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主要講解 形式邏輯,系列文章總綱連結為:形式邏輯總綱
本章節思維導圖如下所示(思維導圖 疊代了以前的章節):

1 性質判斷
@1 性質判斷的定義: 斷定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斷,也稱為直言判斷或直言命題。 例如:所有 産品 是 合格的、有些 學生 不是 黨員、這個 人 不是 盜賊。
@2 性質判斷的構成:性質判斷是由主項、謂項、聯項和量項組成。上面案例可以總結如下:
量項 | 主項 | 聯項 | 謂項 |
所有 | 産品 | 是 | 合格的 |
有些 | 學生 | 不是 | 黨員 |
這個 | 人 | 盜賊 |
- 主項:表示被斷定對象的概念,用“S”表示。
- 謂項:表示被斷定對象性質的概念,用“P”表示。
- 聯項:它是聯結主項和謂項的概念,分為肯定和否定兩種。一般用“是”和“不是”表示。
- 量項:表示所斷定的主項的數量或範圍的概念。
量項分為三種:
- 全稱量項:對主項的全部外延做了斷定;常用的量詞有:所有的、凡是、任何一個、每一個、皆。
- 特稱量項:隻對主項的部分外延做了斷定;常用的量詞有:有些、有的、許多、大多數、不少。(注意:特稱量項“有些”、“有的”所表明的邏輯性質與現代漢語中的“有些”、“有的”的文法性質是有差別的。生活中的“有些”是指“僅僅有些”。如“我們班有些學生是 黨員”,是指我們班僅僅有一部分學生是黨員,而其他部分學生不是黨員。而邏輯中的“有些” 是指“至少有些”。如“我們班有些學生是黨員”,是指我們班至少有些同學是黨員,其他 部分不清楚,具體指的是誰也不清楚,也有可能全部都是)
- 單稱量項:所斷定的主項隻是某一個個别對象;常用的量詞有:這個、那個。
@3 性質判斷的分類 根據性質判斷質和量的劃分标準,一共有六種類型:
- 單稱肯定:斷定一個具體的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邏輯形式:這個S是P。例如:中國是人口大國。
- 單稱否定:斷定一個具體的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邏輯形式:這個S 不是P。例如:中國不是發達國家。
- 全稱肯定:斷定一類對象中全體對象都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邏輯形式:所有S是P。例如:所有的學生都是青年人。
- 全稱否定:斷定一類對象中全體對象都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邏輯形式:所有S不是P。例如:所有的學生都不是老年人。
- 特稱肯定:斷定一類對象中有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邏輯形式:有的S 是P。例如:有些學生是文科學生。
- 特稱否定:斷定一類對象中有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邏輯形式:有的S不是P。例如:有的學生不是黨員。
對應的邏輯方陣圖如下所示(這個圖要在了解的基礎上記憶,最好是自己畫幾遍):
邏輯方陣圖的4種關系解讀:
- 上反對關系(至少有1個命題為假,可能2個都是假):所有S都是P,所有S都不是P。
- 下反對關系(至少有1個命題為真,可能2個都是真):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
- 沖突對應關系(一真一假):所有S都是P 與 有的S不是P;所有S都不是P 與 有的S是P;這個S是P 與 這個S不是P。
- 從屬關系:所有的S都是P→ 這個S是P→ 有的S是P;所有S都不是P→ 這個S不是P→ 有的S不是P
@4 案例分析:
1 “某理工大學的有些學生是北京人。” 這個判斷的對象(主項)是什麼?(分析:做一個邏輯轉換得到-> 有些 某理工大學的學生 是 北京人,主項為 某理工大學的學生 ,是以答案為D)
- A.某理工大學。B.某理工大學的有些學生。C.理工大學的學生。D.某理工大學的學生。E.學生。
2 并非所有老師都是青年人。下列哪項與上面的判斷所表達的意思相同?(分析:所有老師都是青年人 與 有些老師不是青年人 為沖突命題,是以可以推斷出 有的老師不是青年人 為真,是以答案為C )
- A.所有老師都不是青年人。
- B.沒有一個老師不是青年人。
- C.有的老師不是青年人。
- D.老師中有青年人。
- E.有的老師是青年人。
3 一家珠寶店珠寶被盜,經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某一個人所為。審訊中,他們各自說了一句話。
- 甲說:我不是罪犯。(邏輯轉換:甲 非)
- 乙說:丁是罪犯。(邏輯轉換:丁 是)
- 丙說:乙是罪犯。(邏輯轉換:乙 是)
- 丁說:我不是罪犯。 (邏輯轉換:丁 非)
經調查證明,四人中隻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根據以上條件,下列哪個判斷為真?(分析:2 和4 沖突,必有一真,是以1 3 假,即甲是罪犯,答案為A)
- A.甲說的是假話,是以,甲是罪犯。
- B.乙說的是真話,丁是罪犯。
- C.丙說的是真話,乙是罪犯。
- D.丁說的是假話,丁是罪犯。
- E.四個人說的全是假話,丙才是罪犯。
4 小東在玩“勇士大戰”遊戲,進入第二關時,界面出現四個選項。
- 第一個選項是“選擇任意選項都需支付遊戲币”,(邏輯轉換:任意選項 支付遊戲币)
- 第二個選項是“選擇本項後可以得到額外遊戲獎勵”,(邏輯轉換:本項 額外獎勵)
- 第三個 選項是“選擇本項後遊戲不會進行下去”,(邏輯轉換:本項 遊戲不再進行)
- 第四個選項是“選擇某個選項不需要支付遊戲币”。(邏輯轉換:某個/有的選項 不支付遊戲币)
如果四個選項中的陳述隻有一句為真,則以下哪項一定為真?(分析:1和4互為沖突命題,必有一真,2 和3為假,是以答案為E)
- A.選擇任意選項都需支付遊戲币。
- B.選擇任意選項都無需支付遊戲币。
- C.選擇任意選項都不能得到額外遊戲獎勵。
- D.選擇第二個選項後可以得到額外遊戲獎勵。
- E.選擇第三個選項後遊戲能繼續進行下去。
5 如果“我們班有的同學不會使用計算機(邏輯轉換:有的S不是P)”是一個真判斷,下面不能确定其真假是哪項?(分析:有的S不是P 為真,則 所有S是P 為假)
- A.我們班至少有一個同學不會使用計算機。(邏輯轉換:有的S不是P,與題幹是一個意思,是以為真)
- B.我們班所有同學都會使用計算機。(邏輯轉換:所有S是P,與 有的S不是P 為 沖突命題,是以為假)
- C.我們班有的同學會使用計算機。(邏輯轉換:有的S是P 與 有的S不是P 是下反對關系,必有一真,是以該命題無法判定)
- D.不會使用計算機的有些是我們班的同學。(邏輯轉換:有的[非P]是S 與 有的S是[非P] 滿足互換原則,是以為真)
- E.所有不會使用計算機的都不是我們班同學。(邏輯轉換:所有[非P]不是S 與有的[非P]是S 為 沖突關系,而有的[非P]是S 與 有的S是[非P] 滿足互換原則,同真同假,是以該命題為假)
6 某公司财務部共有包括主任在内的 8 名職員。有關這 8 名職員,以下三個斷定中,隻有一個是真的:
- 有人是廣東人。 (邏輯轉換:有的人是 廣東人)
- 有人不是廣東人。(邏輯轉換:有的人 不是 廣東人)
- 主任不是廣東人。 (邏輯轉換:主任 不是 廣東人)
以下哪項為真?(分析:1 和2 是下反對關系,至少有一真,是以3為假,即 主任是廣東人,即 有的人是廣東人為真,有的人 不是 廣東人為假->所有人都是 廣東人 為真,答案為A)
- A.8 名職員都是廣東人。
- B.8 名職員都不是廣東人。
- C.隻有一個不是廣東人。
- D.隻有一個是廣東人。
- E.無法确定該部廣東人的人數。
7 關于甲班體育達标測試,三位老師有如下預測:
- 張老師說:“不會所有人都不及格。” (邏輯轉換:不是 所有人都不及格->有的人會不及格)
- 李老師說:“有人會不及格。” (邏輯轉換:有的人會不及格)
- 王老師說:“班長和學習委員都能及格。” (邏輯轉換:有的人能及格)
如果三位老師中隻有一人的預測正确,則以下哪項一定為真?(分析:1 和2 為下反對關系,必有一真,是以3為假。有的人能及格為假->所有人不及格為真,是以答案為A)
- A.班長和學習委員都沒及格。
- B.班長和學習委員都及格了。
- C.班長及格,但學習委員沒及格。
- D.班長沒及格,但學習委員及格了。
- E.以上各項都不一定為真。
8 所有的三星級飯店都被搜查過了(所有S都是P),沒有發現犯罪嫌疑人的蹤迹。 如果上述斷定為真,則在下面四個斷定中可确定為假的是:(分析:1 3為假,2 4 為真,是以答案為B)
- 沒有三星級飯店被搜查過。(邏輯轉換:不是所有S都是P,上反對關系,至少有一假,題幹真 則該判斷為假)
- 有的三星級飯店被搜查過。(邏輯轉換:有的S是P 與 不是 所有S都是P 為 沖突關系,是以為真)
- 有的三星級飯店沒有被搜查過。 (邏輯轉換:有的S不是P 與 所有S都是P 是沖突關系,是以必為假)
- 犯罪嫌疑人躲藏的三星級飯店已被搜查過。(邏輯轉換:因為所有的三星級飯店 都搜查過,是以該項為真)
- A.僅I、II。B.僅I、III。C.僅II、III。D.僅I、III和IV。E.I、II、III和III。
9 北方人不都愛吃面食(有的 北方人不愛吃面食 為真 ->所有北方人愛吃面食 為假),但南方人都不愛吃面食(所有南方人都不愛吃面食 為假 -> 有的南方人愛吃面食 為真)。 如果已知上述第一個斷定真,第二個斷定假,則以下哪項據此不能确定真假? (分析:1為假,2 和3 命題無法判定,是以答案為D)
- 北方人都愛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也愛吃面食,(邏輯轉換說明:前 假,後真,命題确定為假)
- 有的北方人愛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不愛吃面食 (邏輯轉換:有的北方人愛吃面食 與 有的 北方人不愛吃面食 為下反對關系,其中至少有一真,前者确定為真,是以後者無法判定;有的南方人不愛吃面食 與 有的南方人愛吃面食 為下反對關系,至少有一真,後者為真,是以前者無法判定;是以命題無法判定真假)
- 北方人都不愛吃面食,南方人都愛吃面食(邏輯轉換:所有北方人都不愛吃面食 與所有北方人愛吃面食 為上反對關系,至少有一假,而後者為假,是以前者無法判定;所有南方人都愛吃面食 與 所有南方人都不愛吃面食 為上反對關系,至少有一假,而後者為 假,是以前者無法判定;是以命題無法判定真假)
- A.隻有I。B.隻有II。C.隻有III。D.隻有II和III。E.I、II和III。
10 有個叫艾克思的瑞典人最近發明了永動機。 如果上述斷定為真,則以下哪項一定為真?(分析:這個S是P→ 有的S是P,是以答案為D)
- A.由于永動機違反科學原理,上述斷定不可能為真。
- B.所有的瑞典人都沒有發明永動機。
- C.有的瑞典人沒有發明永動機。
- D.有的瑞典人發明了永動機。
- E.發明永動機的隻有瑞典人。
11 小李是四川人,他喜歡吃酸泡菜;小王也是四川人,她也喜歡吃酸泡菜;小陳是四川人,她也喜歡吃酸泡菜。我所認識的四川人都喜歡吃酸泡菜。 如果上述陳述為真,則可以得出下列哪項?(分析:有的四川人喜歡吃泡菜 但不能确定所有,是以答案為B)
- A.所有四川人都喜歡吃酸泡菜。
- B.有的四川人喜歡吃酸泡菜。
- C.并非所有四川人都喜歡吃酸泡菜。
- D.并非有的四川人喜歡吃酸泡菜。
- E.有的喜歡吃泡菜的不是四川人。
2 性質判斷的變形推理
@1 換質推理(簡單來說就是雙重否定,是P<=>不是非P):通過改變前提的質(肯定改為否定,否定改為肯定),進而得出結論的直接推理方法。例如: 所有考生都是中國人-> 所有考生都不是外國人。
@2 換位推理:通過交換前提中主、謂項的位置(主項變謂項,謂項變主項),進而得出結論的直 接推理。例如: 所有考生都不是外國人, 是以,所有外國人都不是考生。 換位必須遵守的規則: 不改變前提的質,隻改變主項 和 謂項的位置。
- 所有S是P 可換位得: 有的P是S
- 所有S不是P 可換位得: 所有P不是S
- 有的S是P 可換位得: 有的P是S
- 有的S不是P 不能換位得: 有的P不是S
@3 邏輯方陣圖重新建構後如下所示(添加 換位推理,因為 是P<=>不是非P 相對較為容易,是以不在圖上予以展現):
增添内容 說明如下(這裡采用 紅綠黃 三色燈,友善記憶和了解):
- 所有S是P 可換位得: 有的P是S(雙層空心圓,局部置換)
- 所有S不是P 可換位得: 所有P不是S(空心圓,直接置換)
- 有的S是P 可換位得: 有的P是S(空心圓,直接置換)
- 有的S不是P 不能換位得: 有的P不是S(實心圓,不可置換)
@4 案例分析
1 已知“有些鳥不會飛”,據此可得?(有些S是P <=>有些P是S,是以答案是E,注意不是A)
- A.有些會飛的不是鳥。B.所有鳥會飛。C.所有會飛的不是鳥。D.所有不會飛的是鳥。E.有些不會飛的是鳥。
- A.有學會計的是這個班上的學生。(邏輯轉換:所有S都是P,推斷得到:有的P是S,命題為真)
- B.并非這個班上有的學生不是學會計的。(邏輯轉換:這個班上有學生不是學會計的 與 這個班上所有學生都是學會計的 是沖突 關系,後者為真,前者必為假,則前者的否命題為真)
- C.這個班上有學生是學會計的。(邏輯轉換:這個S是P→ 有的S是P,命題為真)
- D.并非這個班上所有學生都不是學會計的。(邏輯轉換:這個班上所有學生都不是學會計的 與 這個班上所有學生都是學會計的 是上反對 關系,至少有一個為假,後者為真,前者必為假,則前者的否命題為真)
- E. 有學會計的不是這個班上的學生。(與A選項互為沖突關系,A真,則E假)
- A.有些便宜貨不是好貨,是以,有些便宜貨是好貨。(不類似的錯誤推理模式:有些S不是P ->有些S是P)
- B.有些人不是壞人,是以,有些壞人不是人。(最類似的錯誤推理模式:有些S不是P ->有些P不是S)
- C.所有商品都是有價值的,是以,所有有價值的都是商品。(不類似的錯誤推理模式:所有S是P ->所有P是S)
- D.有些發明家是自學成才的,是以,有些自學成才者是發明家。(不類似的正确推理模式:有些S是P ->有些P是S)
- E.沒有宗教是科學,是以,沒有科學是宗教。(不類似的正确推理模式:所有S是P ->所有P是S)
- A.凡真的都是美的。(錯誤推理:所有S是P ->所有P是S)
- B.有的美的值得懷疑。(邏輯轉換:凡美的都是真的,凡真的都是不容懷疑的 推斷出 凡美的都是不容懷疑的)
- C.有的真的是美的。(正确推理:所有S是P ->有的P是S)
- D.凡不美的都是要懷疑的。(錯誤推理:所有S是P ->所有非P是非S)
- E.凡是真的都是存在的。(無法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