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船手藝人劉細秀:擇一事 終一生

作者:閩南網

“啪嗒”一聲輕響,一塊隔艙闆被劉細秀裝入“船模”的船艙。5月11日,在離甯德市蕉城漳灣造船廠不到200米,年近七旬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正在自家的工作室制作船模。

福船手藝人劉細秀:擇一事 終一生

劉細秀在制作船模。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走進劉細秀的工作室,一間10餘平方米的房間,牆上貼着幾張老舊的造船圖紙,房門旁做船模的案闆上,擺放着刨子、鋸子、打磨器等工具,角落的桌子上,則擺着幾艘尚未完工的仿古船模。

福船手藝人劉細秀:擇一事 終一生

劉細秀在制作船模。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這艘‘福船’是按照真船的比例進行‘濃縮’制作的,做好一艘差不多得2-3個月時間,而一些較簡單的也要1個多月。”劉細秀介紹,這些年下來,他完成的船模已有20餘艘。因為有40多年的造船經驗,劉細秀做起船模得心應手。

福船手藝人劉細秀:擇一事 終一生

劉細秀在其工作室制作船模。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憑着一股子工匠精神,劉細秀把對福船的留戀複刻進一個個精巧别緻的船模裡。這些做成的船模,劉細秀或送親友收藏,或出售給喜歡船模的人。

5月5日,世界最大仿古福船“福甯”号航行至馬來西亞馬六甲,并在當地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當日,馬六甲州元首穆罕默德抵該船參觀,并獲贈“福甯”号船模。劉細秀便是建造這艘仿古大福船的“總師傅頭”,“福甯”号船模也是出自其手。

“非常自豪!”劉細秀說,福船能完成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東南亞之旅,充分展示了“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魅力。

“水密隔艙是福船建造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劉細秀口中的水密隔艙起源于唐代,它用隔艙闆把船艙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艙區,當船艙受損漏水,可将海水限制在局部船艙中,不至于迅速沉沒。

千百年來,該技藝被廣泛應用于漁船、貨船、戰船及外交使船,直到18世紀後期,該技藝傳到西方,水密隔艙成為現代船舶設計中的重要結構形式,至今仍普遍應用在現代船舶制造中。

蕉城漳灣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明代洪武年間由閩南地區傳入,迄今已有650多年曆史。2008年,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福船手藝人劉細秀:擇一事 終一生

劉細秀制作的“黑舶五青案”船模。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劉細秀所在的劉氏家族世代以造船為生,他是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第20代傳人,他畫過了上千份圖紙,親手打造了上千條“福船”,“福船”與他的人生緊密相連,不曾斷絕。

19歲時,劉細秀跟随父親在漳灣造船廠當學徒,一次在船艙裡他撿到了一張舊的福船圖紙,比一比、畫一畫,認真研讀造船設計圖書,就這樣,他“偷學”到了畫圖紙的技術,也更加了解福船制造技術,很快就脫穎而出。

作為當地有名的造船人,劉細秀見證了福船的繁榮與低迷。“20世紀七八十年代鼎盛時期,漳灣造船廠有3家,造船師傅100多人,訂單都接到浙江、山東等地。”他說,現在訂單越來越少,造船又是辛苦活,工資不高,年輕人怕髒怕累都不願意來學了。

随着機械化、智能化水準的快速發展,“福船”的訂單比以前少了很多,福船技藝正在漸漸走出曆史舞台,傳承迫在眉睫。劉細秀已步入花甲之年,如今精準掌握這門技藝的師傅也已不多,遺憾的是,他三個孩子,無一繼承父親的衣缽,許多福船手藝人也轉行從事别的工作。“總有幹不動的一天,希望這門手藝能有年輕人來傳承。”

雖然劉細秀已無法完全依靠這項手藝謀生,但是他依舊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投入在帶徒、造船等與“福船”傳承有關的事情上,幾十年不改。

“如今福船模型手工藝品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在一些精品商店也時常可見。”近幾年,劉細秀開始學習設計福船模型,展陳館大多船模均出自他之手。

此外,劉細秀還将這項非遺技藝帶到了校園,給了這項技藝更多生存土壤。每周三的下午,劉細秀便會在漳灣中心國小“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社團”開課,帶領學生們進行“福船”手工模型制作,并講解相關制作技巧。

制作圖紙,敲打船木,定骨塗漆……從家中到造船廠,僅一百多米的路,劉細秀走了40多年。“擇一事,終一生。”劉細秀說,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對這個老祖宗的寶貴技藝感興趣,把它學習傳承下去。“隻要有人願意學,我都會教。”(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