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國超全預警!小瓜蟲、車輪蟲來勢洶洶!6月警惕這13種魚蝦疾病

<h2級"rich_media_title">6月,我國進入初夏,氣溫回升,水溫也大幅上升,水産養殖進入生産季節。随着水産養殖動物飼養的增加,養殖水體中殘留的餌料和排洩物逐漸增加,導緻水質變差,加上高溫悶熱天氣的增加,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速度加快,同時,長江中下遊和南部沿海受到梅雨季和台風的影響, 悶熱的雨水,多變的天氣,容易造成養殖環境水質突變,水産養殖動物應激反應加劇,加重和流行。據分析,今年6月全國各地需要重點關注以下疾病。</h2>

一、疾病預測

(一) 魚病

1.草魚出血性疾病:病原菌是草魚呼出的腸道病毒,主要對草魚種類有害,水溫在20~30°C時易發病,25~28°C為流行高峰期,主要傳播途徑為水準傳播,也可能通過魚卵垂直傳播。每個草魚主要養殖區都需要重點防控。

2.鯉魚浮腫病:病原菌是鯉魚浮腫病毒,主要危害鯉魚和錦鯉,水溫發病7~28°C,攜帶病原菌循環的幼苗是病害傳播和傳播的主要途徑,換水、用藥不當或水質、天氣突變,可誘發病害。每個鯉魚和錦鯉養殖區都需要重點防控。

3.錦鯉疱疹病毒病:病原菌是鯉魚疱疹病毒III型(又稱錦鯉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鯉魚、錦鯉及其變種,水溫18~28°C容易傳播,主要通過水體、病魚糞便、粘液等等級傳播。每個鯉魚和錦鯉養殖區都需要重點防控。

4.造血器官壞死:病原菌為鯉魚II型疱疹病毒,主要危害蛞蝓、金魚和贻貝雜交變異型,水溫10~33°C時可發生,其中22~28°C最為嚴重,主要傳播途徑為水準傳播。每個主要養殖區都需要以防控為重點。

5.病毒性神經壞死:又稱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變,病原菌是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主要對石斑魚等海魚有害,水溫在25~32°C時易患病,病原菌既可以通過水體水準傳播,也可以通過親本垂直傳播給兒童。石斑魚等海水魚類養殖的主要養殖區需要注重防控。

6.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症:病原菌主要是親水性單核細胞杆菌,危害蛞蝓、蛞蝓、蛞蝓等淡水魚,水溫在9~36°C時普遍存在,病害可通過病魚、細菌污染餌料、器皿和水源傳播,鳥類捕食病魚也可引起病害在不同養殖池之間傳播。該國所有淡水魚養殖區都需要注重預防和控制。

7.細菌性腸炎病:病原菌為腸點氣單核細胞菌、豚鼠氣單核細胞菌,主要危害草魚、鲱魚、鯉魚等淡水魚,水溫20°C以上流行,流行高峰期為25~30°C,常與細菌性腐爛病、紅皮病等同時發生, 是養殖魚類中較嚴重的疾病之一。該國所有淡水魚養殖區都需要注重預防和控制。

8.刺激隐核細胞增多症:俗稱"白點病"或"海水甜瓜蟲病",病原菌是刺激隐核細胞增多症,主要危害大黃魚、蛋形鲭魚、石斑魚等海洋魚類,刺激隐核蟲适宜繁殖水溫1最适宜的水溫約為22°C~26°C, 由囊和幼蟲傳播,感染速度快,緻病性和暴發性高,水質有機物含量高,水流緩慢,繁殖密度最容易爆發。該國所有海水魚類養殖區都需要注重預防和控制。

9.輪蟲病:病原菌為輪蟲病,主要危害各類淡水魚苗,全國各地養魚區,全年無休,适宜水溫22~29°C,主要症狀是病魚頭和嘴周圍微微發白,分泌大量粘液,通常魚苗病後10天, 蜂群沿着池塘一側,俗稱"馬病"。該國所有淡水魚養殖區都需要注重預防和控制。

(二) 甲殼類疾病

1.白斑綜合症:病原菌是白斑綜合症病毒,主要危害對象是南美白蝦、中國蝦、日本蝦、氪蝦等,水溫在20~30°C時流行,口腔感染是養殖蝦中白斑綜合症病毒感染和傳播的主要途徑,病毒也可以通過蝦卵垂直傳播。沿海對蝦主要養殖區需要重點防控。此外,湖北、江蘇、安徽、江西等地主要養殖區的科氏原蝦也需要加強病害防治。

2.蝦黔病毒病:病原菌中滿是虹膜病毒1種,主要危害南美白蝦、羅氏沼蝦、日本沼澤蝦、氪蝦等,蝦體長4~7厘米時最易受感染,水溫在16~32°C,可通過糞便傳播, 類似食物等方式,随着病毒幼苗的循環是導緻疾病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每隻蝦、羅氏沼蝦的主要養殖區都需要重點防控。

全國超全預警!小瓜蟲、車輪蟲來勢洶洶!6月警惕這13種魚蝦疾病

3.急性胰腺壞死:是一種危害養殖蝦的細菌性疾病,主要有害對象是南美白蝦、斑塊蝦和中國蝦等,我國主要海蝦區有流行,死亡主要發生在苗期30~35天内,常急性死亡,死亡率高達100%, 口腔感染是病原體水準傳播的主要途徑。沿海對蝦主要養殖區需要重點防控。

4.蝦肝腸病:病原菌為蝦肝腸蟲,可感染蝦的各個生命階段,主要危害南美白蝦和對蝦,水溫24~31°C時感染率高,水準傳播是病原菌傳播和感染養殖池塘對蝦的主要途徑。沿海對蝦主要養殖區需要重點防控。

此外,在此期間,魚類還需要注意預防和控制傳染性脾腎壞死、腸敗血症、羅非魚鍊球菌病、腐爛病等疾病,甲殼類動物注意防治死野田村病毒病、桃子綜合征、纖毛等疾病,爬行動物注意防治因水質引起的中國絕育皮膚病等疾病。 惡化、天氣變化、缺氧、紅潮等非緻病性疾病可能受到水産養殖生産的影響。

二、防控措施

(1)科學投餌,保證餌料品質。在投餌時,堅持定時、定位、品質、量化的"四套"原則,根據天氣、水質和魚類活動投飼情況靈活掌握投飼量。綠色餌料要求綠色清爽,具有餌料要求配方合理,營養全面。

(2)定期消毒,保持良好的水質。水溫回升後,各種病原菌開始活躍,一旦遇到環境不穩定,易誘發疾病,定期使用石灰原料等消毒劑和環境改良劑做好水消毒、水質調節和基質改善,使水體透明化, 溶解氧、pH值等保持在合适的狀态。

(c) 及時增加氧氣,以防止泛濫。高溫悶熱,多雨天氣易造成缺水缺氧和盤塘,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積極準備應對大雨和台風,加強日常管理,發現缺氧應及時打開增氧劑,加滿新水等措施,防止炭塘。

(4)防止盲目吸毒。一旦出現疾病,應及時咨詢水産養殖疾病預防控制專業技術人員或通過"全國水産動物疾病遠端輔助診斷服務網"咨詢專家,切記要盲目使用藥物,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五)及時報告疫情。在生産過程中,一旦發現養殖種類大規模發生和大規模死亡,就要及時向當地水産養殖技術推廣(水産動物疫病防治)機構報告,并采取适當措施防止病害傳播。(資料來源:國家水産技術推廣站)

2020年6月廣東省水産養殖病害預測

6月,廣東省氣溫和水溫逐漸回升,雷暴增多,水生動物病害因環境因素逐漸增多。雷暴前後,要密切關注養殖池水質環境的變化,及時監測各種理化因素,采取預防措施應對環境突變引起的疾病。根據前幾年監測結果的資料分析,細菌性疾病增加,特别是鍊球菌、氣體單核細胞細菌、蝦弧菌病、肝胰壞死綜合征、海魚刺激隐細菌等可能局部暴發,應注意提前做好防範。

(1)淡水魚:易患細菌性敗血症、腐爛性佝偻病、腸炎、潰瘍病、諾卡斯病、輪蟲病、環蟲病等,主要以草魚、淺灘、鲭魚等為主。

1.草魚:魚種階段易發生出血性疾病、腐爛病,重點為池塘養殖區免疫率低。

2.Uygum:易患諾卡菌病,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主要繁殖區。

3.羅非魚:易患鍊球菌病,主要集中在廣東西部、珠江三角洲的主要養殖區。

4.鲶魚:易患虹彩,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主。

(2)海洋魚類:易發生誘發隐匿病等寄生蟲病,主要集中在潮州市、惠州市、珠海市、陽江市和湛江市。

(三)對蝦:易患虹膜病毒病、弧菌病、急性肝胰壞死等,主要以珠江三角洲、廣東西部為主繁殖區。

(一)加強檢驗檢疫工作。通過檢測檢疫措施,從源頭上選擇優質幼苗,防止幼苗攜帶病毒進入養殖環境,保證幼苗品質,增強幼苗抗病能力。

(2)雷暴頻繁,魚塘因缺氧容易出現泛池化,注意觀察水質和魚蝦的投喂情況,發現缺氧時應及時補充新水,并采取充氧等措施,必要時釋放增氧劑。定期灑上微生物制劑和底物改良劑,調節水質,雨前可适當減少餌料量,并加入維生素C、免疫抑制劑和抗應激藥物,防止水環境突變引起的應激和疾病暴發。

(2)做好池塘前苗的消毒工作,可利用生石灰或漂白劑噴灑整個池,殺滅病原菌并清除敵方生物,利用微生物制劑控制水質,待天氣穩定後,選擇晴天試水後無異常情況釋放池塘下的幼苗, 池塘下苗苗,及時進行消毒工作和應激工作,避免疾病暴發和壓力大面積死亡。苗下塘後要加強水産養殖生産的管理,特别是要做好寄生蟲病的防治,控制養殖密度,多元投飼和免疫增強劑,增強體質,提供抗病、預防、防治相結合的原則。

病害防治方法應當根據養殖品種的實際情況,在有關專業機構或者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實施。(來源:廣東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20年6月江蘇省水産養殖病害預測

6月,江蘇即将進入高溫和梅雨的季節,雷暴時不時發生。水産動物也開始進入生長旺季,覓食旺盛,水産動物體内代謝物增加,水質易惡化,多種有害菌開始滋生。應加強預防,以減少疾病對水産養殖生産造成的經濟損失。

(1)魚類細菌性敗血症、腸炎和佝偻病:淡水魚高密度養殖區應重點防控。

(2)造血器官壞死:重點關注鹽城、台州、揚州等。

(三)鲭魚傳染性脾腎壞死:重點關注揚州、蘇州等地區的鲶魚養殖區。

(4)甲殼類纖毛蟲病、腐爛性佝偻病、腸炎病、蝦白斑綜合征:重點關注鹽城、南通、淮安等蝦蟹區。

全國超全預警!小瓜蟲、車輪蟲來勢洶洶!6月警惕這13種魚蝦疾病

預防和控制措施

(1)魚類黏膜孢子蟲病:避免在疫區購買幼苗進行養殖。避免将疫區的水引入養殖池,做好清池消毒工作,杜絕水體和底泥中的水鹌鹑,殺滅休眠孢子。治療應使用國家規定的抗原藥物或其他驅蟲藥物的混合物喂養,用于水産養殖

(2)魚腐病:徹底清除池塘,魚塘施肥後應施用有機肥充分發酵;選擇優質健康魚種,魚種前應按池塘下對魚體浸泡消毒措施,患病魚池可選用雙黃苦參半、藍闆黃柏散、三黃散、闆藍根端、大黃黃散、大黃疸魚散布和大黃五倍散等中草藥處理, 根據使用說明使用量。

(3)魚類腸炎病:不飼料變質飼料,培育壯大品種,加強養殖管理,飼料營養全面、優質,保持水質好,穩定性好,提高魚體的抗性。病魚可以用中草藥治療或内服(在藥物敏感性測試的基礎上),使用量按使用說明書進行。

(4)鲭魚傳染性脾腎壞死:降低魚苗養殖密度,減輕環境壓力。加強養殖管理,水源、養殖卵和親魚,引進魚苗和相應設施,如嚴格消毒,可切斷感染源,降低病毒感染的機率。陽性親魚被發現及時治療,切斷了病毒的垂直傳播。發現病魚,診斷後必須整組銷毀,同時對水源和器具進行無害處理。

(5)甲殼類白斑綜合征:1.以無病原體的健康蝦作親蝦繁殖;2、做好養殖池的淤積消毒工作,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劑均勻噴灑整個池塘,消毒1周後再澆水。在養殖過程中,水色培育良好,水質保持。3.合理的放養密度結合當地水源、環境、蝦池結構和養殖裝置、生産工藝、管理經驗、對蝦苗規格、飼料品質等綜合條件。4、在養殖管理過程中,要注意水質的變化和各種理化因素,保持水體的相對穩定性;

(6)其他注意事項

合理啟動充氧機,提高水體溶解氧量。注意天氣變化,特别注意大雨等突發天氣預報,及時加強養殖設施,謹防池塘水體缺氧,注意養殖水生動物應激反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河蟹養殖過程中,規範吸毒,預防勝于治本。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和礦物質,促進河蟹的消化吸收,增強食欲,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河蟹對疾病的抵抗力。(摘自:江蘇省水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20年6月湖北省水産養殖病害預測

6月已進入初夏,養殖動物生長迅速,投食旺盛,池塘殘留餌料和排洩物增加,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易導緻疾病發生和流行。這一時期不僅要注意常見和頻繁的細菌和寄生蟲病,還要注意一些病毒性疾病可能對水産養殖造成的重大危害。

6月,湖北省水産養殖業常見病例主要有: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症、腐爛病、細菌性腸炎病、輪蟲病、黃疸菌病、草魚出血病、造血器官壞死、白斑綜合征、潰爛病等。

(1)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症:主要有害對象有蛞蝓、團塊、蛞蝓、蛞蝓、黃疸、鲭魚、加州鲶魚等,病程較為急、死亡率高等。病史在我省水産養殖業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全省水産養殖區需要重點防控。

(二)腐性佝偻病:病害一般在水溫高于15°C時開始發生,水溫越高,越容易暴發,死亡時間越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魚類病。腐爛性疾病主要有兩種類型:寄生蟲性佝偻病和細菌性佝偻病。主要危害對象是鲱魚、草魚、鲭魚、鲭魚、鲭魚、加州鲶魚等,應引起各養殖區的注意。

(iii)細菌性腸炎:由腸點氣體單核細胞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有草魚、鲱魚、鲱魚、鲭魚、黃疸、黃疸等。常與細菌性佝偻病、紅皮病等有關,是養殖魚類中較為有害的疾病之一。當水溫在18攝氏度以上時,容易發病,引起流行病。

(四) 輪蟲病:由大量寄生在魚的皮膚或鰓中的多發輪蟲引起的疾病。适合于20°C~28°C的水溫發病,臨床症狀主要有"白頭白嘴"或"跑馬"(四處奔波以上)等,是一種對養殖魚類危害較大的寄生蟲病,我省各地魚類養殖區都發生過,特别是養殖精養的魚塘, 持續的陰雨天氣特别容易爆發。

(五)黃鲱魚細菌性疾病:病原體一般為維氏氣體單核細胞細菌,e。愛德華時代的細菌等臨床症狀主要是病魚出群,或靜靜地躺在池邊;病魚頭發紅、黑或"頭穿孔",體表皮膚潰瘍,體色發黃或脫色;親吻結束,嘴巴,下巴,蓋子填充血液;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潰爛;胃裡沒有食物,腸子裡,一些胃裡充滿了粘液;肛門發紅和出血,或腹水;肝功能減退,脾髒變黑,膽囊腫脹。全省黃鲱魚繁育區需要重點防控。

(六)草本出血性疾病:對草魚種類和1英尺齡鲱魚的主要危害。當水質惡化時,魚體抗性低,容易使草魚出血性疾病流行。水溫從20°C到30°C,25°C到28°C的發病是最容易生病的。該省的滋生區需要以防控為重點。

(7)造血器官壞死:由鯉魚疱疹病毒II型(CyHV-II)感染鲭魚引起,以體表和内髒出血、充血為主要特征,15°C~30°C可發病,25°C~28°C為流行高峰期。該省的滋生區需要以防控為重點。

(8)白斑病綜合症:水溫在18°C~30°C時易爆發疾病,主要危害對象為南美白蝦、小龍蝦等,我省小龍蝦養殖區和稻蝦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9)潰爛性疾病:由親水性單核細胞菌、輕度氣體單核細胞菌等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溫超過20°C易發病和流行,溫度越高,發病率越高。在全年的溫室農業中,幼稚的,年輕人到成年人都容易受到感染。一旦發病,持續時間長,危害更大。我省公安、景山等主要養殖區需要重點防控。

(1)建立科學的養殖管理體系。注重改善池塘的底質和水質,培育"肥、涼、嫩、活"的水體,為魚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增強魚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應采取科學規範的水産養殖措施,對水産品的健康水産養殖和生态水産養殖采取提高魚體的免疫力,最好是抗病品種,以降低發病率,減少魚藥的使用。

(2)細菌性疾病可用含氯消毒劑、含碘消毒劑用于生石灰或國家标準捕撈,結合藥敏試驗,并與高敏感性抗菌藥物混合抑制細菌,可與大蒜素、中草藥(如化合物三黃分散、大黃精)和維生素同時服用,以增強藥物的療效。

(三)寄生蟲病的防治應根據不同寄生蟲的機體結構和寄生蟲規律選擇合适的藥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劑量。對于受感染的池塘,國家标準捕撈毒敵蟲、硫酸鐵氧體硫酸銅(5:2)、中草藥制劑驅蟲分散等藥物處理,盡量選擇高效無毒藥物治療。

(4)目前尚無治療鲱魚出血病的有效藥物,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鲱魚出血病滅活疫苗或鲱魚出血病活疫苗,部分地區為組織牙髓滅活疫苗。在發病季節采用聚維酮碘全池噴灑進行水消毒,也可采用生石灰等消毒劑進行全池噴灑,具有防僞輔助處理的作用。

(五)白點綜合症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預防。投餌優質飼料,增強蝦的健康和抗病能力,保持良好的水質,控制養殖密度,改善蝦的生境環境。防止使用聚維酮碘等整個池,每半個月一次。如果發現蝦生病,應及時隔離患病蝦,以控制疾病的進一步傳播。(資料來源:湖北省水産科學研究院)

2020年6月貴州省水産養殖病害預測

6月,貴州省預測氣溫在15~31°C之間,養殖水溫在13~26°C之間,養殖動物處于生長和投飼的高峰期,殘留餌料排洩物增加,病原微生物也随之增加;

(1)細菌性敗血症:主要危害蛞蝓、蛞蝓、鯉魚、草、蛞蝓等淡水魚,從夏季花種到成年魚均可感染,5月至9月為高峰期,水溫9~36°C時普遍存在,25~30°C發病最為嚴重,養殖場嚴重發病率高達100%, 死亡率超過95%。

(2)細菌性腸炎病:主要危害草、鲱魚、鯉魚等,水溫在18°C以上開始流行,25~30°C發病最為嚴重,死亡率在50%~90%之間。

(三)細菌性佝偻病:主要危害草、綠、鯉、鯉、鯉、羅非魚等,從魚種到成魚均可發生,流行于4月至10月,适合水溫15~30°C。

(4)錦鯉疱疹病毒病:主要感染鯉魚和錦鯉,水溫發病主要為2~28°C,病峰在22~28°C,可導緻80%~100%的死亡率。

(五)輪蟲病:主要危害魚苗和魚種,流行于4-7月,适用于水溫20~28°C,水質差,有機物含量高,放養密度高是病因的重要原因。

(六)錨頭病:該病感染率高,流行季節長,12~33°C可繁殖,主要以蛞蝓、蛞蝓、鯉科魚類為主。

(7)缺氧:蝦、草、綠、蛞蝓、鲭魚容易缺氧,當水中含氧量低時造成水産動物缺氧,或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影響水生動物血液中二氧化碳的釋放,使中樞神經系統癱瘓,水産動物難以從水中吸取氧氣, 還會造成缺氧,造成浮頭、泛池、窒息死亡。

(一) 細菌性敗血症:清除過厚的淤泥,撒上生石灰或三氯生粉;用氟苄胺或甲基苯丙胺喂養。

(2)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腐爛病:對池塘徹底消毒,保持清潔水質;喂養新鮮飼料,不喂食變質飼料;在疾病發作時使用溴氯全池噴灑;與磺酰胺二甲基粉末混合進料。

(三)錦鯉疱疹病毒病:最好是抗病品種,以提高抗病性,做好檢疫檢疫等預防措施,對水源、養殖卵和親魚、進口魚苗等相應設施進行嚴格消毒,切斷感染源。

(iv)輪蟲病:當疾病發作時,在整個遊泳池中噴灑0.8-1.2毫克/升的硫酸銅或1.2-1.5毫克/升的硫酸銅和硫酸鐵。

(5)錨頭病:發病時用0.3~0.5毫克/L濃度的敵方蟲液整池噴灑;

(六) 缺氧:清除池塘中過度拉伸的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劑對水體進行消毒,用微生态制劑改善水質和基質,噴灑氧氣增強劑,啟動充氧機和填充新水。

全國超全預警!小瓜蟲、車輪蟲來勢洶洶!6月警惕這13種魚蝦疾病

2020年6月遼甯省水産養殖病害預測

遼甯省5月份的氣溫比往年低,降雨量較小。預計6月份氣溫将迅速上升,養殖池塘水溫将繼續上升,達到18C-26C,是水産養殖品種生長和長期的最佳。由于池塘幼苗投飼時間短,水污染輕,細菌等重大病害不易發生。淡水魚注重寄生蟲病害,注意各種淡水魚苗夏期的寄生蟲和白頭白嘴等病害。海水養殖因多種疾病帶來的氣溫迅速上升,注重海參、灘貝類和海獺。

鯉魚:易患輪蟲病和癬。重點關注該省的主要繁殖區和高密度重症監護區。

(2)淡水魚夏季花卉:蛞蝓、蛞蝓等正常淡水魚夏季花期易發生粘膜孢子病、輪蟲病、斜管蟲病、白頭白嘴病、泡泡病等,主要集中在沈陽、遼陽繁殖區;

(iii)草魚:容易患佝偻病、腸炎、紅血栓形成并發症和輪蟲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主要養殖區。

(4)大嶺:易患腸炎、紅嘴病、細菌性腐翅病。重點關注葫蘆島工廠養殖區。

(五) 虹鳟魚:易患寄生蟲病,如瓜蟲病、第三代蟲病和細菌性疾病,如腐爛鰓和腸炎。重點關注葫蘆島、本溪、丹東、遼陽等養殖區。

(6)河蟹:易出現貝殼失效、水腫。重點關注盤錦、鞍山稻田和鹽田繁育區。

(7)泥漿:易發生水黴病,重點養殖盤錦泥鲱魚高密度養殖區。

(八)海參:易發生腐爛性皮膚病。重點關注所有沿海農業地區。

(9)中華蝦、南美白蝦:易患白斑綜合征、紅體病。沿海重點水産養殖區。

(10)海獺:易患平頭、長頸、萎縮、吊挂病等疾病。聚焦丹東産區。

建議:一是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換水、注水、消毒,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同時,要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針對各種症狀提前做好水質調節、殺菌、觸底工作,預防疾病的發生。第三,注意天氣的變化。據遼甯省氣象局預測,夏季(6-8月)全省降水量為461-503mm,比往常(418.8mm)多1-2%,其中大連、營口和葫蘆島地區均小于1-2%,撫順和鐵嶺地區超過2-5%,其他地區超過1-2%。該省的平均氣溫為23.4-23.9度,比平時(22.9度)高0.5-1.0度。

(1)寄生蟲病: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保持水質清潔,定期開啟充氧裝置,如遇悶熱天氣,應延長充氧時間。定期用生石灰、漂白劑、生物制劑等對水質進行消毒和調節。整個池子都灑上相應的藥物(農藥),以預防為導向。

(2)淡水魚夏花苗粘性孢子病:一是當水溫在15度以上時,及時接種養殖水體有益菌,控制有益藻類平衡,提高免疫力;

(iii)鲭魚、鲭魚、黃疸夏花期纖毛蟲病:硫酸銅或中藥制劑以溢出為主,每逢2次藥物溢出,每天下午和下午0.75ppm。

(4)虹鳟魚腐爛和腸炎: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純淨養殖水,飼料營養全面,餌料新鮮。定期對生産工具和魚塘進行消毒,定期清理池塘,保持養殖環境清潔,減少病原菌繁殖,還可以以3克/千克的比例進行餌料大蒜素飼料,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5)淡水魚夏季花苗的白頭白嘴和泡泡病:在池塘下開花15天左右,全池噴氯制備國家标準漁藥1-2次,可預防夏季花苗的白頭白口病;

(6)大嶺腸炎、紅嘴病和細菌性腐鳍病:加強對養殖水質的管理,保證水的含氧量,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

(7)蝦白斑綜合征、紅體病:蝦池在高溫期到來前應滿水,盡量少換水,避免有害微生物和病毒進入;

(8)海參:注意控制養殖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基質環境,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定期改善水質,注意池内水鹽度的變化,保持适度的氧合,防止溫度和鹽度變化過多,造成海參皮。

(9)海獺:保持足夠的餌料量是預防海獺平頭和長頸病的關鍵。

(10)河蟹:對于脫殼病,一是定期在整個池中撒上生石灰,以保持池水弱堿性。二、補充營養,在飼料中加入适量的貝殼類和貝殼粉、骨粉、蛋殼粉、魚粉等礦物質較多的物質。三、營造适宜的脫殼環境,保持水體相對穩定,水溫在19-28度。河蟹水腫病要經常換水,保持淡水水質,在養殖過程中要小心,不要對螃蟹造成腹部傷害,也可使用1毫克/升漂白劑或0.3毫克/升溴海涅全池。(資料來源:遼甯省水産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