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和秋季,東南沿海養殖金鲳魚的養殖戶就格外小心,因為這個時間段正是海水小瓜蟲活躍的時期。以往的經驗,海水小瓜蟲對廣西金鲳魚養殖業的危害非常大,每年都會造成嚴重損失。 據産區反映,目前廣東湛江、廣西鐵山港已有少量魚感染小瓜蟲,被感染的魚吃料不太正常,生長速度慢。9月份華南沿海雷雨、台風較多,水溫、氣溫較高,是小瓜蟲的高發季節,養殖戶要提前做好病害的防控工作。

一,病原及生活史
海水魚類小瓜蟲病又叫海水魚白點病,其病原體為刺激隐核蟲,也即海水小瓜蟲,寄生蟲分類學上屬于原生動物門、纖毛亞門、寡膜纖毛綱、膜口亞綱、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蟲屬的一種,寄生于海水硬骨魚類的皮膚、鰓的上皮下可引起魚類的傳染性疾病。刺激隐核蟲與多子小瓜蟲很相似,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纖毛,前端有一胞口,成熟個體的直徑為0.4~0.5mm,差別在于,刺激隐核蟲的大核呈卵圓形團狀,4~8個,一般4個,相連呈念珠狀,蟲體透明度低,顯微鏡下蟲體呈灰黑色,難見其大核。
顯微鏡下的刺激隐核蟲蟲體
海水小瓜蟲的生活史分為滋養養體和包囊前體,包囊期以及幼蟲期四個階段,營直接發育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滋養體是刺激隐核蟲寄生在魚體上的階段,以宿主為營養來源,成熟後離開寄主魚,落于池底或其它固體物上并形成包囊。包囊經過多次分裂,最後形成許多纖毛幼蟲,是以小瓜蟲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纖毛幼蟲沖破包囊後在水中快速遊動,遇到宿主後附着上去,鑽入上皮組織,重新開始營養體的發育及寄生生活。幼蟲的逸出一般在無光的夜間進行,如果24小時内不能找到宿主,就會自行死亡。
海水小瓜蟲生活史(圖檔引自《科學養魚》2004年第10期集約化養殖過程中刺激隐核蟲病的綜合防治,作者李安興,黃玮)
二,症狀,流行情況及診斷
海水小瓜蟲最早寄生在海水魚的鰓、皮膚、鳍、口腔、鼻、眼角膜等處,在初期發病魚的背部、各鳍上先出現少量白色小點,肉眼可見,故稱白點病。至中期魚體體表、鰓、鳍等感染部位出現許多0.5~1毫米的小白點、粘液增多,感染處表皮狀充血、鰓組織因貧血而呈粉紅色,随後迅速傳染,嚴重時魚體表皮形成一層渾濁的白膜。魚體不适,經常與池底、池壁摩擦、碰擊,後期病魚嚴重不安,繞箱狂遊或跳出水面,不斷在固着物上摩擦身體,體表分泌大量粘液,因表皮細胞增生産生白色的小囊包;體表繼發性細菌感染,發炎潰瘍;鳍條缺損、開叉;眼白濁變瞎;鰓上皮增生、部分鰓組織貧血或壞死;病魚體色發黑、消瘦、遊動異常。最終,病魚因鰓組織損壞、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患有刺激隐核蟲病的金鲳(引自農财寶典)
寄生在鰓絲上的刺激隐核蟲(引自海洋與漁業)
刺激隐核蟲是海水魚類的常見寄生蟲,幾乎可以感染所有種類的海水養殖魚類,但在我國南方,主要危害石斑魚、大黃魚、卵形鲳鲹、軍曹和鲷科魚類,傳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2天内可造成養殖魚類全部死亡。流行季節主要在春秋二季,當水溫在20~30℃時是海水小瓜蟲病的高發期,特别是台風過後,海區環境變化大,魚體抵抗力差時更容易暴發刺激隐核蟲病。水體中富含有機質且水流較緩、養殖密度大、漁排分布密集,水交換條件差的海區以及長期投喂冰(凍)鮮雜魚餌料的漁排最易暴發。
診斷方法小心将病魚的鰓絲或體表粘液上的白點取下,放在載玻片上,加數滴海水後蓋上蓋玻片,放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圓形或橢圓形、全身具纖毛的蟲體,緩慢地作旋轉遊動,蟲體較大而不透明。這基本就可确診為海水小瓜蟲。
如沒有顯微鏡,則可将有小白點的魚鳍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瓷盤中,在光線好的地方,用2枚針輕輕将白點的膜挑破,連續多挑幾個,如看到有小蟲滾出在水中遊動,即可作出診斷。
在診斷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刺激隐核蟲病和黏孢子蟲病的差別:患刺激隐核蟲病的魚體體表白點為球形,大小基本相等,體表黏液較多,顯微鏡下可觀察到隐核蟲遊動;黏孢子蟲病魚體白點大小不等,有的呈塊狀,魚體黏液很少或沒有,無蟲體遊動現象,但可觀察到孢子。
三,防治建議。
海水小瓜蟲的病的防控過程當中,由于海水魚網箱養殖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網箱養殖屬于開放性水體,在使用外用藥的時候隻能使用挂袋法和分隔浸浴法,操作較為麻煩,藥效也比如封閉性水體中的效果好。況且,刺激隐核蟲病病如果未能及時發現處理,寄生蟲數量急劇上升後,會導緻病魚的大量死亡。是以,需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
(一)預防。
刺激隐核蟲病的高發季節,投喂一些具有驅蟲功能的中草藥和提高魚類免疫力和應激能力的飼料添加劑(如黃芪免疫多糖、水産專用維生素c等)。具體方案如下:
纖滅(漁用幹姜調和粉等)1包或者蟲蟲草(青蒿末等)1包+芳草三黃散1包+水産專用vc20克拌料50斤進行預防,每個月投喂1-2次,每次3天。
(二)治療
在海水小瓜蟲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及時發現處理。因為剌激隐核蟲出現後,其數量增加需要一個過程,及早處理,将魚體上的寄生蟲的數量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準尤為關鍵,如果寄生在魚體的寄生蟲達到一定的數量,疾病更加難以控制,将導緻魚類的大量死亡。
海水小瓜蟲滋養體階段能刺激寄主形成胞囊,包囊前體及包囊階段均有厚的囊壁保護,藥物很難滲透,在這幾個階段用藥對其殺滅效果較差。隻有剛孵化出來的幼蟲對藥物的抵抗力弱。由于幼蟲孵化時間通常在夜間即午夜至淩晨,故用藥最好在夜間進行,以便殺滅抵抗力相對較弱的幼蟲。
1,泡淡水。一半浸浴5-10分鐘,浸浴的過程中需要留意魚的狀态。處理之後魚要逐漸過渡到原來的鹽度的養殖水體中,以免導緻魚類應激死魚。
2,内服纖滅(漁用幹姜調和粉等)200克+蟲蟲草(青蒿末等)200克拌料40斤,外用原蟲膏(幹姜,辣椒等)挂袋,連續使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