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澎湃思想周報丨華盛頓飓風眼中的古巴;争議中的卡達世界杯

作者:澎湃新聞

華盛頓飓風眼中的古巴

2022年9月27日,飓風“伊恩”襲擊古巴,給該國西部比那爾德裡奧省房屋、農業、電力服務等造成嚴重損失。10月14日,古巴政治活動家馬諾洛·德·洛斯·桑托斯(Manolo De Los Santos)在獨立網站CounterPunch撰寫評論認為,飓風襲擊讓本已陷入困境的古巴雪上加霜,而美國的持續封鎖更是給古巴的災後重建增加了許多不确定性。

澎湃思想周報丨華盛頓飓風眼中的古巴;争議中的卡達世界杯

當地時間2022年9月27日,古巴比那爾德裡奧,梅塞德斯·瓦爾迪茲的家被飓風“伊恩”摧毀後,她抱着她的狗狗基拉等待運輸。

桑托斯首先回顧了曆史。自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勝利以來,美國一直反對古巴的獨立道路,并于1962年2月開始對美古之間所有貿易活動實行封鎖。持續的封鎖給生活在島上的1100萬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古巴人民在應對被稱為“現代史上最長禁運”的制裁時表現得十分堅韌。然而,在過去五年間,美國變本加厲,加強了封鎖,實施了243項新制裁,扭轉了前總統奧巴馬2014年開始的美古關系正常化程序,這一程序曾在2016年奧巴馬通路古巴時達到頂峰。盡管拜登在競選時承諾,要對古巴采取比前總統特朗普更加平衡的外交政策,但事實上拜登加大了對古巴的壓力。

飓風的破壞對疲于應付COVID-19大流行的古巴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桑托斯寫道,當大流行襲來之時,古巴幸運地擁有強大的公共衛生保健系統和創新的生物技術産業。然而,在特朗普以及後來拜登的制裁下,古巴應對疫情的能力承受了巨大壓力。随着古巴德爾塔變異病例的增加,由于美國的封鎖,古巴唯一的氧氣工廠因無法進口備件而停擺。當成千上萬的古巴病患殘喘之時,氧氣隻能定量配給供應。華盛頓拒絕為此開一個口子。此外,古巴科學家制造了五種候選疫苗,等到大多數古巴人接種了這些疫苗後,華盛頓才姗姗來遲地提出向古巴捐贈美國制造的疫苗。

早在2017年,美國就聲稱古巴政府使用聲波武器襲擊了美國大使館,使館人員出現了所謂的“哈瓦那綜合症”,但後來被證明是不實的。然而,這成為美國當機與古巴關系的借口。每年超過60多萬美國人停止前往古巴旅遊,旅遊業開始崩潰,該島失去了收入。美國政府在特朗普任内的制裁導緻西聯彙款(Western Union)在2020年當機了該島的業務,切斷了古巴家庭彙款和接收彙款的能力。美國駐哈瓦那大使館暫停了簽證服務,古巴人被迫跋涉到中美洲或穿越佛羅裡達海峽抵達美國,導緻了1980年以來最大規模非法移民潮的開始。

古巴人在美國加強封鎖的情況下過得舉步維艱。該國的國内生産總值開始萎縮,政府和其他實體無法再購買食品、藥品和石油,因為銀行拒絕處理這些基本的商業交易。

美國利用古巴人民的痛苦向古巴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桑托斯寫道,2021年7月11日,古巴各地群眾走上街頭,抗議因華盛頓制裁導緻的物資短缺造成的生活困難。美國政府——從拜登到美國駐哈瓦那大使館的最低級别員工——争分奪秒地發表聲明說,為了應對抗議活動,古巴有必要進行改革。他們試圖将古巴人民對因制裁帶來的剝奪的抗議,轉變為要求政權更疊的起義,這是古巴流亡者組成的“邁阿密黑手黨”( Miami mafia)的核心訴求。古巴政府之是以能夠抵擋住這種企圖,是因為他們對人民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采取了盡可能直率的态度。

2022年對古巴人民來說并不輕松。今年8月,年久失修的國家電網開始出現嚴重的老化迹象。貫穿古巴全島的電力中斷,清楚地提醒人們回憶起90年代“特殊時期”,當時古巴面臨着類似的電力狀況。一些省份停電長達8到10個小時。随後,馬坦薩斯儲油設施發生爆炸,導緻古巴缺少急需的燃料,數十人在與持續五天的大火搏鬥中喪生。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立即派遣了消防隊員和裝置,而美國隻能通過電話提供技術建議,盡管美國活動人士、神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呼籲提供更多的援助。

2022年9月27日,飓風“伊恩”襲擊了這個島嶼,造成了巨大破壞,超過5萬所房屋受損,古巴的煙草作物受到嚴重影響,電網受損——盡管目前已恢複正常。

桑托斯寫道,所有的目光都轉向了華盛頓——不僅是看它是否會提供援助——這當然是受歡迎的,而且是看它是否會将古巴從支援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移除并結束制裁。古巴被列入名單是特朗普在離開白宮前最後一刻做出的決定,盡管古巴在哥倫比亞和平程序中發揮了公認的作用。這些措施意味着,美國和其他地方的銀行不願處理包括人道主義捐贈在内的任何與該島相關的金融交易。美國在向古巴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方面的記錄好壞參半。

即便在特定有限的時期,美國政府也沒有解除制裁,而是選擇袖手旁觀,看着來自邁阿密的神秘力量在Facebook和WhatsApp上釋出大量消息,迫使絕望的古巴人走上街頭。在哈瓦那,數百人聚集在城市各處,敲打鍋碗瓢盆,要求水、電和食物。外國記者熱切期待看到嚴厲鎮壓和大規模逮捕的場面,但這一次古巴的反應最接近其政治傳統。共産黨上司人開始到達抗議場所,向人民發表講話。該黨國際關系部負責人安其爾·阿祖亞加·雷耶斯(Angel Arzuaga Reyes)談及在“十月十日區”( the Diez de Octubre neighborhood)的經曆時說,在那些緊張的時刻,無法做出承諾或立即給出解決方案,但可以向所有抗議人士提供解釋和資訊。

桑托斯最後寫道,古巴人民不是那種輕言放棄的人,他們有着堅韌的曆史。許多古巴人面對危機的方式是笑着與危機抗争。飓風過後的幾天,走在哈瓦那,複蘇的迹象很明顯,成群的電工不間斷地工作,在創紀錄的時間内恢複了電力供應,志願者們清理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沒有留下飓風“伊恩”造成的破壞痕迹。古巴共和國主席米格爾·迪亞斯-卡内爾(Miguel Díaz-Canel)自9月27日以來第四次通路比那爾得裡奧省,在焦急的人群包圍下,他說:“我們不能投降或坐以待斃。”盡管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古巴人決心克服他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卡達世界杯倒計時:面子工程與杯葛争議

再過一個多月,2022年卡達世界杯決賽圈階段的比賽就将正式打響。對于這個中東國家來說,舉辦世界杯無疑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宣傳工程,對于提高卡達的國際地位、區域影響力和軟實力來說都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即便如此,這屆世界杯除了因為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從傳統的夏季舉辦改為冬季舉辦,進而使得不少球員的比賽負荷在今年陡增之外,還由于過往卡達修建世界杯比賽場館設施造成的外籍勞工死傷事件,以及該國一些嚴苛的伊斯蘭法令,引來了對于卡達勞工權益和人權問題的口誅筆伐。

澎湃思想周報丨華盛頓飓風眼中的古巴;争議中的卡達世界杯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1日,卡達多哈,2022卡達世界杯前瞻,組委會用球員畫像海報裝扮建築物。

但眼下世界杯開賽在即,國際足聯顯然是會對于外界的抨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卡達方面也希望在傾舉國之力舉辦這屆賽事時,能夠在正面宣傳上站穩腳跟。例如,主辦方在賽前就已經宣稱,卡達世界杯将是有史以來首屆“實作碳中和的世界杯”。這一目标早在2020年的時候就已經提出,為的是讓這場大型體育賽事能夠留下盡可能多的可持續利用的遺産;這一願景并被納入到卡達國家發展戰略規劃之中。但是在地處沙漠的卡達達成一屆碳中和的世界杯并非易事,卡達首都多哈更是常年在世界上污染最嚴重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因為客觀條件限制,國際足聯曾預計,在卡達舉辦一屆世界杯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高達360萬噸,這比四年前俄羅斯世界杯的總排放量還要多出150萬噸。

為此,卡達方面盡可能地在硬體層面上做到節能減排,主要的理念是讓整屆賽事的運作更加“緊湊”:航空樞紐的使用會更為集中,各個比賽場館之間最長的距離也不過75公裡,并且啟用淡化過後的海水來澆灌各大足球場和訓練場的草坪。但盡管卡達方面正努力在碳排放等環保議題上達到聯合國制定的标準,自從該國成功申辦世界杯以來,大型基礎設施的興建帶來的環境污染就已經存在。換句話說,如果更加嚴苛地看待卡達舉辦一屆實作碳中和的世界杯這一目标的話,他們目前采取的種種措施都遠不足以比對這一願景。無論如何,卡達人都在盡可能地使得世界杯成為提升該國軟實力的路徑,而在俄烏戰火尚未停息的當下,卡達豐富的油氣資源也讓該國在西方媒體大量的負面宣傳面前争取到了一定的周轉空間。

比起更為務實的油氣資源外交來說,目前針對卡達的負面宣傳依然集中在該國糟糕的人權記錄這一點。近來,英格蘭隊的隊長哈裡·凱恩就曾宣稱,自己将在世界杯賽場上佩戴彩虹旗圖案的隊長袖标,以此來抗議卡達當局對于性少數群體的打壓,無論國際足聯是否會就此舉懲罰他。實際上,凱恩代表的英格蘭并不是唯一一個就此議題發聲的,至少包括威爾士、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和瑞士在内的多個參賽隊伍,都曾緻信國際足聯要求允許他們各自代表隊的隊長在世界杯比賽期間佩戴聲援性少數群體的隊長袖标。國際足聯并未直接回應這些訴求,但作為主辦方的卡達倒是正面回擊了。組委會主席阿爾哈特(Naser Al Khater)就凱恩的言行回複稱,世界杯不應該成為“表達政治觀點的平台”,這一點或許會得到很多認為體育與政治無關的觀衆的認同;不過阿爾哈特也表示,歡迎球迷在賽場上打出彩虹旗幟或者政治智語。而當被問及是否認為西方媒體在卡達世界杯的相關議題上帶有一定的種族偏見乃至歧視時,阿爾哈特也并不否認。

實際上,西方各國已經不止一次提醒本國球迷,前往卡達觀看世界杯比賽時需要留意當地的法律法規,避免因為風俗與觀念的差異而導緻違反當地法規。其中,酒精的存在成為這一話題的焦點。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在公開場合飲酒一直是卡達的禁忌。但是為了迎接世界杯的到來,卡達不得不在酒店和酒吧之外開設專門的酒品售賣區域。

而卡達方面最新的一條措施則是,一旦有球迷被發現醉酒的話,将會被送往專門開辟的醒酒區域等待他們清醒過來。但在網際網路上,一些球迷對于這個“醒酒區域”(sober zone)的具體性質也有懷疑,更有人調侃稱,所謂醒酒區或許隻是監獄的一個别稱罷了。

除此之外,西方各個參賽國的抵制行為也不在少數,北歐的丹麥就在球衣上做起了文章。具體一點說,是球衣贊助商Hummel為丹麥國家隊推出了專門的戰袍,在該國傳統使用的紅白兩套球衣上,丹麥國家隊的隊徽和贊助商的商标都将和球衣顔色一緻,以此淡去這兩個辨別。Hummel公司給出了一個頗為強硬的說法,稱不希望這些辨別“在一場讓數千人喪生的賽事中被人看到。”該公司甚至為丹麥隊推出了全黑的第二客場球衣,以向死于世界杯場館建設的勞工們緻哀。贊助商方面曾出面回應,表示他們一向支援丹麥國家隊,但并不認同作為東道主的卡達的一些做法,也希望能夠借此呼籲人們關注卡達的人權狀況。

除了丹麥隊和Hummel的球衣風波之外,法國也在近期加入了對于卡達世界杯的抵制行動之中。盡管擁有卡達人投入巨資打造的足球俱樂部巴黎聖日耳曼隊,但是巴黎還是在近期宣布,将不會為即将到來的卡達世界杯設定專門的巨型轉播螢幕以及球迷觀賽區。巴黎市政府方面也表示,本屆世界杯在冬季舉辦也促使當局決定放棄以往正常的做法,不會為球迷開辟專門的公共觀賽區域——2018年的時候,大量法國球迷正是在巴黎等各大城市街頭歡慶法國隊第二次奪得世界杯冠軍。巴黎也并非第一個采取這種做法抵制卡達世界杯的法國城市,此前,裡爾、馬賽、波爾多、斯特拉斯堡和蘭斯都基于道德理由宣布不會為卡達世界杯開辟專門的公共轉播區域;裡爾和馬賽兩地的市長甚至都公開譴責卡達當局,後者更宣稱這屆賽事是人類和環境的災難。法國前國腳坎通納也直言,這屆賽事搞到現在根本不合理。

對于很多抵制卡達世界杯的國家和群體來說,世界杯并不屬于卡達所有;也是以,抵制卡達當局成為意識形态驅使下的必然之舉,而且抵制和參加世界杯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選項——在世界杯賽場上表達自己的立場,也成為了不少國家和運動員的選擇。隻是這樣的抵制能夠起到什麼樣的效果,能否突破不同陣營的資訊繭房,目前看來都不甚明朗。此外,國際足聯在這一系列輿論漩渦中選擇巧妙隐身,也似乎讓種種抵制的努力顯得更加乏力。

參考資料:

Will Qatar really produce ‘the first carbon-neutral World Cup in history’? 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tball/2022/oct/12/qatar-carbon-neutral-world-cup-history

‘Drowning in bad publicity’: Has Qatar’s World Cup soft power push backfired?: https://www.france24.com/en/middle-east/20221012-drowning-in-bad-publicity-has-qatar-s-world-cup-soft-power-push-backfired

Qatar 2022 chief tells Harry Kane the World Cup 'is no place for political statements': https://www.telegraph.co.uk/world-cup/2022/10/13/qatar-2022-boss-tells-harry-kane-world-cup-no-place-political/

World Cup 2022: Qatar’s frantic countdown to a football tournament full of controversy: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orld-cup-2022-qatars-frantic-countdown-to-a-football-tournament-full-of-controversy-191918

Drunk fans to be sent to sober zones at Qatar World Cup says Nasser Al Khater: https://theathletic.com/3689860/2022/10/13/qatar-world-cup-drunk-zones/

Hummel’s Denmark World Cup kit launch: The concept, the controversy, the questions: https://theathletic.com/3651913/2022/10/04/denmark-hummel-world-cup-kit/

Qatar World Cup 2022: Paris joins boycott of fan zones over human right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313299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