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縣城|李成

作者:文彙網
老縣城|李成

老城區一角(本文照片均由李文攝)

童年和少年時代,縣城在我心目中是一座古樸的小城。除了沒有城牆——那是在抗日戰争初起時被拆除了的,為了敵機轟炸時,友善群衆疏散;街道也隻有四五條:一兩條長些的,兩三條短的,大多彎彎繞繞。它所有的也就是一些水泥磚房、小樓,中間有一座廣場,街旁有一些商店、機關而已。但毫無疑問,它是全縣人向往的中心。十裡八鄉要處理一些大的事務,買比較貴重一些的物品,都得來這裡。

我家所在的村莊離縣城大概有十三華裡,這樣的距離,以當年的交通方式,不算近,但也說不上遠。我們不能輕易就上縣城一趟,但稍稍下個決心,付出一些努力,去逛一趟也并不難,不會像遠在深山,或相距百餘裡地的遠鄉的村民,去一次縣城便是大事。是以,我們一般從能記事起就對縣城不陌生。

但我已經忘記自己何時第一次上縣城了。最早的記憶是五六歲時,有一天晚上,半夜醒來,忽然睡不着了,輾轉反側。父親被吵醒,問我怎麼了,我無言以答,隻好信口胡謅,說我不舒服。父親摸摸我的額頭,對我母親說,嗯,孩子是有點發燒,明天帶他去縣醫院看看吧。第二天,他果然把我架在肩上,馱到了縣城,穿越街巷,直奔地處縣城西北隅、相對偏僻的縣醫院,當然沒發現什麼異常。我的父親為我白累了一回。

後來去縣城的次數不斷增多。六七歲時随父親去澡堂洗澡,上學以後,每年随同學、老師來烈士陵園掃墓。有幾次跟着父親到南大街吃馄饨,從街這邊店鋪裡買好木牌,卻要到對街的鋪子裡端食品,總覺得有些奇怪,而那馄饨也着實圓潤可口。偶爾還随父親及其同僚到電影院看電影,記得最初看的是《鋼鐵戰士》,印象中有被捕的戰士面對敵人的拷打堅貞不屈的畫面,後來重看此片,卻沒有看到這樣的鏡頭,是以有些疑惑。每次去縣城都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座上,在麻石鋪的巷道上颠簸,兩側古色古香的房屋曾引起我的好奇心,可惜一閃而過,看不真切。印象最深的還是離城門口不遠的“小豬集”,一個賣豬的地方竟然也有兩層樓,從窗洞裡可以影影綽綽看到人們交易的場景;離此不遠,豎着一塊巨大的牌子,上面模仿領袖手迹書寫着七律《送瘟神》。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在這裡放這麼一塊牌子,後來才恍然大悟:鄉民們不是對豬崽常犯豬瘟感到頭痛麼?那麼就以這首偉大的詩篇鎮之!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知道縣城裡有家新華書店,為之魂牽夢萦,心心念念。十歲那年,借口幫對門的堂二姑爺拉一闆車稻谷去縣城裡交公糧,完事後,路過書店那條街,便央求他給我幾分鐘時間,我去看下就來;于是快速地跑進去,趴在那一排玻璃櫃上緊張地搜尋起來,在跟着進來的二姑爺的催促下,匆匆選擇了一本能買得起的小冊子:《陳玉成》,歡天喜地地回去。太平天國的一段曆史便在我眼前展開,一個青年英雄的形象引起我這個少年的景慕。往後隻要有機會,總要進這家書店去流連一番。

每次從街巷上經過,對街上的居民常不自禁打量,總在想象不需要種地的他們,各自何以為生。其時,我的一位國小老師家就在縣城,我跟随父親去過幾次。跨過逼仄的巷子和古舊的房舍,進入他的家,住室很局促,但室内挂着古畫,家人的一切做派似乎都與我們鄉下人兩樣,看得出生活的相對優裕。我後來懷疑這位姓方的老師可能出身本縣有名的大家望族“桂林方”或“獵戶方”,這兩個家族在明清都出過很大的文人的,可惜老師已去世,無從問起。我還記得曾同我的另一位國小老師去通路過一位縣級上司,他不過就住在一排磚砌平房裡,門前用竹子紮成竹籬小院,室内布置樸素整潔。在一個夏日雨後,父親與他的同僚帶我登上城北一座空空的碉樓式的建築,那建築仿佛有些搖搖欲墜的樣子了;他們與一個我沒見過的人從視窗俯看北城,一起在商議什麼,我探頭看着一條洶湧的河從城邊流過。這些經曆當然一閃即逝,事後就像夢一樣渺不可尋。

老縣城|李成

東門大橋,又稱良弼橋,因為清代出過張英、張廷玉父子雙“宰相”。在這座石橋的一側建了一座新型水泥大橋。

不管怎麼來去,縣城對于我還是神秘的,我對它的感受總是那麼有限。有一年外婆來我們家小住,父母決定趁此機會一起到縣城照一張合影。怎麼去的我忘記了,隻記得到了縣城我們是穿過北大街前往照相館的。這樣的偏僻街巷幾乎看不到什麼人,想找個人打聽一下方位也不容易,等了好一會,才見到一個戴紅領巾的女孩,比我大一兩歲的光景,她不僅熱情地訓示我們怎麼走,而且給我們帶了一截路。我還記得在那街巷一側,是一片屋子拆棄留下的空地,這讓我感到疑惑,怎麼城裡還有廢墟呢?十年,二十年後,每經過這一帶,我都把這個印象重新放映一次。

上了高中,因為學校在縣城邊上,終于可以和同學騎着車,在這座城裡四處闖蕩。到文化局文化館去拜見文學老師、投稿;還曾跟家住在縣城的同學一起從郵局邊的一條巷道裡曲折地穿過,到榮休院看電影——那裡總放一些稀見的影片;夜裡的燈光球場,可以看到一群人生龍活虎地打球……這一切都讓我樂此不疲。新華書店去得更多了,有一次碰到書店降價處理書,一堆書擺在門口,都便宜至極,第一次遇上這樣的事,簡直令人狂喜,趕忙把《西行漫記》《南行記》《南行記續篇》什麼的,抱了一抱,滿載而歸。到了聯考的前夕——預考,我還借宿在同學的住處,聽着滴答的雨聲,一宿未眠,一大早搖搖晃晃騎上自行車去考場,竟僥幸過關。聯考後一身輕松,又随同學住在他父親的新機關——城關鎮政府所在地。古雅的建築,許多牆面都是木頭做的,門窗大開大合,可謂雕梁畫棟,非常氣派。我心想這是哪個财主留下的房子,沒有想到,後來公布它是一所名人故居!

老縣城|李成

本以為把縣城探索得差不多了,但其實所了解的隻是皮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縣城裡一下子冒出那麼多名人故居,讓我瞠目結舌。郵局邊上那條常走的普通小巷,有一天封閉起來了,再過一段時間去看,街巷整潔了,還在邊上挂起了牌子:六尺巷,而且很快名動全國。原來的廣場看起來比較開闊,在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天也圈起了一塊地,蓋起了一座仿古建築:文廟。這一在六十年代以前曾經作為孔聖人幽靈所寄的場所被聲勢浩大的群衆運動搗毀,現在又作為文化的象征物複活,且更氣派,更光鮮亮麗。

時間似乎經過一個一個新的輪回,城東那條河上兩三百年前建築的石橋,那巨大的石闆竟然也被車輪磨出了那麼深的轍痕,當年我每走過一回,都感到震驚,想象曾經有多少獨輪車被人推着從這裡走過,又有多少士子由此出發,北上京華博取功名。過往的一切都消逝在曆史的煙塵裡,這橋也因不堪重負被棄置,在它的一側早已有一座新型水泥大橋飛架東西,每天車水馬龍。縣城則早已溢出了這條河界,向四面八方擴充了數公裡。這樣一個古文化發達之地,這裡的人們素來不乏聰明智慧,隻要不把他們的手腳束縛起來,一任他們胼手胝足地幹去,财富總可以成倍地積累。這些年城内的樓房也真如雨後春筍,老縣城俨然已蛻變成一座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城市了,令偶爾回鄉的我簡直找不到北。

老縣城|李成

作者:李 成

編輯:吳東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