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JM是易學易用而且非常有效的改善方法,本文結合旋變組裝作業改善案例對TWI-JM四個階段進行了解說。全文分為六個部分,共6000餘字。此文為上篇。
- 什麼是TWI
- 什麼是TWI-JM
- 旋變組裝作業改善案例簡介
- 旋變組裝作業改善過程
- 改善效果
- 持續改善
說到精益,少不了說到改善的事兒。改善對企業來說,能提質增效降成本,對個人來說能升職加薪受表彰,改善确實是個好東西。
但不論做什麼事情,有好方法很關鍵。做事得法、有套路,事半功倍;做事不得法、沒路數,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做改善也一樣,做改善也有做改善的套路。
千萬别一聽套路這詞就害怕,這詞本身沒貶義,套路本意是指精心策劃的應對某種情況的方式方法,也叫路數。練拳習武的,都得從套路開始學。
TWI-JM就是作業改善的套路,而且是非常好的套路,按這個套路做改善,事半功倍、多快好省沒得說。
那TWI-JM究竟是什麼神器?怎麼用?
什麼是TWI
TWI(Training WithinIndustry),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戰争期間軍需物資消耗巨大,為了滿足戰争需要,增加軍需物資産量,需要補充大量的生産勞工。
但是很多人以前都沒進過工廠的大門,一點工業生産的經驗沒有,怎麼能讓大批的“小白”能夠快速地學會生産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啥的,而且效率還不能太低,教育訓練就成了大問題。
後來美國政府就主導成立了TWI行政部,它的任務就是解決“如何能讓更多的人富有成效地工作”這個問題,1941年,開始在工業行業推廣三個部分的教育訓練。
JI (Job Instruction)工作指導
JM(Job Methods)工作方法
JR(Job Relations)工作關系
二戰期間,TWI受到極大關注,也确實對美國的軍工生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來看看效果:
來源:《TWI現場教育訓練手冊》
到1944年二戰結束的時候,軍工訂單也減少了,美國人對TWI也就沒那麼大的熱情了,TWI漸受冷落。
二戰後期,美國給日本扔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其實日本也确實無力再戰了,1945年日本工業産值還不到1935-1937年間的10%,你生産不出來東西,還拿什麼打仗啊。
日本投降後,美國占領軍就來了,到這兒一看,這日本是真被打殘了,它工業産值都是10來年前的10%了,能不殘嗎?
美國占領日本委員會就琢磨,還得想辦法幫日本恢複經濟啊,這人要都沒活幹,沒飯吃,那殺人放火的活兒都敢幹,再引起個社會動亂,你就是占領着也不能消停啊。
怎麼能恢複地快呢?
美國占領日本委員會裡邊有些參謀人員在美國參與過TWI這事,心想現在日本要提高工業生産效率恢複經濟,正需要這個啊。
這麼一來二去,美國最早研究出來的、在國内基本涼涼的TWI在戰後的日本反而又大行其道,蓬勃發展,豐田汽車就是最早引進推行TWI的企業之一。
1955年由日本通産省、勞動省和日本經濟團體聯盟出資于成立“日本産業訓練協會”(JITA),也是唯一受日本勞動省委托做TWI TTT(Train The Trainer教育訓練師教育訓練)教育訓練并認證的機構。是以想學習認證TWI的,建議你找這家。
TWI主要是針對一線主管的教育訓練。
誰是一線主管?
一線主管就是管理者工的人或指導員工工作的人。一線主管需要具備2個知識、3項技能。
知識:“知道的東西”,知道XX“是什麼”或“為什麼”。
技能:“通過練習而掌握的東西”,能夠“做出來”。
TWI-JM、JI、JR這三個子產品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結構化特征非常明顯,每個子產品都分為四個階段,也可以了解為四個步驟。
什麼是TWI-JM
TWI-JM(Job Methods),直譯過來就是“工作方法”,指的是改善的技能。是把作業的内容細分進行研究,使其簡化、決定其有利的順序,或對其進行重組的技能。
TWI-JM有助于通過更有效地使用目前所現有的人力、裝置及材料,在更短時間内生産更多品品質優良的産品,提升生産效率。
TWI-JM工作改善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分解作業
第二階段:自問細節
第三階段:構思新方法
第四階段:實施新方法
配合這四個階段的講解,“日産訓”TWI-JM子產品TTT教育訓練教材裡有一個經典的案例,講的是無線電屏蔽闆制作過程的改善,我當年參加教育訓練的時候,這個案例已經講了50多年了。
旋變組裝改善案例簡介
TWI-JM TTT教育訓練教材的案例完整講下來篇幅太長,因為咱這不是TWI-JM教育訓練,是以就選取了一個相對簡單的電機旋變組裝案例,通過這個案例,了解一下TWI-JM。
先看看旋變長啥樣。
旋變組裝需的四種物料
至于作業現場布局,說實在的,真談不上什麼布局設計,就是一台工作桌上放着壓端子機,物料工具啥的怎麼放也沒個标準。
既然管理人員沒有設計,那物料工具怎麼放就看勞工的心情了。
一個人作業的時候可能是這樣。
兩個人作業的時候可能是這樣。
組裝過程是什麼樣的呢?來看一段視訊。
,時長03:08
驅動電機旋變組裝改善過程
就這個旋變組裝的作業,怎麼用TWI-JM的套路做改善呢?我們從第一階段開始。
第一階段:分解作業
分解作業就是通過仔細觀察,把現在的作業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小的單元,這裡稱之為“細節”,也可以了解為步驟或者動作。
先了解一下作業的三種類型:手工作業、機械作業、搬運作業。這三類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作業。
分解作業要領:把現在的方法的全部細節,毫無保留地詳細記錄下來。
記錄在哪裡呢?
記錄在下邊這個“作業分解表”裡邊。TWI-JM每個階段都要用到“作業分解表”。
表頭的基本資訊就按紅色的說明填寫,不再展開贅述,下邊直接撈幹貨。
“作業的細節”
分解作業的細節,應該細到什麼程度呢?很遺憾,沒有标準。那怎麼分解?隻能憑經驗,不過可以參考幾個原則。
1.以人為中心,即以作業員為中心進行分解作業,寫實記錄。
2.一個連續的動作從開始到終止,基本可以認為是一個細節,沒必要把連續的動作再打斷細分。
比如走到5米遠的地方拿取材料,從起始點到終止點中間沒有停頓,那走動5米這個動作,可以認為是一個細節。沒必要再細分為走前3米一個細節、再走2米一個細節。
3.在不打斷每一個連續動作的前提下,能細分盡量細分。
比如拿扳手擰緊10條螺栓再放回扳手這個過程,可以分解為拿扳手、擰緊10條螺栓、放回扳手這3個細節。
4.對于一組前後緊密銜接的連續重複動作,雖然每個動作都有起始和終止,但建議合并作為一個細節。
比如,在一根細束上連續壓裝8個端子,雖然每壓一個端子都是一個獨立的連續動作,這裡完全可以合并為一個細節。
5.幾個前後緊密銜接地但持續時間都很短比如2-3秒的動作,也可以合并為一個細節。
比如:伸出去抓取零件再拿回來這個過程,伸手、抓取零件、拿回來時間都不過1-2秒,是以可以合并為一個拿取零件的細節。
這一會兒說盡量細分,一會兒又說可以合并,到底以哪個為準?
作業分解的粗與細,各有利弊。
分得越細,對後邊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有利,但工作量大,也許有些是不必要的工作量;分得越粗,對後邊第二階段、第三階段不利,但工作量小。
根本還是要回到JM原本的目的——作業改善。分解作業隻是手段,不是目的。
之是以分解作業,是為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過程簡單了,就更容易找到問題點,改善就容易了。
是以對于改善機會較大的一些作業過程,可以盡量細分,對于基本沒什麼改善機會的作業過程,可以不必做過細分解。
比如,伸手拿取個工件,滿打滿算3~5秒鐘,結合現實情況,基本沒有改善機會,即使有改善,效果也不明顯,就沒必要細分,可以合并為一個細節。
關于作業的細節就說這些,接下來說“摘要”這一欄。
“摘要”
每個細節包含的關鍵資訊就記錄在“摘要”裡,為什麼要記“摘要”?
就是把作業細節的關鍵特征記下來,為第二階段的自問和第三階段的構思新方法提供原始資訊支援,是以“摘要”這一欄也很重要,不能忽視。
當然對于沒有需要特别記錄的資訊的細節,也沒必要非得寫點什麼,關鍵還是要突出重點。
“摘要”裡邊的“距離”是指的對應的這個細節中,作業員走動或物料搬運的距離。
個人經驗,這個距離不必要精确到小數點後邊,取整數就行,小于1米,跨步就到的基本可以忽略,不用填入表中。
對于2米及以上移動員距離的,建議記入,因為減少無效的移動,也是改善點之一。
“摘要”裡邊的“時間、公差、不良、安全”主要是提示注意每個細節裡邊涉及到作業效率、品質、安全方面的關鍵資訊,也是主要以操作者為中心考慮。
比如需要手持很長時間的動作,公差太嚴要求高超技能的,作業方法容易産生不良的,或存在安全風險的等等,總之也是為安全、品質、效率方面改善提供關鍵初始資訊。
同樣的,如果确實沒有關鍵資訊就空着不填,不必為填寫而填寫。
根據以上的解釋說明,我們把旋變組裝作業做一下分解,灰色部分是本階段填寫的内容。
關于該案例分解的作業細節的補充說明:
1.關于細節1
如果僅僅以分解作業為目的,确實可以再繼續細分,比如可以分成:
細節1.1伸手到來料紙箱内;
細節1.2抓取零件;
細節1.3把零件拿到工作台上。
1.1-1.3确實也可以視為3個獨立的有始有終的連續動作,但是每個動作時間都很短,而且拿取零件這個過程也沒有太大的改善空間,是以這裡就合并作為一個細節了。
2.關于細節6
這個細節裡一共要壓接8個端子,是一組緊密銜接的連續重複8次的動作,是以也就沒必要再像下邊這麼細分了。
6.1壓第1個端子
6.2壓第2個端子
……
6.8壓第8個端子
3.關于細節9
其實這裡有個走動的動作,但距離不超過1米,大概是0.6米左右,跨步就到,走動時間不長,是以這裡也沒有填寫。
4.但是對分解的作業過程,不要漏掉細節,比如細節11将成品放在桌上,雖然時間也不長,但是作為一個細節是不能遺漏的,否則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作業過程。
以上就是第一階段——分解作業。
第二階段自問細節
要領:對所做的分解作業,必須對所有的細節都毫無遺漏地進行自問。
如果改善的構想開始閃光,在對待它的時候請注意,把構想的想法全部記在分解表的“想法”欄。
怎麼自問呢?
1.進行下列自問(6W1H)
第1問:為什麼?WHY
為什麼它是必要的?(以備區分不必要的細節)
第2問:什麼?WHAT
它的目的是什麼?(當第1問不太清晰的時候,追問該細節的目的是什麼?調查該細節是否有益,或者從品質等方面追尋細節的根本目的,是對第1問的補充)
第3問:哪裡(WHERE)
找到做這個細節最好的地方(工廠中的房間、機台、場所等)
第4問:何時(WHEN)
找到做這個細節最佳的時間(順序、時機等)
第5問:誰(WHO)
找到做這個細節最合适的人(熟練度、經驗、體力、職責等)
第6問:什麼方法(HOW)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什麼方法好呢?)
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按照以上的順序展開自問,以避免做無用功。
如果第1問、第2問就存在疑問,說明很可能這個細節可以取消掉,那麼後邊的幾問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第3、4、5問會得出哪裡、何時、誰做更合适,不同的地點、時機、人員可能會對應不同的方法,是以第3、4、5問自問完了之後,再進行第6問的自問,思考用什麼方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才有意義。
2.同時對下列項目進行自問
材料、機器、裝置、工具、設計、配置、動作、安全、整理整頓。對這些項目的自問,就是看看這些項目是否存在問題點,能否改善得更好。
知道怎麼自問了,那就開始吧。一起看看咱們的案例是怎麼對每個細節進行自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