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瓜虫或将全面暴发,引发两广及海南大规模死鱼灾害,已有鱼感染

作者:智慧水产养殖
每年夏季和秋季,东南沿海养殖金鲳鱼的养殖户就格外小心,因为这个时间段正是海水小瓜虫活跃的时期。以往的经验,海水小瓜虫对广西金鲳鱼养殖业的危害非常大,每年都会造成严重损失。 据产区反映,目前广东湛江、广西铁山港已有少量鱼感染小瓜虫,被感染的鱼吃料不太正常,生长速度慢。9月份华南沿海雷雨、台风较多,水温、气温较高,是小瓜虫的高发季节,养殖户要提前做好病害的防控工作。
小瓜虫或将全面暴发,引发两广及海南大规模死鱼灾害,已有鱼感染

一,病原及生活史

海水鱼类小瓜虫病又叫海水鱼白点病,其病原体为刺激隐核虫,也即海水小瓜虫,寄生虫分类学上属于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很相似,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成熟个体的直径为0.4~0.5mm,区别在于,刺激隐核虫的大核呈卵圆形团状,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虫体呈灰黑色,难见其大核。

小瓜虫或将全面暴发,引发两广及海南大规模死鱼灾害,已有鱼感染

显微镜下的刺激隐核虫虫体

海水小瓜虫的生活史分为滋养养体和包囊前体,包囊期以及幼虫期四个阶段,营直接发育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滋养体是刺激隐核虫寄生在鱼体上的阶段,以宿主为营养来源,成熟后离开寄主鱼,落于池底或其它固体物上并形成包囊。包囊经过多次分裂,最后形成许多纤毛幼虫,因此小瓜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纤毛幼虫冲破包囊后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宿主后附着上去,钻入上皮组织,重新开始营养体的发育及寄生生活。幼虫的逸出一般在无光的夜间进行,如果24小时内不能找到宿主,就会自行死亡。

小瓜虫或将全面暴发,引发两广及海南大规模死鱼灾害,已有鱼感染

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图片引自《科学养鱼》2004年第10期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作者李安兴,黄玮)

二,症状,流行情况及诊断

海水小瓜虫最早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皮肤、鳍、口腔、鼻、眼角膜等处,在初期发病鱼的背部、各鳍上先出现少量白色小点,肉眼可见,故称白点病。至中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0.5~1毫米的小白点、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随后迅速传染,严重时鱼体表皮形成一层浑浊的白膜。鱼体不适,经常与池底、池壁摩擦、碰击,后期病鱼严重不安,绕箱狂游或跳出水面,不断在固着物上摩擦身体,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因表皮细胞增生产生白色的小囊包;体表继发性细菌感染,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白浊变瞎;鳃上皮增生、部分鳃组织贫血或坏死;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最终,病鱼因鳃组织损坏、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小瓜虫或将全面暴发,引发两广及海南大规模死鱼灾害,已有鱼感染

患有刺激隐核虫病的金鲳(引自农财宝典)

小瓜虫或将全面暴发,引发两广及海南大规模死鱼灾害,已有鱼感染

寄生在鳃丝上的刺激隐核虫(引自海洋与渔业)

刺激隐核虫是海水鱼类的常见寄生虫,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种类的海水养殖鱼类,但在我国南方,主要危害石斑鱼、大黄鱼、卵形鲳鲹、军曹和鲷科鱼类,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2天内可造成养殖鱼类全部死亡。流行季节主要在春秋二季,当水温在20~30℃时是海水小瓜虫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台风过后,海区环境变化大,鱼体抵抗力差时更容易暴发刺激隐核虫病。水体中富含有机质且水流较缓、养殖密度大、渔排分布密集,水交换条件差的海区以及长期投喂冰(冻)鲜杂鱼饵料的渔排最易暴发。

诊断方法小心将病鱼的鳃丝或体表粘液上的白点取下,放在载玻片上,加数滴海水后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圆形或椭圆形、全身具纤毛的虫体,缓慢地作旋转游动,虫体较大而不透明。这基本就可确诊为海水小瓜虫。

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鱼鳍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瓷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出在水中游动,即可作出诊断。

在诊断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刺激隐核虫病和黏孢子虫病的区别:患刺激隐核虫病的鱼体体表白点为球形,大小基本相等,体表黏液较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隐核虫游动;黏孢子虫病鱼体白点大小不等,有的呈块状,鱼体黏液很少或没有,无虫体游动现象,但可观察到孢子。

三,防治建议。

海水小瓜虫的病的防控过程当中,由于海水鱼网箱养殖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网箱养殖属于开放性水体,在使用外用药的时候只能使用挂袋法和分隔浸浴法,操作较为麻烦,药效也比如封闭性水体中的效果好。况且,刺激隐核虫病病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处理,寄生虫数量急剧上升后,会导致病鱼的大量死亡。因此,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一)预防。

刺激隐核虫病的高发季节,投喂一些具有驱虫功能的中草药和提高鱼类免疫力和应激能力的饲料添加剂(如黄芪免疫多糖、水产专用维生素c等)。具体方案如下:

纤灭(渔用干姜调和粉等)1包或者虫虫草(青蒿末等)1包+芳草三黄散1包+水产专用vc20克拌料50斤进行预防,每个月投喂1-2次,每次3天。

(二)治疗

在海水小瓜虫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处理。因为剌激隐核虫出现后,其数量增加需要一个过程,及早处理,将鱼体上的寄生虫的数量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尤为关键,如果寄生在鱼体的寄生虫达到一定的数量,疾病更加难以控制,将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海水小瓜虫滋养体阶段能刺激寄主形成胞囊,包囊前体及包囊阶段均有厚的囊壁保护,药物很难渗透,在这几个阶段用药对其杀灭效果较差。只有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对药物的抵抗力弱。由于幼虫孵化时间通常在夜间即午夜至凌晨,故用药最好在夜间进行,以便杀灭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幼虫。

1,泡淡水。一半浸浴5-10分钟,浸浴的过程中需要留意鱼的状态。处理之后鱼要逐步过渡到原来的盐度的养殖水体中,以免导致鱼类应激死鱼。

2,内服纤灭(渔用干姜调和粉等)200克+虫虫草(青蒿末等)200克拌料40斤,外用原虫膏(干姜,辣椒等)挂袋,连续使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