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畫虎不成反類犬:“小美國”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

作者: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位于非洲西部、西南瀕臨大西洋的黑人國家賴比瑞亞,留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常常是兩個負面詞彙-“貧窮”、“混亂”。不過,在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賴比瑞亞保持着令人驚奇的繁榮、安定形象,并因照搬美國各項制度而獲得“小美國”的綽号。那麼問題來了,處處以美國為師的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一切,還要從賴比瑞亞建國說起。

美國獨立後不久,出于人權方面的考慮,國内要求廢除奴隸制的呼聲日漸高漲。在這種情況下,釋放黑奴,将他們遣返到非洲,進而建立一個以美國為版本的自由國家,便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正是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1816年12月28日,美國殖民協會成立,開始積極地推動這項事業。1819年3月,以美國殖民協會的提案為基礎,美國國會正式通過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

畫虎不成反類犬:“小美國”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

賴比瑞亞行政區劃圖

1822年1月初,在美國殖民協會代表傑胡迪·阿什莫的上司下,部分被釋放的黑奴被運送到西非谷物海岸的普羅維登斯島,并在該島建立起第一塊美國移民區或稱殖民區。兩年後,該地被正式命名為“賴比瑞亞”,意為“自由之地”。此後十餘年間,美國各州也陸續到賴比瑞亞沿岸建立黑人移民區,等到1838年時,8塊移民區已合并組成賴比瑞亞聯邦。

賴比瑞亞聯邦建立後,由胡迪·阿什莫和托馬斯·布坎南(美國第15任總統詹姆斯·布坎南的堂弟)擔任總督,直到1838年,才由自由黑人傑出代表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出任總督。此後,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羅伯茨加快獨立建國的程序,并積極尋求英、法、荷、西等歐洲殖民大國的承認。1847年7月16日,在取得美國殖民協會的完全同意後,羅伯茨正式宣布賴比瑞亞獨立,并就任該國首任總統。

畫虎不成反類犬:“小美國”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

賴比瑞亞開國總統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

賴比瑞亞建國後,頒布實施的憲法幾乎照抄美國憲法原文,在政體方面亦采取總統、國會、最高法院三權分立的制度,并仿效美國執政黨輝格黨的模式,組建真輝格黨作為執政黨。除此之外,賴比瑞亞還仿效美國将全國劃分為15個州,并采用星條旗作為國旗,唯一的差別隻是跟美國國旗的星數不同而已。總之,賴比瑞亞在方方面面都照搬美國模式,堪稱“非洲小美國”或“縮水版”黑色美國。

為保障這個美式民主的“樣闆國”不被歐洲殖民大國吞并或因内戰而滅亡,美國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扶植可謂不遺餘力。早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在美國的大力支援下,賴比瑞亞總統杜伯曼利用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積極鼓勵外國資本投資,曾給國家帶來長期和平、繁榮的生活。當時的賴比瑞亞,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橡膠園,而且個人所得還達到中等國家水準,生活水準遠超鄰國。

畫虎不成反類犬:“小美國”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

賴比瑞亞的國旗

然而,賴比瑞亞在立國之初便埋下失敗的“種子”。因為,民主社會的建成絕不能走捷徑,它必須具備一系列必不可少的前提:社會成員都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自由的身體和精神、地位平等、成熟的民主素養、豐富的政治實踐、信任并遵守法律、堅定的保守主義信仰等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充分考慮各國的具體國情,而一味照搬照抄别國經驗,很可能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産生災難性後果。

很明顯,賴比瑞亞的建設者并不具備上述各種要素,隻是本着“拿來主義”的觀念,将美國各項制度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更糟糕的是,作為賴比瑞亞的建設者,美洲裔賴比瑞亞人竟對占本國人口多數的土著黑人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極盡壓迫之能事,很自然引起後者的憎恨。如此一來,在賴比瑞亞建設美式民主,無異于在流沙之上蓋摩天大樓,早晚會有崩塌的一天。

畫虎不成反類犬:“小美國”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

賴比瑞亞首位土著黑人總統多伊

果然,第四次中東戰争爆發後,由于全球石油價格暴漲,西方發達國家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當中,作為庇護者的美國無暇顧及賴比瑞亞,而随着橡膠價格的大幅下滑,更是給該國經濟帶來重創。日益惡化的經濟狀況激化了各種沖突,尤其是土著黑人跟黑人統治集團之間的沖突愈來愈激烈,最終導緻1980年的軍事政變和真輝格黨政權的倒台,并誕生了該國史上首位土著黑人總統-多伊。

多伊上台後,徹底改變前真輝格黨政權的親美政策,在頻頻向蘇聯陣營“暗送秋波”的同時,還以血腥暴力的手段建立并維持獨裁政權。在多伊統治期間,其出身的克蘭族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幾乎壟斷了賴比瑞亞所有領域的重要職位,由此激起其他部族的憤怒,最終導緻大規模内戰的爆發。從1989年到2003年,賴比瑞亞陷入14年的血腥内戰當中,最終導緻25萬人死于非命,經濟近乎崩潰。

畫虎不成反類犬:“小美國”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

賴比瑞亞内戰中的武裝暴徒

2003年,在聯合國的斡旋下,沖突各方達成停火協定,開始國家重建程序。然而,十餘年的内戰早已耗盡部族之間的信任,而埃博拉疫情的大爆發更是給該國帶來難以承受的創傷。正是在這雙重打擊下,賴比瑞亞由之前的小康國家,迅速墜落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賴比瑞亞2019年的人均GDP僅有621美元(約合4347元人民币),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經濟的一貧如洗導緻賴比瑞亞民生維艱,而動蕩不安的時局又為社會治安帶來難題,進而嚴重影響群眾的幸福感。截至2016年,賴比瑞亞貧困率高達63.8%,文盲率高達58%,嬰幼兒死亡率為53‰,孕産婦死亡率高達7.3‰,艾滋病感染率達1.3%,資料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8年度人文發展指數,賴比瑞亞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76位,堪稱“失敗國家”的典型。

畫虎不成反類犬:“小美國”賴比瑞亞,為何成為失敗國家的典型?

正在避雨的賴比瑞亞群眾

為拯救國家,自内戰結束後相繼上台的兩任總統-埃倫·約翰遜-瑟利夫、喬治·維阿(足壇巨星,1995年的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采取多項措施,緻力于實作經濟多樣化、自由化,并積極改善金融狀況和營商環境,以求吸引更多的外資。在他們的努力下,賴比瑞亞的改革措施取得不俗的成效。然而,由于國内問題太多、積重難返,賴比瑞亞要想徹底擺脫貧窮,恐怕還有相當漫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書目

伊·阿·霍多什(前蘇聯):《賴比瑞亞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J·D·費奇:《西非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李文剛:《列國志:賴比瑞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