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并私信回複: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
日本曆史上有個著名的邪馬台國,曾經跟三國時期的曹魏有過深度的往來。
然而邪馬台國很快就消失在曆史記載中了,在中國史書中,它最後一次出現在西晉武帝時代,而日本史書中對于這個時代的記錄類似于神話,和中國的三皇五帝時期差不多,是以關于邪馬台國最終的結局,一直是困擾史學界的一大難題。
從晉武帝以後,日本和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官方的往來,直到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新的倭國再次向東晉安帝朝貢,恢複了兩國中斷一百多年的往來。
這是中國官方對大和朝廷的最早記錄。之後在南朝宋時期,又有五名倭王(贊、珍、濟、興、武)向中國王朝遣使請封,這就是著名的倭五王。
這個政權不斷發展,到了中國的隋朝時期演化為延續至今的大和朝廷,這也是各界所公認的。
但是大和朝廷的前身是什麼,這一政權又和邪馬台國有什麼關聯,這一點就難有公論了。
關于這一點,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邪馬台國的具體位置在哪裡,究竟是在九州島北部還是本州島近畿一帶。
如果在九州北部,那麼邪馬台國很可能隻是九州諸部落的宗主,和後來的大和朝廷或許沒什麼關聯,而所謂的邪馬台國東遷演變為大和朝廷這一說法沒有什麼明确的證據加以支援。
如果在近畿,那就說明邪馬台國很可能是後來大和朝廷的前身,這個在三國時期日本各個部落的盟主最終統一了日本列島的大部分地區。
這一問題在日本史學界已經争論了二百多年,江戶時代兩位著名學者本居宣長和新井白石就分别是九州說和近畿說的代表人物,從他們之後始終争論不休。
其實邪馬台國的位置,從三國志中就能發現其蹤迹,這成為破解日本古代曆史發展脈絡的關鍵,那麼就讓我們試着來探究一下。
在三國志中,詳細記述了從大陸前往邪馬台國的具體路徑。
首先從帶方郡出發往東南走,到達北韓半島最南端的狗邪南韓。之後渡海到達對馬島,又渡海到達一大國(今壹岐島),之後繼續渡海,終于登陸九州島,到達末盧國,然後繼續向東南方向走,經過伊都國、奴國,到達不彌國。
以上這些都是沒有争議的,但是之後問題就來了,三國志記載,從不彌國出發後走水路向南,二十天可以到達投馬國,而往南走十天水路,一個月陸路,就能到達邪馬台國。
按照九州說的觀點,邪馬台國在九州北部,和不彌國并不遠,理由是在北九州有一些考古發現,證明當地有大量彌生時代晚期遺迹。
不彌國在九州北部沒有疑問,但是往南到邪馬台國竟然要水路十天加上陸路一個月,這就有些誇張了。按這個裡程,邪馬台國就不可能在九州北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日本學者給出兩種解釋。
第一就是三國志記載可能有誤,不是陸行一月而是陸行一日。不過這種說法沒有什麼根據,是以不予讨論。
第二就是水行十日和陸行一月并不是先後的而是并列的,也就是從不彌國出發,水行十日或者陸行一月都能到達邪馬台國。
但這種說法還是有些問題,因為從九州島最北部的福岡縣北九州市到最南部的鹿兒島縣鹿兒島市,也就隻有三百公裡多一點,單純走陸路一個月時間是很富裕的。是以從九州北部出發往南走一個月,不可能還在九州北部,而是應該已經到了九州最南端了。
況且邪馬台國南邊還有狗奴國,如果邪馬台國都隻能在九州南部,那狗奴國在哪裡呢,難道在大海裡嗎?
是以,九州說的緻命缺陷就是距離問題。
那麼近畿說又怎麼樣呢?
支援近畿說的觀點認為,邪馬台國就在近畿大和地區(今奈良縣一帶),其中一個主要根據就是大和這個詞的讀音やまと(YAMATO)和邪馬台非常相似,是以認為邪馬台國逐漸演化為大和政權。
而且近畿說也能解釋九州說最大的不足,也就是距離問題,從北九州出發,經過水路十日和陸路一個月,正好差不多可以到達近畿地區。
但是近畿說也有一大缺陷,那就是方向問題。因為三國志明确說從不彌國到邪馬台國是向南走的,如果邪馬台國在近畿,那就不是向南走而是向東走了。是以支援這一說法的學者隻能認為三國志中提到的南行有誤,而應該是東行。
在我看來,九州說的距離問題是更大的硬傷,是怎麼也解釋不通的,而近畿說的方向問題倒是能找到一種解釋方案。
在古代,由于沒有精确的地圖,曹魏使者很可能把方向搞錯了,他将本來東西走向的日本列島西部地區,想象成是南北走向了。将真實的地圖順時針旋轉九十度,就成了魏使想象的樣子。
證據就是根據三國志記載,倭國在會稽郡東冶以東的大海裡。
計其道裡,當在會稽、東冶之東。(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會稽郡東冶在今天福建省福州市一帶,從地圖上看,福州市以東的大海中,隻有沖繩島而已,倭國絕不可能在這個位置上。
但如果将本州島西部順時針旋轉九十度,那麼近畿大和地區就确實在東冶以東了。
由此看來,三國志可能确實記載有誤,邪馬台國或許并不在不彌國以南,而在不彌國以東。
另一方面,大和的南部正好有熊野地區(今奈良縣南部、三重縣南部以及和歌山縣一帶),或許這就是狗奴國的所在地。
綜合來看,九州說相比起近畿說漏洞要大得多。
那麼為何這種說法在日本非常有市場呢?我認為還是曹魏跟邪馬台國的往來經曆所造成的。
要知道,很多時候學術研究也是要為政治服務的。
雖然後來倭五王代表的大和朝廷也曾向南朝宋納貢求封,但他們有完整的獨立性,南朝宋對他們的内政沒有任何幹涉。而且他們要求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是以求封的目的一目了然,就是為了得到日本本土和北韓半島的霸權,而不是真的臣服于中原王朝。
但是邪馬台國就不一樣了,如果不是曹魏派人幹涉,或許邪馬台國都不是狗奴國的對手。再加上後曹魏使者幫助邪馬台國平定内亂,可以說如果不靠着曹魏的幫助,邪馬台國可能已經成為曆史了。
或許在日本看來,這種曆史并不光彩,如果邪馬台國在北九州,說明這個國家和後來大和朝廷沒什麼關系,這種不光彩的曆史也就和後來的日本沒關系了。
反過來,如果邪馬台國就在近畿,後來發展為大和政權,那豈不是說後來的日本政權是靠中原王朝的幫助才得以儲存下來的嗎?
不過我想,曆史的真相總有揭開的一天,期待今後能有光武帝賜金印那樣的重大發現吧。
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并私信回複: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