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年,艾季納代因之戰,3萬羅馬精兵慘敗,主帥提奧多魯斯潰逃,副帥瓦爾丹陣亡沙場。希拉克略拼湊起來的強大軍團,在“大食”騎兵面前不堪一擊,哈立德威名遠揚,這是希拉克略晚年的不幸。
希拉克略,雄才大略的帝王,重振東羅馬帝國的雄風。615年,波斯皇帝庫思老二世攻打兩河流域,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再次交戰,厮殺了幾十年。
起初,羅馬連戰連敗,波斯及其盟友一度抵達君士坦丁堡郊外,羅馬面臨滅亡的危險。希拉克略進行“軍區制”改革後,軍隊戰鬥力大增,逐漸扭轉頹勢,并轉入反攻。
高加索之戰、薩魯斯河之戰、尼尼微之戰,希拉克略橫掃波斯軍團,迫使對手議和,結束了戰争。從波斯手中收複“失地”,奪取兩河流域,這是希拉克略的戰績。
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互相厮殺時,阿拉伯半島興起一個強大的王朝,中國史書上稱之為“大食”。倭馬亞王朝,史稱“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史稱“黑衣大食”。
新興的“大食”奉行擴張政策,朝着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南歐、東歐等周邊地區擴張。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都是“大食”擴張道路上的勁敵,也是重點打擊對象。
奄奄一息的薩珊波斯,抵擋不住“大食”的進攻,羅馬帝國同樣如此。艾季納代因之戰,希拉克略調集3萬精兵,以親王提奧多魯斯為主帥,結果被“大食”一頓吊打,羅馬軍團傷亡過半,狼狽不堪。
634年初,達辛之戰,羅馬軍團覆沒,主将塞爾維烏斯陣亡,讓希拉克略意識到“大食”的強悍。“大食”并非一般的沙漠民族,哈立德也不是一般的名将,必須要重視才行。
提奧多魯斯挂帥,名将瓦爾丹協助,3萬羅馬軍團彙合在一起,開始反撲。哈立德從兩河流域下遊出發,行軍一千多裡,在艾季納代因與羅馬決戰。
羅馬軍團裝備精良,有重甲騎兵、輕騎兵、步兵、弓弩兵、标槍兵,以及厚重的盾牌,是一支攻防兼備的勁旅。再則,長期與波斯交戰,羅馬士兵的戰鬥力也很強。
相對而言,“大食”以輕騎兵為主,步兵數量很少,且裝備都很寒酸。騎兵以長矛沖刺,手持短劍、彎刀格鬥,還有小型盾牌護身。步兵也差不多,在裝備上幾乎找不到亮點。
裝備精良,人數衆多,羅馬軍團的優勢很明顯。哈立德隻有一萬五千人,裝備也寒酸,但“大食”士兵也有優勢,就是戰鬥意志堅定,格鬥技能強,有悍不畏死的精神。
提奧多魯斯坐鎮大營,瓦爾丹出兵列陣,騎兵掩護兩側,中路是步兵,以傳統的方陣迎戰。哈立德也是兩側輕裝騎兵,本人親率中路步兵,陣地後方還有預備隊。
之前的戰鬥,瓦爾丹的兒子被哈立德斬殺,他怒不可遏,率先進攻。羅馬以步兵沖鋒,朝着“大食”軍陣投擲石塊、标槍,試圖打亂對手的中路。
羅馬的抛石機雖說品質一般,但對付防禦能力薄弱的“大食”輕裝步兵,還是綽綽有餘。密集的箭雨,以及如同隕石落下的石塊,将“大食”步兵的小型盾牌砸個稀巴爛。
遠距離發起進攻,“大食”想進行格鬥,也沒什麼機會。此時,“大食”騎兵大将阿茲瓦爾獨自沖出軍陣,冒着箭雨發起進攻,在陣前耀武揚威。
瓦爾丹不甘示弱,派遣騎兵出戰,卻被阿茲瓦爾連斬十幾人。羅馬騎兵悍将斯蒂芬前來挑戰,也被斬落馬下,“大食”騎兵士氣高昂,紛紛從陣地中殺出。
騎兵之間對沖,羅馬騎兵有裝備優勢,人數衆多,“大食”騎兵則鬥志旺盛。雙方多次穿陣而過,進行格鬥,從早晨激戰的傍晚,勝負未分。
羅馬擋住了“大食”的攻勢,陣亡三千餘人,包括十幾位将領。“大食”損失比較少,僅僅傷亡三百餘人,因而在氣勢上壓倒了對手。
提奧多魯斯、瓦爾丹意識到,“大食”确實能打,遠非波斯可比。再則,哈立德指揮有方,排程靈活,能從容應對戰場上的突發事件,羅馬想要獲勝,難度很大。
瓦爾丹決定談判,與哈立德議和,以送給金币為條件,換取“大食”退兵。瓦爾丹在會場埋伏刀斧手,如果哈立德不同意和談,就将其處死。
誰知,哈立德在羅馬軍中有“偵探”,早已獲悉瓦爾丹的計劃。哈立德重金收買埋伏的刀斧手,讓他們臨陣倒戈,并許諾事成後給予重賞。
哈立德不同意和談,雙方撕破臉皮,刀斧手沖出來,殺向瓦爾丹。一頓厮殺,瓦爾丹與侍從不敵,全部戰死。
瓦爾丹戰死,羅馬軍團大亂,“大食”騎兵按照哈立德的“約定”,全面發起進攻,羅馬軍團一敗塗地。
“大食”騎兵奮勇沖殺,羅馬潰不成軍,大營被攻破。提奧多魯斯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得知瓦爾丹戰死,早已逃之夭夭,跑到埃美薩,向兄長希拉克略訴苦。
沒了主帥的羅馬軍團,任人宰割,傷亡過半,損失慘重。希拉克略不服,再次組建強大軍團,親自坐鎮後方,與哈立德決戰。
誰知,雅穆克河之戰,羅馬又是一敗塗地,主帥瓦漢死于陣中,希拉克略狼狽逃回君士坦丁堡,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