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7月17日,由新疆頤和實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産研究所、伊利河流域開發建設局聯合組建的聯合科研組向公衆釋出,成功攻克裸腹人工養殖技術,首次實作國家裸腹人工繁殖。

該團隊聯合攻擊,于5月21日開啟裸腹鲶魚人工繁殖研究,得到12萬枚裸腹鲭魚卵,并進行人工受精,後占魚卵受精率高達50%;經過50天的精心栽培,還儲存了6000多條尾巴,已經達到6cm以上,現在處于良好的發育、覓食能力。裸腹人工養殖技術的成功突破,标志着新疆伊犁河流域生态保護工作,特别是裸腹的保護增殖和釋放,取得了跨越式的進展。
據中國水産科學院黑龍江省水産研究所研究員張穎介紹,裸腹蛞蝓(名稱:Acipenser nudiventris)是鲭魚和蛞蝓屬。俗稱"綠鲱魚",原産于黑海、裡海和鹹海盆地,蘇聯于1933-1934年将其引入巴爾卡什湖,并進入中國的伊犁河水系,是伊犁河流域的一個獨特物種。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伊犁河流域光腹蛞蝓的年捕撈量達到40噸,是伊犁河流域重要的野生水生野生物種。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水利工程建設、農業發展和無限捕撈等因素,導緻伊犁河流域裸腹蛞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一直處于瀕危狀态,被列為國家二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21世紀初,裸腹野生資源的現狀引起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投入巨資組織開展研究,但由于人工繁育、幼苗馴化等技術問題,裸腹人工繁育一直未成功。
針對新疆伊犁河流域裸腹保護迫切,聯合團隊今年發起了聯合攻勢,在裸腹人工繁殖技術上取得了成功突破,裸腹人工繁殖衍生的種子種子,極大地豐富了裸腹種群。
科研團隊還将在現有裸腹育種技術的基礎上,開展生殖生理學、飼料營養、親本繁殖、裸腹魚大規模養殖等科學實驗,這将使技術更加實用,實作裸腹種子的大規模養殖,為今後裸腹保護技術的研究和殖民地種群的恢複奠定堅實的基礎。(地圖的測量機關)
編輯:劉益陽
稽核:管狀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