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形式邏輯(三)

作者:賽博格Cyborg
形式邏輯(三)

對以下名詞做狹義定義:

臨界時刻 指交易者的假設将要與市場走勢開始重合,但又未完全重合。

臨界點 市場對于交易者判定機制給出應答所需要的時間。(即臨界時刻的大小)

機會成本 兩次臨界時刻出現之間時間間隔大小。

————————————————

如果說上一篇形式邏輯(二) - 知乎專欄是用來解決假設在宏觀上是否已經顯現在市場中的問題的話,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用來解決局部上如何将假設較為完美實作的問題。

前者是戰略上的,大方向上的,後者是戰術上的,技巧上的。

————————————————

當區分特征将要在市場中顯現,但還未徹底顯現時,交易者的假設與市場之間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這種模糊不清的時界我稱之為臨界時刻,它代表着交易者的假設與市場走勢之間暧昧不清的關系,多一分假設則存在,少一分又不存在。

市場在轉換自身風格時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漸逐漸,漸近改變的。這也就導緻了交易者的假設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得到驗證,它需要市場在逐漸的變化中一點一點的顯現。

也就是說,交易者假設的實作不是單純依靠某一筆兩筆單子解決的,而是依靠一系列交易逐漸得到驗證。任何企圖把交易看作是單純機率上的一錘子買賣都是膚淺的認識,隻要交易者承認他并不知道市場風格轉換的準确時長,那他也就必須要承認其不可能僅通過一筆交易就将假設實作。

隻要是依照着假設而進行的交易,那麼每一筆交易之間都應該具有強聯系和因果關系,因為在這背後展現出的是市場走勢和交易者假設逐漸開始重合或分離的過程。如果交易者的時機判斷是對的話,則随着時間的推進,假設會逐漸的在市場中顯現,交易者的勝率也會随之提高,反之則下降。

臨界時刻就卡在市場走勢與假設之間的一道時間障礙,它是假設與市場走勢開始重合之前的必經之路。

——————————————

那麼在交易者觀察到假設在宏觀上已經開始顯現,并準備着手去實作它的時候,應該怎樣去處理臨界時刻的交易呢?

交易者并沒有預測行情的能力,是以每一次臨界時刻的到來對于交易者來說都是一樣的,它既可能是一次機會,也可能是一次風險。隻要戰略上的假設已經開始顯現,那麼之後局部上的每一次臨界時刻到來,交易者都要去參與。

但我們唯一不能解決的問題是随着時間變動而導緻的假設存在或消失,因為驗證假設是否存在是需要行情随着時間的演變逐漸給出答案。

而在這當中則要承受時間*波動的風險,并且交易者并不确切知道要承受多少才能換來利潤。交易者隻能夠在臨界時刻中一次次的試探,以期在不導緻本金大損失的前提下得出假設存在的結論。

不過雖然不同品種不同市場的波動性是不同的,但是交易者所要承受的時間長短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

即指臨界點,它表示市場對于交易者判斷機制給出應答所需要耗費的時間。當臨界時刻到來,是選擇全程參與臨界時刻,還是間歇性的有選擇參與完全由交易者自身掌握。

交易者每次參與臨界時刻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其關鍵就在于臨界點的大小。(臨界點本身的值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随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如果發現入市後随着時間的推進,交易者的判斷機制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确的判定,即假設是否存在并沒有随着時間的推進而得到驗證相反還更模糊了。也就是說交易者的臨界點在不斷變大,即有可能随着時間的推進交易者并不能得到假設是否成立的回答,還會承擔更多未知的風險。

但如果交易者的此次判斷大體上是對的,那麼再随着時間的推進,交易者就能換取一個較為有利的入場點位,這将為之後對抗回撤時提供良好的抵抗能力。

如果入市後發現臨界點在不斷的變小,即随着時間的變化,交易者假設成立與否很快就會得到答案。這就是對交易者較為有利的狀況,這個有利并不代表能夠産生收益,而是代表交易者隻需要承受較少的時間*波動就可以得到應有的答案,因為時間的限制進而限制了價格波動的幅度,在越少時間内能夠做出決斷,則交易者所冒的風險越小。

如果在任何情況下臨界點都不會變小甚至過了臨界時刻還得不到答案,那麼就是判斷機制有問題,設定的不夠嚴謹或過于寬松,甚至可能最初的假設都有問題。因為臨界時刻和臨界點不是市場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假設在映射到市場時産生的情況,臨界時刻出現的次數(機會成本)和臨界點的大小都取決于交易者的判斷機制設定(從區分特征得來)。

————————————————

臨界點的大小并不絕對的表示好壞,而要取決于交易者實作假設所需要運用的手法。

交易者要在承擔時間*波動的風險、好的入場點位、錯失機會的可能性,這三者之間做出一個權衡利弊。如同不可能三角一樣,交易者無法同時使這三者都得到滿足。即交易者又想有好的點位,又不想承擔風險,又要抓住機會。

假設決定了交易系統的針對性,也就決定了其側重點。交易者在使用交易系統時就必須相應的配合其側重點來使用。選擇犧牲某一樣進而換取另外對于交易系統更重要的東西。

————————————————

對于我來說,在這個市場上能夠永遠行之有效的政策隻有兩種,一種是以徹底剝離風險為主,選擇不承擔風險,對點位要求小,而機會無限大的高頻交易。另一種,就是選擇通過增強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選擇性的承受風險來換取高額的利潤,但對點位要求極高,機會極少的趨勢交易。它們如同陰陽兩個極,通過犧牲某一部分進而換取在另外更重要地方的絕對優勢。

從趨勢交易來看,它的出發點就是要去承受風險,是以增加自身風險抵抗能力就是第一位的事情,也是趨勢交易假設能夠實作的第一步。

我認為絕對增強風險抵抗能力的隻有兩樣,一是由極佳點位所帶來的大量浮赢,二是輕倉。

也就是說在承擔時間*波動的風險、好的入場點位、錯失機會的可能性,這三者中好的入場點位是趨勢交易者應當要抓住的,而由于趨勢交易者的機會成本極高,錯失機會的可能性也是趨勢交易者不能夠接受的。

是以,趨勢交易者唯有通過在臨界時刻中,參與臨界點較大的交易,才有可能換取好的點位,而為了不錯失機會,每一次較大的臨界點出現時都要去參與。

在趨勢交易假設已經顯現的情況下(戰略上的優勢),先行參與臨界點較大交易,進而獲得好的點位(戰術上的優勢),進而通過這些優勢去承擔更多的風險再換取更多的利潤(趨勢交易假設的實作)。

從高頻交易來看,它的出發點是要徹底剝離風險,也就是說,它所參與的交易,應當是臨界點越趨向于零越是好。

即當單子成交時,就應該立即給出判定,要麼假設不成立走人,要麼就成立拿利潤。當中不應該存在多餘的時間*波動。

手續費+極端波動+流動性風險+有限資金容量,導緻了高頻交易每一筆交易的利潤都不會太高,為了彌補這些,高頻交易的資金使用率就必須要增大,而一旦倉位增大,也就意味着風險承受能力的下降,是以高頻交易是風險承受能力極差的交易系統,它唯一的辦法就是徹底剝離風險。

是以對于高頻交易來說,臨界時刻大可不必完全參與,而隻選擇那些臨界點為零的情況交易,因為高頻交易并沒有對于點位上的要求。即使因為臨界點太小而可能導緻臨界時刻結束時手中沒有持倉,但高頻交易擁有無限多的機會,幾乎随時可以介入交易,也就根本無所謂有沒有倉位。

————————————————————

無論何種交易系統,當我們開始入場交易時,就應該代表着兩件事情的确認,

一、假設已經在市場中顯現(戰略上的,使用系統的前提條件)

二、入場方式對實作假設有利(戰術上的,使系統發揮的更好)

每一次入場交易,都應該要帶着這兩個問題進行反複确認,随着行情的演化不斷的問自己,我的交易是否滿足了這兩個條件?

交易者既要關注宏觀上的戰略變化,也要關注微觀上的細節變化,任何一方的變化沒有給予及時應對都會導緻交易系統無法完全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