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意大利|威尼斯古城的曆史程序以及簡介?

作者:星雨天空

它位置于意大利亞得裡亞海西北端。始建于公元 810 年。城市建于水上,市内以橋為路,以舟代車,被稱為“水都”。

1.威尼斯的曆史

意大利|威尼斯古城的曆史程式以及簡介?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素有“水都”之稱。它位于亞得裡亞海伸入内陸的一個瀉湖之中,由100多個小島組成,它是意大利北部的重要港口,人口 35 萬,177 條大小河道構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梁把城市的各個部分連在一起。城市建築大部分是建在打入瀉湖湖底的數以百萬計的木樁之上,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整座城市下沉了總共 76.2厘米。威尼斯四周為海洋所環繞,隻有西北角有一條4000米長的人工長堤與大陸連接配接。

威尼斯最初建立大約在6世紀,是由為逃避戰亂而上島的移民們建立的。9世紀中葉,它成為了獨立于拜占庭的城邦國家的中心。威尼斯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從 13世紀起逐漸成為聯結東西方商路的要沖。到 14世紀中,威尼斯成為意大利境内最強大、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擁有 3000艘商船和近兩萬名船員,号稱“亞得裡亞海沿岸各國的首都”。直到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它的經濟地位才開始逐漸衰落,最終于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國。威尼斯在18世紀後葉逐漸失去了她強大的統治地位。在拿破侖戰争中,威尼斯最終屈服于波拿巴的鐵蹄之下。1866 年,威尼斯才重歸意大利的統治下。1930 年,墨索裡尼下令建造了一條連接配接大陸與威尼斯的通道。

2.威尼斯的建築風格

意大利|威尼斯古城的曆史程式以及簡介?

威尼斯起源于羅馬帝國末年,當時這個地區屬于帝國裡的第十州,是由威尼托與伊斯德利亞兩地區所組成的,也是帝國裡最不安定的州之一。三個世紀以來,穆斯林世界與基督教世界一直争奪着地中海的統治權。但是這兩種力量卻在威尼斯,這塊當時獨一無二的土地上和平共處,相安無事。整個城市中,摩爾人建築風格與哥特式建築風格達到了奇特的和諧。

威尼斯還是一座曆史名城,全市共有藝術曆史名勝 450 多處。其中有120座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及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鐘樓,64所修道院,40多座宮殿。威尼斯的曆史由許多不一樣的文化所組成,最早有逃避匈奴王與隆戈巴爾迪人入侵而逃難到島上的一群人,他們把威尼斯托州的傳統帶到這裡。以後又有“拜占庭文化” —城中的聖馬可教堂的基本結構、馬賽克拼飾畫、住宅和貨倉的拱門建築,都是受拜占庭文化影響的結果。“哥特文化”時期,托卡雷王宮、聖馬可教堂的裝飾建築則受到哥特文化的影響。“文藝複興”時期的聖馬可廣場與小廣場以及在大運河兩邊的許多房屋,都是文藝複興風格。

3.聖馬可廣場

意大利|威尼斯古城的曆史程式以及簡介?

聖馬可廣場是經過多個世紀才建成的。原來的聖馬可廣場是教堂前的一塊空地,後來變成宗教與政治活動的集會場所。聖馬可教堂最初是當時地方首長的禮拜堂,而附近的托卡雷王宮是政府所在地,聖馬可廣場自然很早就成為政治與宗教中心。當時威尼斯的執政者有政治和宗教上的權利,他的權力包括任命教堂的主教在内,是以聖馬可教堂的地位日益重要,教堂本身也持續擴建,聖馬可廣場自然也跟着擴建。聖馬可廣場在宗教上的重要性,也可從聖馬可教堂外的裝飾看出來,因為當時教堂裡的一些宗教儀式,普通百姓不能參加,可是他們能從廣場上觀看,而這時聖馬可廣場就像是一座很大的教堂,教堂的正面也就變成這座大教堂的聖壇。

4.聖馬可教堂

意大利|威尼斯古城的曆史程式以及簡介?

聖馬可教堂建于832年,原本是為收藏從埃及亞曆山大偷竊的“聖馬可”遺體而修建的。聖馬可是聖經中《馬可福音》的作者,在宗教上,“聖馬可”的代表符号為一隻有翅膀的獅子,後來這個符号成為威尼斯的象征,而“聖馬可”也成為威尼斯的守護神,是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隻獅子拿着一本福音書。廣場東西長170多米,西邊寬55米,東邊寬約 80米,略呈梯形。南、北、西三面被富麗堂皇的王宮所環繞。聖馬可鐘樓高 98.6米,在上面可以俯瞰威尼斯全景。聖馬可教堂建築格局遵循拜占庭風格,平面呈希臘十字形,上覆五座半球形圓頂,正面寬 51.8米,有五座棱拱型羅馬大門。在聖馬可教堂正門的拱門上層中央,有四尊金色的躍馬銅像,原是威尼斯人在公元 1204年,從君士坦丁的競技場取回來的。這四尊金色銅馬,曾被拿破侖安放在巴黎的廣場,但後來又被奧地利人拿回威尼斯。從那時直到現在,它們一直都放在教堂上,象征着威尼斯的力量與權力。在大教堂正面拱門上方,有四個大的弦月窗,在弦月窗裡有 17世紀時繪制的馬賽克圖飾,内容主要是描述耶稣的傳記。觀看這些馬賽克圖飾,最好是在日落黃昏時刻,因這時太陽的金色光線從窗外射入與馬賽克的各種色彩互相輝映,形成一種美麗的景色。大弦月窗上面的哥特式頂飾,是 14世紀時建立的,後來陸續有許多位雕刻家接替這項工作,這些雕刻家大部分都是從托斯卡納來的。

聖馬可教堂的内部建在一個高的平台上。在古時候,教堂和廟宇裡面的地闆比外面的路面高,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調它們的神聖。教堂的建築方式依照希臘十字形設計法,教堂内部的地闆是用大理石鋪就的,以馬賽克拼飾方法鑲制成的圓柱是用完整的珍貴大理石雕成的,另外,牆壁上也鑲有彩色的大理石。在教堂上半部牆壁和圓形屋頂上,都鑲有用黃金或玻璃制成的馬賽克拼飾,這些美麗的馬賽克拼飾與稍暗的教堂内部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使它們看起來更為閃亮。這所教堂和威尼斯的曆史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威尼斯很早就和東方産生接觸,是以這所教堂在建築上深受西方及東方的影響,教堂的十字形設計法、拱門、圓形屋頂和内部裝飾受到拜占庭式的影響,而基本構造則受到羅馬式的影響。從這所教堂可以看出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痕迹。

5.聖洗堂

聖洗堂是14世紀時在教堂十字形構造的右邊修築成的,位置在澤恩家族的小教堂和博物館的中間,裡面的裝飾從 15世紀時開始修建,到 16世紀才完成。在它的圓頂和拱門頂上,有幾幅馬賽克拼飾畫,主要描繪《耶稣基督和聖·喬瓦尼》的故事,它們的風格深受威尼斯托州民間藝術的影響。其中最令人贊歎的拼飾畫是《耶稣的洗禮》和《薩洛梅的舞》,這兩幅畫都具有濃濃的哥特式風格。

6.托卡雷王宮

托卡雷王宮的舊宮是在 9 世紀最初20年所建造的。這所王宮花費巨資,修建得極盡華麗,為的是要表現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權勢與财富。最初王宮建造的目的是為了防禦,是以王宮外形很像城堡。後來到了拜占庭式與哥特式時期,王宮改變成開闊式建築,有許多的門、窗、回廊。現在的王宮是15 世紀時改建的,代表那個時期威尼斯共和國的富足與穩定。托卡雷王宮是一棟有許多用途的建築物,王宮朝小河道的部分有執政宮居住屋、議院、法院與監獄。王宮監獄分為兩層,上層名為“有鉛頂的監獄”,下層名為“水井往稻草之橋”,屋角有軍械庫。朝威尼斯大運河的部分有一間非常大的會議廳,朝聖馬可小廣場的部分有投票廳,在聖馬可圖書館未建成之前,這間廳堂也當成圖書館使用。王宮正面排列着38根拱形圓柱,有一種均衡感。無論是在空間的安排還是造形的美感上,都可窺出建造者的匠心獨具。在圓柱的柱頂上有精美的雕刻,主要是描繪關于貿易、戰争、和平的符号。靠近紙之門的圓柱頂上,雕刻着《所羅門的判斷》,這個雕刻代表着正義。由于有些柱頂的雕刻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品,是以目前它們大多被收藏在王宮裡,而在原來的位置則放上仿制品。王宮回廊的上層牆壁上鑲有彩色的菱形花大理石,另外還有一些很大的窗戶。最頂層有很多粉紅色、白色相間的小尖塔,每一個小尖塔上有大理石制成的圓錐頂飾。這棟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洋溢着濃厚的東方風格。

7.海港·運河·橋

聖馬可海港是指聖馬可堤岸之前的海面。聖馬可海港以聖喬治島、猶太島、海關海岬為界。聖喬治島、海關海岬與聖母瑪麗亞教堂,好像三顆明珠放在威尼斯的入口。

威尼斯大大小小的水巷如同一般城市中的街道,3.2千米長,70米寬的大運河就是它的“主街”。在這座水城中,各式各樣的船隻就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坐上小船沿威尼斯運河而行,大運河展開它獨特的畫卷—各種風格的建築臨水而立,紅色、粉色、黃色、白色的外牆與各種風格流派的樣式盡現姿采,許多府邸華麗端莊,白石的卷柱、五彩的檐牆、精美的花飾比比皆是。而普通的民宅卻也含蓄雅緻,高低錯落之間透露出一股靈氣。大運河上有許多橋,所有的橋面都平整光潔,橋上的扶欄也多為石頭砌成,多數橋都不高,也不寬,一般為幾米上下,與威尼斯的建築風格相稱。星羅棋布的石橋與橋下行駛的無數小艇把這座水上城市裝扮得别具一格。著名的裡亞托橋是一座單孔的大理石橋,建于1590年,長有 48米,橋上兩側的各式店鋪把 22米寬的橋面占得滿滿的。橋兩岸是威尼斯著名的商業街,曾一度是歐洲的商業中心,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把這裡描繪成商人和放債者的聚集地。穿過裡亞托橋,河道漸漸開闊起來,遠遠地能望見聖喬治島上大教堂前高高的鐘塔,聖馬可廣場就在附近。聖馬可廣場西面不遠的水巷中有一座小巧的天橋,那就是著名的“歎息橋”。過去,死囚們從這裡走向刑場時,透過橋側面的兩個小小镂窗看到塵世的美景和前面等待訣别的親友時,總不免會喟然長歎,故得此名。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讨論!