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雲)7月17日,由新疆伊河鲟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産研究所、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組建的聯合科研團隊對外釋出消息,該團隊成功攻克裸腹鲟的人工繁殖技術,首次實作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裸腹鲟的人工繁殖。
該團隊于5月21日開啟裸腹鲟人工繁殖研究,獲得12萬尾裸腹鲟魚卵,并進行人工受精,經核算魚卵受精率達50%;獲得裸腹鲟魚苗25200尾,苗種孵化率42%。裸腹鲟魚苗經過50天精心培育,還儲存6000餘尾,已達到6厘米以上,現發育狀态良好,攝食能力強。此次裸腹鲟人工繁殖技術的成功突破,标志着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生态保護工作,特别是裸腹鲟的保護與增殖放流工作實作了跨越式進步。
據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張穎介紹,裸腹鲟是鲟科、鲟屬魚類,俗名“青鳇魚”,原産黑海、裡海等流域,蘇聯在1933年—1934年将其引入巴爾喀什湖,并進入我國伊犁河水系,成為伊犁河流域重要水生野生物種。自上世紀90年代起,伊犁河流域裸腹鲟種群數量驟減,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針對新疆伊犁河流域迫在眉睫的裸腹鲟保護工作,該團隊今年啟動了聯合攻關,并取得了裸腹鲟人工繁殖技術的成功突破,裸腹鲟人工繁殖所得苗種大大豐富了裸腹鲟種群數量。
科研團隊還将在現有裸腹鲟繁殖技術基礎上,以原有親本和本次培育的苗種為基礎進行裸腹鲟魚類繁殖生理、飼料營養、親本培育及苗種規模化培育等科學實驗,經過分析、總結逐漸完善裸腹鲟保護技術,使此項技術更加實用化,實作裸腹鲟苗種規模化培育,為未來的裸腹鲟保護技術研究及增殖放流種群恢複等工作奠定堅實技術與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