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福船手艺人刘细秀:择一事 终一生

作者:闽南网

“啪嗒”一声轻响,一块隔舱板被刘细秀装入“船模”的船舱。5月11日,在离宁德市蕉城漳湾造船厂不到200米,年近七旬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细秀,正在自家的工作室制作船模。

福船手艺人刘细秀:择一事 终一生

刘细秀在制作船模。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走进刘细秀的工作室,一间10余平方米的房间,墙上贴着几张老旧的造船图纸,房门旁做船模的案板上,摆放着刨子、锯子、打磨器等工具,角落的桌子上,则摆着几艘尚未完工的仿古船模。

福船手艺人刘细秀:择一事 终一生

刘细秀在制作船模。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这艘‘福船’是按照真船的比例进行‘浓缩’制作的,做好一艘差不多得2-3个月时间,而一些较简单的也要1个多月。”刘细秀介绍,这些年下来,他完成的船模已有20余艘。因为有40多年的造船经验,刘细秀做起船模得心应手。

福船手艺人刘细秀:择一事 终一生

刘细秀在其工作室制作船模。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凭着一股子工匠精神,刘细秀把对福船的留恋复刻进一个个精巧别致的船模里。这些做成的船模,刘细秀或送亲友收藏,或出售给喜欢船模的人。

5月5日,世界最大仿古福船“福宁”号航行至马来西亚马六甲,并在当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当日,马六甲州元首穆罕默德抵该船参观,并获赠“福宁”号船模。刘细秀便是建造这艘仿古大福船的“总师傅头”,“福宁”号船模也是出自其手。

“非常自豪!”刘细秀说,福船能完成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之旅,充分展示了“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魅力。

“水密隔舱是福船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刘细秀口中的水密隔舱起源于唐代,它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舱区,当船舱受损漏水,可将海水限制在局部船舱中,不至于迅速沉没。

千百年来,该技艺被广泛应用于渔船、货船、战船及外交使船,直到18世纪后期,该技艺传到西方,水密隔舱成为现代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结构形式,至今仍普遍应用在现代船舶制造中。

蕉城漳湾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明代洪武年间由闽南地区传入,迄今已有650多年历史。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船手艺人刘细秀:择一事 终一生

刘细秀制作的“黑舶五青案”船模。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刘细秀所在的刘氏家族世代以造船为生,他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第20代传人,他画过了上千份图纸,亲手打造了上千条“福船”,“福船”与他的人生紧密相连,不曾断绝。

19岁时,刘细秀跟随父亲在漳湾造船厂当学徒,一次在船舱里他捡到了一张旧的福船图纸,比一比、画一画,认真研读造船设计图书,就这样,他“偷学”到了画图纸的技术,也更加了解福船制造工艺,很快就脱颖而出。

作为当地有名的造船人,刘细秀见证了福船的繁荣与低迷。“20世纪七八十年代鼎盛时期,漳湾造船厂有3家,造船师傅100多人,订单都接到浙江、山东等地。”他说,现在订单越来越少,造船又是辛苦活,工资不高,年轻人怕脏怕累都不愿意来学了。

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发展,“福船”的订单比以前少了很多,福船技艺正在渐渐走出历史舞台,传承迫在眉睫。刘细秀已步入花甲之年,如今精准掌握这门技艺的师傅也已不多,遗憾的是,他三个孩子,无一继承父亲的衣钵,许多福船手艺人也转行从事别的工作。“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希望这门手艺能有年轻人来传承。”

虽然刘细秀已无法完全依靠这项手艺谋生,但是他依旧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投入在带徒、造船等与“福船”传承有关的事情上,几十年不改。

“如今福船模型手工艺品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在一些精品商店也时常可见。”近几年,刘细秀开始学习设计福船模型,展陈馆大多船模均出自他之手。

此外,刘细秀还将这项非遗技艺带到了校园,给了这项技艺更多生存土壤。每周三的下午,刘细秀便会在漳湾中心小学“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社团”开课,带领学生们进行“福船”手工模型制作,并讲解相关制作技巧。

制作图纸,敲打船木,定骨涂漆……从家中到造船厂,仅一百多米的路,刘细秀走了40多年。“择一事,终一生。”刘细秀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对这个老祖宗的宝贵技艺感兴趣,把它学习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会教。”(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