封中文郵件,具體内容是,請翻譯一下“加簽”的意思,至今過去10年了,我沒有回複他。如果知道怎麼翻譯的,請在評論區告訴我:)我能想到的詞彙,More approve?One more?

(4)業務流程挖掘

還是回到現在最火的概念,業務流程挖掘,BPI;

中國人不太分得清Workflow和Business Process。審批工作流和業務流程,反正都有“流”這個字,那麼他們就是一個東西。嘿嘿嘿。認字認半邊,你說是好東西,那我就用。

是以大陸雖然也産生了幾家BPM廠商,但是最後都基本上被逼成了Workflow廠商,做成了OA軟體。

現在歐美又開始流行一個詞叫:流程挖掘。這裡的流程就是Business Process,而不是Workflow。

但是中國企業軟體中一般隻有Workflow,而很少有Business Process。

要麼,Business Process就被做了轉換,從Process轉變成了Logic。笨一點的軟體,把業務流程都在後端寫死成Java代碼了,業務處理方式一變就需要修改代碼,這就是中國企業軟體經常需要定制化開發的原因之一。其實根本不是定制化開發。而聰明一點的軟體,改造成了角色、權限、業務參數、業務開關,可以配置,組合配置不同,跑出來的業務流程就不同。但是由于這些要素的組合方式太多,到底組合出來了個啥,是不是會走出一個奇怪的業務流程排列組合,天曉得。

中國人特别喜歡一個功能上處理N多事,美其名曰按場景。是以大家看到的美團京東天貓APP,每個頁面都是花團錦簇的、滿滿當當的。

在我看來,專業的系統做專業的事情,BPM就做好你BPM的本職工作,花裡胡哨的加入各種OA功能在自家産品裡,意義何在?當然了,這又要說回到中國軟體的既要,又要,還要,也不能怪中國的軟體廠商了;一個字:卷;

對于中國軟體市場和TO B領域的看法以及以前說過的一些内容,傳送門:

中國軟體“做多做大做強”還是“做精做透做深”,淺談HR賽道

中國軟體行業的“既要”、“又要”、“還要”

今年是中國老牌軟體廠商的大年

我們常常了解不了SAP為啥要那樣設計系統,居然還有個Transcation Code,簡稱T Code。我随便複制幾個:

  • VL01N 建立交貨 Create Delivery
  • VL02N 更改交貨 Change Delivery
  • VL03N 顯示交貨 Display Delivery
  • VL06O 查詢銷售訂單 Query Sales Order
  • VLSP 拆分發貨單 Split Sales Order
  • VL22 拆分發貨單 Split Delivery
  • VL09 取消發貨過賬 Cancel Goods Issue for Delivery Note
  • VL10D STO發貨單建立 Extended Mult. Processing Deliveries
  • VKM5 對因信用控制當機的發貨單解凍 Block Delivery

其實,每一個T Code背後,都有一個主函數,有明确的輸入和輸出。這就是天然的API。

就是因為是這樣的設計思想,是以才有BPM引擎存在的必要:才需要BPM引擎把這一個個T Code功能串起來,進行背景自動化執行。執行完後的資料可以提供決策,是以才存在了流程挖掘這事。是以IBM在2004年推SOA是在推三個東西:SCA、SDO、BPEL。大家這下了解IBM當初的初衷了吧。

而中國軟體并不是這樣的設計思想,隻能走:UI層RPA內建、統一審批工作流Workflow內建、大資料層內建。

那我們一開始的架構是怎麼設計的呢?這又回到了,每個時代的IT風口了。

1.0時代,資訊化煙囪系統

2.0時代 ,資訊化煙囪系統移動版适配重寫版

3.0時代,資訊化煙囪向大內建轉型

4.0時代,那都轉(賺)了差不多了把,資訊化不能再說了,說什麼呢?數字化轉型、雲服務啊,把1.0時代的系統改下概念放到雲上繼續

是以面對同樣的問題,設計思想和解決手法截然不同,因而導緻了看似是一樣,實則南轅北轍完全不同。

綜上,僅代表個人拙見,各位看官老爺輕噴。

本人苦逼企業管理軟體銷售一枚,感謝您看到最後,希望能與大家一起進步(賺qia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